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不是作者空洞的宣言。这种对人性的多元思考与对人生价值的多元观,才会更加逼近真实的人生,将会把人的心灵引向一个博大高拔的境界。当然,能否如此,也标示出作品美学价值的高低。一位苏联当代作家在他的作品《通王?鲍耶》中,描写了一个干部贪污被捕,他的可爱的小狗“鲍耶”为他送行,不让他离去,警察开枪把狗打死的故事。对这事,作家既给予了法律上的肯定,又给以道德和人性上的谴责,因而很受读者欢迎。其实,这种多元判断的情况在《风萧萧》中是多有所见的。比如,尽管“我”参加了谍报工作,忠实执行梅的指示,但又反对梅把海伦拖入谍海,“我”佩服梅主张的“战斗永远是以暂时的、部分的牺牲、换取永远的,全局的胜利”的策略,但又对这策略的非人道甚至反人道性表示了极大反感。尽管白苹被梅目为我们政治上的敌人,但“我”在窃取她的情报时仍对自己道德和情谊上的虚伪感到羞愧。奉命向白的杯中下毒,但又反对这手段的残忍,担心白死去。这当然不能简单地视为政治上的糊涂与软弱,而是表现了对人生和人性中的矛盾的清醒痛苦和超越意识。六十年代以来,苏联出现了《第四十一》、《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表现军人在战争中的复杂人性的影片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也出现了一些以人性眼光重新审视历史、战争的小说和电影(如《灵旗》、《夕阳红》、《古船》、《红高粱》、《一个和八个》等等)都具有较高的文学品位,受到读者和观众的欢迎。读读徐訏这部小说,读者也许会惊异于他在四十年代已着先鞭,更会领悟到人类心灵的息息相通。
从四十章至五十七章,可看作小说的下部。因为“我”受伤 ,白、梅消除了误解,开始合作。再次窃取梅武情报时,引起日本间谍宫间美子的怀疑,白苹中计牺牲。“我”和梅经船户掩护,逃离险境之后,梅杀死宫间美子,为白复仇。因此 ,“我”的身份已暴露,需要离开上海。在“我”将赴内地时,发现海伦对“我”恋情已深,默默准备与“我”同往,而“我”只能在心中以抗战胜利相见为约,不告而别,孤身奔向后方。至此,几个主要人物的多层面纱始彻底揭去,一场风云际会以“死别的死别,生离的生离”从此天各一方而告结束,前此的各种预言都已证实。白苹为国捐躯,完成了她凄凉而圣洁的一生,梅瀛子机警豪侠永远进击的个性也得到了最具光辉的表现。“我”的精神之旅依然漫长而又漫长,但原先那种高悬天际的独身主义也似乎在现实的土地上开始伸展根须。“我”在短暂而无常的人生中发现了永恒,在假、恶、丑的现世的另一面,看到了至真至善至美。可惜,像浮士德一样 ,“我”想让美停留一下,而美却瞬息远逝。
这一部分的叙述显然有些匆忙,白苹的日记更像是故事提要。间谍故事成了作者关注的焦点。由于故事的诱惑力过强,读者也会和作者一样急于揭破谜底,因而对一些细致的心理刻画反而会感到累赘。不过还好,在一阵急管繁弦之后,小说结尾的三、四章终于再次复归那如泣如诉、如怨如慕的情调,似清夜洞箫,悠悠渺渺,曲终奏雅。“在苍茫的天色下,踏上了征途。”“有风,我看见白云与灰云在东方飞扬。”这是全书最后两行。这具有浓郁诗昧的漂亮结尾,余音缭绕,甚至可以弥补前面有过的某些瑕疵。
由于小说情节结构的多层次性和几个主要人物(“我”、白、 梅、海)的人生追求的多维多向性(梅重政治搏击的成功,白重道德的超越,海重艺术与人生的升华), 自然就造成了主题的多元复合性。这一点,也正是作家有意识的追求。预先恐怕引起误解,他在《后记》中又专门对读者进行了以下点拨:“倘要真正在作品里寻到作者的东西的话,那么自然是作品的主题。但主题里也并 不一定就有作者的思想见解,很可能只是一种体验或一种感觉。而作者很可能以多种的思想与见解来衬托一种思想与见解,自然也更可能以多种的思想与见解来衬托一种主流的思想与见解,或以多种的体验与感觉来衬托一种主流的体验与感觉。在这些场合中,一切作为陪衬点的副题,是时时可能被读者当作主题来理解与批评的。也竟有人就站在你作品里主题的立场上,来攻击你作为陪衬的副题……似乎用一种主流的感觉来做主题,在这本书里,比较容易有较高的收获了。”这种主流的感觉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一种主流感觉与多种感觉的复合?前文已经指出,作为小说观点人物与感觉主体的“我”的特定的生活态度、事业追求即透露出全书的主题意向。纵览全书,读者将会看得更清楚:“我”的生活经历、心理历程实际上统摄、联缀、包容着诸多人物的灵魂探索和纷繁的生活事件的人生意味。毫无疑问,“我”的感觉体验就是全书的主流的感觉与体验。“我”追求至真至善至美,而又在充满假恶丑的现实中无以自拔;追求过肉体感官的刺激,又寻求着灵魂的安宁;因在抗战的实际工作中找到了生活的位置而感到通体透亮,但又觉迷失了灵魂的家园而迷惘彷徨 ;一度发现了美,但美又匆匆离我而去。到头来,“我”依然“像一个无依的幽灵,黑夜的迷魂,沙漠的落魄,我像一个被弃的婴儿,寒冷的抖索,饥饿的啼号。”尽管“我”发现“海伦是我唯一的光茫”, 但更知道生命的航程还很远很远,依然需要无休止的飘泊而不能向光茫靠近。由此可见,对永久的理想、信仰、爱等人生崇高价值的永不驻足的追求,以及由这种追求而造成的矛盾与苦闷的难以自解,则是这部小说的主题——主要的思想见解与主流的体验感觉。本书以《风萧萧》为名,显然是受到这样一些古人诗句的点化:“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等等。当然,这种悲壮而苍凉的诗句用来表示对牺牲者的祭奠与怀念,当然是很贴切的,这题目就透露出抗战主题的一个层面;但联系这种意象所积淀,所携带的原诗中那面对苍茫宇宙和人世而流露出的一种旷远迷茫的人生况味和悲感色调,可以肯定,作者的更深用意乃在于象征性地概括全书的主流感受。这种主流的感受,实际上反映出处于理想和现实的交叉点上和中西文化汇流的漩涡中的现代知识分子的典型心态,折射出他们对人类生存的困境和人生悖论等诸多现代哲学课题的不倦求索。从这种角度说,徐訏也是写过小说集《彷徨》、散文诗《过客》的鲁迅和写过《沉沦》的郁达夫等先辈的传人,文学的轨道就是这样对接和无限往前伸展。
“五四”以来,为艺术与为人生,现代化与民族化 ,一直是文学创作中争论不休的问题,创作主体往往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偏执一方。在四十多年后的今天,在文学的多元选择的新机和难以选择的困惑,急于选择的失误之中,重新回视历史,未尝不可以使我们少走一些弯路。读一下徐訏的这部作品或许会增加一个走出迷宫的门径,获得一种新的思维启示。
此帖于 2007…08…03 19:37 被 nun 编辑。
nun
查看公开信息
查找 nun 发表的更多帖子
2006…03…25; 12:38 #9
nun
中级会员
注册日期: Mar 2006
帖子: 685
声望: 26 徐訏小说《吉卜赛的诱惑》
(nun注:1992年,17岁的nun从《中国现代文学补遗书系》小说卷四读得徐訏小说《禁果》《阿拉伯海的女神》《鬼恋》《精神病患者的悲歌》,疯狂欲绝,呕心沥血,分别上传了电子版本、影印版本;1996年在古城西安,购得安徽文艺出版社的徐訏小说系列之《风萧萧》《离婚》《痴心井》,感觉良莠参半,2005年作扫描推广工作时,选了《彼岸》《巫兰的噩梦》《离魂》《鸟语》《花神》《百灵树》《痴心井》《风萧萧》诸篇,一人完成这么多文字的扫描,也算对得起徐訏先生了。但是很多朋友向我索取别的传奇,出于对天主的感恩,nun2007年最后补遗徐訏小说《吉卜赛的诱惑》,徐訏诗歌50余首、徐訏散文、徐訏戏剧,因为从没有人推广徐訏的诗歌散文戏剧,大家不知道有这样一位文坛鬼才、文坛全才,除了呕心沥血的四篇,其余文集均归拢在这一个帖子里,也便于文友搜索收藏)
徐訏小说:
吉卜赛的诱惑
献辞
我未记我身受的苦,
也还未记我心底的哀怨
以及胸中的愤怒,
请许我先记青春消逝的路上,
我是怎么样的糊涂。
我还没有背诵我的耳闻,
也尚未细诉我的目睹,
我暂想低诉我在黑夜的山上,
怎么样抚摸我周围的云雾。
所以请原谅我不告诉你——
在海滩上我写过什么字,
还有怎么样在潺潺的溪边,
望着那流水的东逝,
惦念到今与昔,生与死。
那么让我先告诉你故事,
再告诉你梦,
此后,拣一个清幽的月夜,
我要告诉你诗。
一
“巴黎是世界艺术的渊源,美的中心;马赛是世界罪恶的渊源,奇的中心。你既然有爱美的欲望游巴黎,那么你如果有好奇的欲念,请不要忘了马赛。”
那时有一位世界的旅行家,听到我要从巴黎回中国的消息,从遥远遥远的南美,写一封信给我,那是信里的警句。
当初我去欧洲时走意大利,因而没有经过马赛;在法国几年到过尼斯,到过里昂,到过……独独没有到过马赛。那次我本来想走陆路回国,但后来决定到马赛,搭海船了,原因自然许多,但是这几句警语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到马赛时,我袋里带着九千法郎,我留七千法郎预备购船票与路上零用,二千法郎预备用在马赛的,但是三天以后我用去三百法郎还不到,可是整个马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