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97-冯氏锦囊秘录-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乃脾虚之甚,治宜大补中气,佐以行湿,或补中益气,金匮肾气,兼而服之。肤胀者, 
脾胃卒伤,风寒陡感,湿气泊流,周身尽肿,按其腹 而不起,倦言懒食,吞酸恶 
心,治宜燥湿和中。然气虚而肿者,名曰气蛊。血虚而肿者,名曰血蛊。荣卫俱虚者, 
名曰气血蛊。凡肿先起于腹,而散于四肢者可治。自四肢而归于腹者难疗,并鼓胀而腹 
有青筋,胀满而大便滑泻,面青作喘者,单腹胀而面目手足硬者,唇黑肿伤肝,缺盆平 
伤心,脐突平伤脾,足心平伤肾,背平伤肺。男从足肿而上,女从身肿而下、或肉 
硬,或手掌平外肾胀极,囊茎肿腐,脐间青黑,喘促烦渴,身浮青紫,或身似枝色,偏 
肤生斑,自利畏食,唇缩枯涩,小便不禁,及起紫黑斑点,渐若云片者,并皆不治。 
大抵因水因湿者,下先肿,因风因火者,上先肿,阳水脉沉数,阴水脉沉迟,故 
腰以上肿,宜发汗,腰以下肿宜利水,身热者在表宜汗,身不热者在里宜下,此常论 
也,然不可用大戟甘遂之剂。倘水气乘虚腹 
至,更将何以治之?即肿胀有因积而得者,倘去积而肿再作,小便不利者,若再用利 
药,小便愈闭,医多束手,盖此多因中焦气不升降,为寒所隔,水闭不行,惟服沉附汤 
类,小便自通,喘满自退矣。 
肿胀症候,若脾虚气未出,腹胀不肿不喘者,或以补为消,或借消为补,务使脾能 
健运,肾能闭藏,则祖气有根而不拔,元气深藏而有源,何有为胀为满之患哉!若早不 
速治,则虚气已出,附肺而行,入于四肢面目,是以通浮然,此譬如行兵,战寇未出林 
也,攻之必获,既出林矣。攻之必失,至此又当以意渐收之,盖标症虽似有余,本症实由不足也。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四
方脉肿胀合参
属性:帝曰∶脉之应于寸口,如何而胀?伯曰∶其脉大坚以涩者,胀也。邪盛则大,邪 
实则坚,涩者,气血虚而不流利也。洪大之脉阴气必衰,坚强之脉胃气必损,故大坚以 
涩病当为胀。是以脾具坤静之德,而有干健之运,故能使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而成 
天地之泰,是为平人。今也七情内伤,六淫外感,饮食失节,房劳致虚,脾土之阴受 
伤,转运之官失职,胃虽受谷,不能运化,是以心肺之阳不能降,肾肝之阴不能升,而 
成天地不交之否,清浊相混,隧道壅塞,郁而为热,热留为湿,湿热相生,遂成胀满, 
本无形之气为病,难作有形之症调理,有谓秋夏冬治之稍易,惟春最难者,以其木旺, 
而土受克,不能制水也。然轻者俱易,重者俱难,不独春也。名鼓者,以其中空外浮, 
取其象而名之也。更名蛊者,以其侵蚀之害,取其义而名之也。治者宜补其脾,又须 
养肺金以制木,使脾无贼邪之患,滋肾阴以制火,使肺得清化之令,脾肺肾之气交通 
则水谷自然克化,却碱味,断妄想,无有不安,医者急于取效,病者苦于胀满,喜行利 
药以求通快,不知觉得一日半日,其胀满病邪愈甚,而元气转伤矣。又有标实而本虚 
者,泻之不可,补之无功,极为危险,全在杜微防渐,标本得宜,使脾肾之元阳生发, 
而阴邪之凝滞释然矣。 
水肿鼓胀,皆因脾虚所致,然水肿轻而鼓胀重,何也?水肿则饮食如常,鼓胀则饮 
食不及常也。先头足肿,后腹大者,水也、肿也。先腹大,后四肢肿者,气也、胀也。 
治水肿则惟补脾导水而已,治鼓胀则补脾导水,兼以消谷,庶乎可也。虽然鼓胀有气血 
寒热四者之殊,多由怒气伤肝,木邪克土,所以脾病而不能运化水谷也。又要养肺金以 
制肝木,使脾无贼邪,则运化行而水谷消矣。以此观之,治鼓胀之法,必以补脾制 
肝,导水消谷为主,看所挟而兼用药,挟气则散气,挟血则破血,挟寒则温寒,挟热则 
清热,自无不愈,其有不可治者,此乃脾虚之极,为真脏病也。真脏病者,由真火不能 
生土耳,岂止脾脏而已哉。 
人有行房,用力过度,则汗出于肾,《经》言汗出于肾,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 
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肤,传于 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治宜 
滋肾散风,如四物汤加荆防羌柴防己之类。不可作脾虚湿肿,而用参术,及利水之药, 
愈使风邪内陷。 
火性炎上,水性润下,消渴证不交,而火偏盛也。水气证不交,而水偏盛也。治之 
之法,在制其偏而使之相济,敌小火不能化大水,先必泻其水,后补其火,开鬼门是发 
汗,泻在表在上之水也,洁净府,谓利小便,泻在里在下之水也。水势既减,然后用 
暖药以补元气,此治实治热之次第也。若不明虚实寒热,专守下则胀已之一法,虽得稍 
宽于一时,真气愈衰,未几而肿胀再作,遂致不救矣。故涉虚者,温补脾肾,如肾气丸 
之类,补中微泻,使其渐次康复,然王道无近功,必以缓取效。古今明医,岂不知克伐 
之功速,而旷日持久,亦以中气既衰,恐蹈虚虚之祸耳。中满者,其症悉与鼓胀水肿无 
异,何故属之气虚?气虚者,肾中之火气虚也。中满者,中空似鼓,虚满而非实满也。 
《经》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又曰∶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聚水也。诸经虽皆有 
肿胀,无不由于脾肺肾者,盖脾土主营运,肺金主气化,肾水主五液,凡五气所化之 
液,悉属于肾。五液所行之气,悉属于肺,转输二脏,以制水生金者,悉属于脾,若脾 
不能散胃之水精于肺,而病于中,肺不得通胃之水道于膀胱,而病于上,肾不能司胃之 
关门时其输泄,而病于下,是以胃土不能制肾水,水逆而上行,传入于肺,故水虽制于 
脾,而实主于肾,盖肾本水脏,而无阳生气所由出。若肾中阳虚,则命门火衰,既不能 
自制阴寒,又不能温养脾土,阴阳不得其正,则化而为邪也。治者惟知泄水,而不知 
益胃,或知益胃,而不知温肾,故多下之,强令水出,不根据天度流转,故胃气愈虚,肾 
阳愈损,则发而不能制也。莫若行其所无事,则为上计,何举手便用《内经》?去菀 
陈,开鬼门,洁净府,如舟车丸禹功散之类。若真知为水湿之气客于中焦,侵于皮 
肤,如水晶之光亮,手按之随起者,以前药一服而退。若久病大病后,或伤寒疟痢后, 
女人产后,小儿痘后,与夫元气素弱者,概以前法施之,脾气愈泄愈虚,不可复救矣。 
故治肿者,先以脾土为主,须补中益气,或六君子汤温补之,再以金匮肾气丸补土以 
母,俾脾强土旺,则能散精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矣。或 
者疑谓喘胀水满,又加纯补之剂,恐益胀满,必须补药中,加行气利水之品,此论似 
得病情,终非纳气藏源至理。盖肺气既虚,不可复行其气,肾水已衰,不可复利其水, 
纯补之剧,初时似觉不快,过时药力得行,则气归者自归,而行者自行,如土之在雨 
中,则为泥,得和风暖日,则湿去而阳和自得,万物生长矣。 
东垣曰∶中满治法,当开鬼门,洁净府,泻之于内,谓脾胃有病,令上下分消其 
湿,下焦如读,气血自然分化,或如大实大满,大小便不利者,从权以寒热药下之,此 
以论治有余之症也。至于补肾以治肿,其说难明,盖禹之治水,行其所无事也。若一事 
疏凿,则失之矣。今人之治水者,牵牛、大戟,粗工之小智,正禹之所恶也。间有五 
苓、五皮者,以为中正,亦转利转虚,肾气愈衰,而愈不能推送矣。故须用补肾,《经》 
曰∶肾开窍于二阴,肾气化则二阴通,二阴闭则胃填胀。肾者胃之关,关门不利,故水 
聚而从其类也。《经》又曰∶肾主下焦,三焦者,决读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 
之宫,津液藏焉。必待三焦之火化,始能出焉。其三焦之经,在上者,布膻中,散落心 
包,在下者,出于委阳,上络膀胱,上佐天道之施化,下佐地道之发生,与手厥阴为表 
里,以应诸经之使者也。是故肾虚者,下焦之火虚也。虽小便之清长,必由于肺金之输 
化,然膀胱之气旺,始能吸胸中之气以下行,但肾与膀胱为表里,膀胱之失运化,必 
由肾气之衰微,故始因火小不能化水,后则水大火不能化矣。《经》曰∶三焦病者,气 
满,小腹光坚,不得小便,溢则水留而为胀,仲景金匮肾气丸补而不滞,通而不泄, 
诚治肿之神矣。 
有一身之间,惟面与足浮肿,早则面甚,晚则脚甚。《经》云,面肿为风,脚肿 
为水,乃风热所致也。虽然病后元气未复者,每多见此,盖由真气根本不固,故日中 
行坐,则气坠下面,晚脚肿,夜中睡卧,则气升浮,而早面浮,若概作风湿治之,益虚 
其虚,故以治不足之法,治有余则可,治有余之法,治不足则不可。 
凡有 瘕积块痞块,即是胀病之根,日渐月积,腹大如箕,若抱瓮然,是名单腹 
胀,不似水气散于皮肤面目四肢也。缘中州 
之地久窒,其四运之轴清者不升,浊者不降,互相结聚,牢不可破,实因脾土之衰 
微,而藏气之司失职,盖人之有身,赖中央以运四旁,今中央既竭,焉有精华四达,故 
憔悴枯槁,中腹如鼓,昧者猛用劫夺之药,暂消而复肿愈甚,疑其何物邪气若此之盛, 
岂知猛药所攻,即以此身之元气,转与此身为难首,实如驱良民为寇也。明乎此则有培 
养一法。补益元气是也。则有招纳一法,脾虚下陷者,升举阳气,肾虚上浮者,纳气归 
源是也。则有解散一法,开鬼门洁净府是也。三者具不言泻,而泻在其中矣。 
有气血郁而停滞,久之而血痹不行,湿热生虫,腹形充大,中实有物,名之为蛊, 
非如鼓胀腹皮绷急,而属于气,中空无物也,亦宜详辨。妇人有水分与血分之殊,心 
胸坚大,而病发于上,先病水胀,而后经断,谓之水分,血结胞门,而病发于下,先 
因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