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明大起源-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向实用方面的转化比较突出,但现有科技的综合利用程度不够,科技向星外神秘世界的延伸和探试就更是“纸上谈兵”了。第三个方面,自然太博大了,宇宙太浩瀚了,而生息在宇宙 “尘埃”(地球)上的人类又太渺小,太微不足道,和无边无际的宇宙世界几乎没有可比性。在这种状态下,即使人类的科学比现在发达十倍、百倍,也无法解开人类史前生活的黑暗迷雾,无法正确地揭示出人类起源的奥秘。这即是科技能力尚很薄弱的有力证据之一。
第二章:历史与人类起源假说的局限(8)
正因为如此,目前的地球人类在研究和探索人类自身的起源,犹如探索宇宙世界的浩瀚无边、高深莫测,总是留下一些科学探试中的遗憾,包括科学自身的缺陷和科学家的有意“回避”。
那么,在目前人类探索自身起源的假说中有些什么不足和缺陷呢?还在“历史”的初期,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低下,科技水平不高,出现长期统治人类思想的“神创说”也是情有可原的;如今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相对发展了很多,很多技术在古代是没有的,在这样强势的科学研究条件下还会有什么不足或缺陷呢?我的这种说法是否有点“鸡蛋里挑骨头”的嫌疑,自己无能,还嫌别人做得不好?凡此种种的疑问吧,肯定会提出不少,但我还是要郑重地说:科学的人类进化假说仍然存在不少漏洞,它回答不了一些关键的问题。所以说,人类是“由猿进化而来”的进化学说依然不可足信。
理由何在?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地球人类的科学技术是有限的。
我们知道,人类的科学技术是建立在广泛的社会实践和实践总结出的经验基础之上的,科学的作用一方面将它总结、概括、抽象,形成自己特有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将这些成果转换成实际应运中的实用技术。人类从最早的石器开始,逐渐发明、创造和完善了科学的知识体系,但是我们要说,人类迄今的科学知识体系仅仅是数千年的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它只适应于相应的社会形态和生产发展水平,没有可能超越人类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举一些自然科学家的遗憾来说明。
《自然科学之谜》一书中载:“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刊登了斯韦特兰娜?哈卜利茨卡娅、斯韦塔?库金娜的文章,认为在20世纪以来,三个看来不可动摇的科学理论――关于生命的起源,人的来源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越来越受到置疑。一些科学家认为,人是从猴子变来的和光速无法超越的说法站不住脚。”11为什么呢?我们可以做些具体分析。
先说爱因斯坦留给我们的遗憾。
爱因斯坦是家喻户晓的大科学家,他“因对光电效应的解释,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我们都知道,他在宇宙学方面也创造出了光辉的篇章。
要说爱因斯坦留下的遗憾,我们还得从他创立的“静态宇宙模型”谈起。“宇宙学原理还认为,三维空间的均匀各向同性是在任何时刻都保持的,爱因斯坦觉得其中最简单的情况就是静态宇宙,也就是说,不随时间变化的宇宙。这样的宇宙只要在某一时刻均匀各向同性,就永远保持均匀各向同性。爱因斯坦试图在三维空间均匀各向同性,且不随时间变化的前提下,求解广义相对论的场方程。场方程非常复杂,而且需要知道初始条件(宇宙最初的情况)和边界条件(宇宙边缘处的情况)才能求解。本来,解这样的方程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爱因斯坦非常聪明,他设想宇宙是有限无边的,没有边自然就不需要边界条件。他又设想宇宙是静态的,现在和过去都一样,初始条件也就不需要了。再加上对称性的限制(要求三维空间均匀各向同性),场方程就变得好解多了。但还是得不出结果。反复思考后,爱因斯坦终于明白了求不出解的原因:广义相对论可以看做是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广,只包含‘吸引效应’,不包含‘排斥效应’。而维持一个不随时间变化的宇宙,必须有排斥效应和吸引效应相平行才行。这就是说,从广义相对论场方程不可能得出‘静态’宇宙。要想得出静态宇宙,必须修改场方程。于是,他在方程中设了一个‘排斥项’,叫做宇宙项。这样,爱因斯坦终于算出一个静态的,均匀各向同性的、有限无边的宇宙模型。” 12在这个时候,爱因斯坦应该是非常自信的。可是随着河外星系“红移”的发现,爱因斯坦精心设计的静态宇宙模型很快被否定。为此,爱因斯坦一再宣布放弃“宇宙常数”项,自己也非常愧疚地称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错误。”
第二章:历史与人类起源假说的局限(9)
爱因斯坦的聪明是无可挑剔的,他把非常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而且处理得也还满意。但是在爱因斯坦的大智慧的深暗处,他似乎巧妙地回避了什么。比如宇宙的“边界”问题,他设想是“有限无边”的,“边界”这一复杂的问题就被轻易地放过了;宇宙又因是“静态”的,“初始条件”也就放行不论了。但是要求解“静态宇宙模型”的方程,仅有“吸力”是不行的,他就加进去一个对立面“斥力”,这样就使宇宙的力场达到了某种平衡,宇宙就以“静态”的模型建立起来了。然而爱因斯坦的聪明毕竟是一种地球人类有限的聪明,毕竟是一种人为的因素所致,它与不断“膨胀”中的宇宙模型是相悖的,这就使爱因斯坦遗憾终生。
诸如此类的遗憾和迷茫,在科学巨匠牛顿身上也发生过。牛顿是一位卓越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和神学家。在他之前,“由伽利略开始的工作,至牛顿集其大成。牛顿证明:物体靠相互吸引而运动的假说已足以解释太阳系中一切庄严的运动。结果,就形成了物理学上的第一次大综合,虽然牛顿自己也指出万有引力的原因仍然不得而知。” 13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但他不知道这种“引力”的来源,所以他从一个神学家的角度借助“上帝的第一推动力” 14让宇宙星体们运动起来,这就是发生在“科学巨匠”牛顿身上的迷茫。
“协同学”的创世人赫夫曼?哈肯说:“常常是个别的伟大发明家和科学家改变了世界面貌。爱因斯坦在本世纪创立的相对论,完全改变了我们对空间和时间的概念。而海森堡和薛定谔建立的量子理论,则为我们展示了原子世界的全新图景。克里克和沃森发明双螺旋体是遗传信息的载体。研究者和有抱负的科学家沉没在各种研究刊物的浪涛中。我们被来自各方的新知识和新发现的洪流所淹没。全世界每天有17000种书籍和文章问世。乍看起来科学像是一种静止和完备的东西,而更仔细地观察,就会发现它出于难以置信的运动之中,或更明确地说,处于进化之中,处于不断前进的状态之中。” 15
哈肯的意思是说,科学在表面上是现出一种静止和完备的假象来,让人们坚定不移地相信它,实际上,在科学知识的生产过程中,科学是极不确定的因素,所以他才说是处在进化和前进状态之中的。一方面,知识的更新和科学的试验和验证使科学知识体系本身处在“不安定”的运动状态之中;另一方面,不确定因素不仅在科学领域中经常发生,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普遍存在着的。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博士、教授亨利?N?波拉克著有一本书,叫做《不确定的科学与不确定的世界》,就是专门论述不确定因素的。所以无论在科学界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产生不确定因素是一种正常状态,它既是人类进步的一种标志,也是地球人类思维受到“地球引力”和某种限制的具体表现。从这个角度理解达尔文,理解爱因斯坦以及他们的理论缺陷和某种“回避”,就容易接受了。
2。进化论的缺环难以弥补。
大科学家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但他不知道这力从何而来,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力,无奈之机,只好求助上帝的力量;爱因斯坦以他的聪明才智解决了宇宙的“初始”问题、“边界”问题,但他不能让宇宙呈现静态,只好加上排斥的“宇宙常数”项,这样在他的宇宙学说中宇宙的“静态模型”才得以形成,但很遗憾,它与宇宙的实际不符,当哈勃望远镜发现了星系“红移”后,他的“静态宇宙模型”就被否定了。牛顿和爱因斯坦是世界顶尖的大科学家,他们在拥有重大发现的同时也拥有不可避免的失误和遗憾,这似乎是一种天意,一种无奈,实际上它恰巧又是人的局限和科学的有限。
第二章:历史与人类起源假说的局限(10)
牛顿和爱因斯坦如此,作为进化论领军人物的达尔文又如何呢?下面让我们再看看他的具体情况。
达尔文提出的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论学说,主要有以下论点:
(1)认为生物最初从非生物发展而来,现代生存的各种生物,都有着共同的祖先,在进化过程中,通过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生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这是生命起源和对生物分化,形成的基本观点。
(2)自然界的动、植物都具有很强的繁殖力,但其数量总是保持相对稳定。达尔文认为,这是生物进行激烈的生存斗争的结果。每一种动物,为了繁殖和生存,为了争取食、光线和空间,为了抵御外来侵略,必须进行生存斗争。在斗争中取胜者,就拥有了繁殖和生存的机会,斗争中失败者就被无情的淘汰。物种就是在这种生存斗争中进行自然选择,经过物种变异的有效积累,逐渐形成新的物种。实现生物的进化。这就是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生存原理。
(3)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如是,人作为高级进化的哺乳动物,和所有其他哺乳动物一样都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而哺乳动物同其他脊椎动物在生物的谱系上也源于一个更为古老的共同祖先。正因为此,人与灵长类的猿猴有许多共同点,人类就是从一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