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行为,来自贪瞋痴的意念。例如,世间有“食色性也”的知见,认为追求饮食
和淫欲,是人类的本性,是无法离断的,而发展出各式美食文化和情色文化。但
是出世间的知见,认为食、色非本性,是可以离断的,如阿罗汉即是。
一般人受到“食色性也”此类错误知见的引导,生活便在满足食欲、淫欲中
打转、追求、烦恼、染着,心意识被贪瞋痴给系着。
抓取知见、执着观念,无异增加无明覆盖,身陷苦海。
对一切知见都了然,但没有认同、不执取,就是念念明觉,不住相生心。
世间的纷扰、战争、伤害,常起因于不同知见之问的对抗。修行人清楚不又
因为坚持这些由妄想所形成的知见,而造成对世间或众生的危害。于是舍弃各种
知见,选择“无诤”如实知意见之争,只是头脑游戏,是我见,是无明覆盖,
故让自己的内心,处于空性、明觉状态之中,不会进行各种观念论争的游戏,避
87 见法离见诤,无诤心解脱
…
88 远尘离垢法眼净
免妄见引发争端。体谅那些急于争辩的人,是被知见所系缚的人。
佛陀深知,对于各种意见的执着,都来自于身见、我见,不知色身无常、苦、
空、无我的实相。故应当作无常观,如实观生灭、断欲贪、安住于灭境,离断对
色身、我执的抓取,就不会有见解上的争端。
佛陀更进一步地谈到,感受(即受阴)与身见之间的关系。感受与色身的状
态有关,色身的六根对外接触时,因为有抓取,而产生苦、乐、不苦不乐三种感
受;一旦身坏命终,各种感受也就同时不存在了。既然如此,身有苦乐受、但心
离苦乐受,当下远离感受的系着,就是不再被贪瞋痴给系着,就是出离了生老病
死、忧悲恼苦。
读了这篇经文,想想自己的人生处境,不论是在政治、教育、传统文化、两
性关系、感情、家庭对待等方面,我们曾经因为思想、观念,产生过多少的冲突,
受过多少的痛苦,流过多少的泪?过去再大不了的快乐或痛苦,都是观念上的抓
取和认同所造成的。一旦想法变了,原本执着不悔的种种,如过眼云烟。
因此,我们可以不重蹈覆辙,不再为观念受苦,从观念的执着中解放出来吗
?我们能依佛陀所教,常常作无常观、生灭观、离欲观、灭尽观、舍观,学着放
下、再放下,从知见、我见的执取中,突围、过关吗?
有知见上的执取,是因为有身见;有身见,是因为有对色身、感受(想、行、
识亦是如此)的攀缘和抓取。如实知色、受(想、行、识) 无常,就能离断身见。
佛陀说正见,就是正观无常、缘起,以之超越凡夫知见,得到出世间的智慧。
长爪外道经过佛陀的开示,从无常观思惟,当下见到无我、无我所的生命实
相,发现一旦离断身见之后,知见上的诡辩之于真理,毫无意义。遂出家成为佛
弟子,最后证得阿罗汉果。
而舍利弗依佛所教,观受无常、生灭、离欲、灭尽、舍,当下证心解脱。
'注释'
89 见法离见诤,无诤心解脱
…
90 远尘离垢法眼净
1 长爪:舍利弗之舅,以其指甲特长而得名,又称长爪梵志(婆罗门以回到梵天
为志,故婆罗门又称梵志)。
2 见:凡夫知见,指思想、意识型态、观念、见解、想法、念头等。
3 不忍:没有认同、无所认同,指不抓取、不染着,并无排斥其他知见、或对立
之意。
4 火种:或称火种居士。此为印度古时,对拜火婆罗门之泛称。
【第六章】
先知法住,后知涅槃
佛言:思惟十二因缘法,先知法住,后知涅槃,
而后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住不放逸。
须深见法,悔过于正法律中盗密出家。
91 先知法住,后知涅槃
…
92 远尘离垢法眼净
'经文' 印顺本因缘相应二六经、大正本三四七经、佛光版三四六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若王、大臣、婆罗门、长者、居士,及余世人所共恭敬、尊重,供养佛及诸
声闻众,大得利养衣被、饮食、卧具、汤药;都不恭敬、尊重、供养众邪异
道,衣被、饮食、卧具、汤药。
尔时,众多异道,聚会未曾讲堂,作如是论:“我等昔来,常为国王、大臣、
长者、居士,及余一切之所奉事恭敬,供养衣被、饮食、卧具、汤药,今悉断绝,
但恭敬、供养沙门瞿昙、声闻大众,衣被、饮食、卧具、汤药。今此众中,谁有
智慧大力,堪能密往,诣彼沙门瞿昙众中出家,闻彼法已,来还广说;我等当复
用彼闻法,化诸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令其信乐,可得还复供养如前。”
时,有人言:“有一年少,名曰须深,聪明、黠慧,堪能密往沙门瞿昙众中出
家,听彼法已,来还宣说。”
时,诸外道诣须深所,而作是言:“我今日大众聚集未曾讲堂,作如是论;我
等先来为诸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及诸世人之所恭敬、奉事,供养衣被、饮
食、卧具、汤药,今悉断绝。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及诸世问,悉共奉事沙
门瞿昙、声闻大众。我此众中,谁有聪明、黠慧,堪能密往沙门瞿昙众中出家学
道,闻彼法已,来还宣说,化诸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令我此众还得恭敬、
尊重、供养。其中有言:‘唯有须深聪明、黠慧,堪能密往瞿昙法中,出家学道,
闻彼说法,悉能受持,来还宣说。’是故我等故来相请,仁者当行!,”
时,彼须深默然受请,诣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众多比丘出房舍外,露地经行。尔时,须深诣众多比丘而作是言:“诸尊!
我今可得于正法中,出家受具足,修梵行不?”
时,众多比丘,将彼须深,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
今此外道须深,欲求于正法中出家受具足,修梵行。”
93 先知法住,后知涅槃
…
94 远尘离垢法眼净
尔时,世尊知外道须深心之所念,告诸比丘:“汝等当度彼外道须深,令得出
家。”
时,诸比丘愿度须深出家,已经半月。有一比丘语须深言:“须深!当知我等
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时,彼须深语比丘言:“尊者!云何学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
具足初禅,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
比丘答言:“不也,须深!”
复问:“云何离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具足第二禅,不
起诸漏,心善解脱耶?”
比丘答言:“不也,须深!”
复问:“云何尊者离喜,舍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乐,圣说及舍,具足第三
禅,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
答言:“不也,须深!”
复问:“云何尊者离苦、息乐,忧喜先断,不苦不乐,舍,净念一心,具足第
四禅,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
答言:“不也,须深!”
复问:“若复寂静、解脱,起1色、无色,身作证具足住2,不起诸漏,心善
解脱耶?”
答言:“不也,须深!”
须深复问:“云何尊者所说不同,前后相违?云何不得禅定而复记说?”
比丘答言:“我是慧解脱3也。”作是说已,众多比丘各从座起而去。
尔时,须深知众多比丘去已,作是思惟:此诸尊者所说不同,前后相违,言
不得正受,而复记说自知作证。
作是思惟已,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彼众多比丘,
于我面前记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我即问彼尊
者:‘得离欲恶不善法,乃至身作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彼答我言:‘不
95 先知法住,后知涅槃
…
96 远尘离垢法眼净
也,须深!’我即问言:‘所说不同,前后相违,言不入正受,而复记说自知作证!’
彼答我言:‘得慧解脱。’作此说已,各从座起而去。我今问世尊:‘云何彼所说
不同,前后相违,不得正受,而复说言自知作证?’”
佛告须深:“彼先知法住4,后知涅槃5。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
不放逸住,离于我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须深白佛:“我今不知:‘先知法住,后知涅槃。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
精思惟,不放逸住,离于我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佛告须深:“不问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后知涅槃。彼诸善男子,独一静
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离于我见,心善解脱。”
须深白佛:“唯愿世尊为我说法,令我得知法住智、得见法住智!”
佛告须深:“我今问汝,随意答我。须深!于意云何?有生故有老死,不离生
有老死耶?”
须深答曰:“如是,世尊!有生故有老死,不离生有老死。”
“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无明。”
“有无明故有行,不离无明而有行耶?”
须深白佛:“如是,世尊!有无明故有行,不离无明而有行。”
佛告须深:“无生故无老死,不离生灭而老死灭耶?”
须深白佛言:“如是,世尊!无生故无老死,不离生灭而老死灭。”
“如是,乃至无无明故无行,不离无明灭而行灭耶?”
须深白佛:“如是,世尊!无无明故无行,不离无明灭而行灭。”
佛告须深:“作如是知、如是见者,为有离欲恶不善法,乃至身作证具足住
不?”
须深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须深:“是名先知法住,后知涅槃。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
不放逸住,离于我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佛说此经已,尊者须深远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