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观念一点也没有,所以善恶底界限也不必分明。第二十章“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便是善恶为无分别底口气。在实际生活上,这是不成的,《老子》里所说底道尽管
玄妙,在实践上免不了显出底疏忽和矛盾底原故即在这上头。不讲道德,不谈制度,
便来说取天下,结果非到说出自欺欺人底话不可。
《老子》底去学也很支离,并不深妙。所说一生二,乃至生万物,并未说明为
什么这样生法。道因何而有?欲因何而生?“玄之又玄’塔什么意思?编纂者或作
者都没说明。我们到处可以看出书中回避深沈的思索和表示冥想及神秘的心态。佛
家否定理智,却常行超越理智底静虑,把达到无念无想底境地来做思维底目的。道
家不但没有这个,反要依赖理智去过生活。这样,无论如何,谈不到玄理,只能在
常识底范围里说一两句聪明活,什么“婴儿”、“赤子”、“侯王”、“刍狗”、
“雄雌”。“玄化之门”等等,都搬出来了。这样的思想只能算是常识的思考,在
思想程度上算不了什么,因为它底根本精神只在说明怎样过日子。如果硬要加个哲
学底徽号,至多只能说是处世哲学罢了。
已 老子底论敌
在《老子》里虽然没有引出任何学派底书来加反驳,但从论调推测起来,可以
知道它底论敌是儒家。反对儒家,在《老子》以前有杨墨之说,在《老子》里还可
以看出作者也和杨墨同在一条阵线上头。最显著的如主张不争,是墨子底说法;使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杨子为我底又一方面。
《老子》立“无言之教”,明是反抗《论语》、《孟子》底重教思想。《子路》:
“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腾文公
上》:“人之有道也,饱食暖在、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
司徒,教以人伦。”《论语》、《孟子》所说底道,如“吾道”(《里仁》),
“尧舜之道”(《公孙丑下人《离娄上》、《告子下》、《万章上》),“先王之
道’北膝文公上》、《离娄上》),“圣人之道”(《股文公上》),“周公仲尼
之道”(《股文公上》),“古之道’北离娄上》)等,都是指示人所立底道,人
所建立便是教育。教育底目的在使人成为圣贤,最低也不会去做小人。所以成为贤
人君子底条件便是仁、义、礼、智等等美德。《孟子》说:“仁之实,事亲是也。
义之实,从兄是也。”《老子》对于孝梯,反说“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孟子》
以人有仁、义、礼、智底本性,这便是道。《老子》反对这说法,以为道失而后有
仁、义、礼等等违道底教训。《孟子》里没把礼乐连起来,在《老子》里也没有提
出,它只反对仁义,因为礼乐底主张还是后起,到庄子便加以排斥了。儒家之所谓
道就是《老子》底常道。《老子》所立底是超乎常道底道。儒家理想的完人是圣人。
能够设教安民,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都是圣人,《老子》在这一点上并没十
分反对,只注重在无为而治上头而已。孟子底王道论也与《老子》底“取天下”底
理想很相近,所差底只在不用仁义去取。
重教主义本与性善论自相矛盾。因为人性如果是善,就无须教,任它自然发展
就够了。孟子既然主张性善论,同时又要用仁义来教人,在《老子》底作者看来,
实在是不澈底。尤其是像无仁义则与犬牛无别,或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一类底见
解,老子以为不必有。善既是自然本性,就无所谓仁义善恶,无须再教。太古时代,
没有善恶之分,仁义之教,人人都像婴儿,却不像禽兽。如果孟子只主张保持赤子
之心,那便和《老子》反于婴儿底见解相同。这便是不言之教,无为而民自化底理
想。《老子》里底圣人是不教,教只有越教越坏。有仁义便有诈伪,因为同是属于
人为,并不是本性。这样讲到极点,势不能不主张绝圣弃智底婴儿论。儒道底不同
在前者以教化为圣人底作为,后者却以一切人为的道德标准都足以找贼善性。所以
道家底性善论比孟子底更站得住。如果把儒道两家底性善论分别说出来,或者可以
名道家底为性本善论,儒家底是性禀善论。王充说:“孟子作《性善》之篇,以为
人性皆善。及其不善,物乱之也。谓人生于天地,皆禀善性。长大与物交接着,放
纵停乱,不善日以生矣。若孟子之言,人幼小之时,无有不善也。”禀善论者以为
人禀善性,但有染污底可能,一与物接,必当悻乱,故须以教化纠正它。这实与性
恶论没有什么不同。本善论者以为善是本然,不须教化,自然而然地会好起来。鸽
本来白,怎样把它染黑了,至终还会返回原来的白;鸦本来黑,怎样把它染白了,
至终还是恢复原来的黑。人性善便是善,教化不能改移它,若把教化去掉就成功了。
在《老子》以前,杨墨也排斥儒家,所以孟子也斥杨墨。道家排斥智慧,也是与法
家同一阵线。战国时诸家多以智为违背自然,“绝圣弃智”底理想因此弥漫,故孟
子排解智底原故说:“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离娄下》)这正是指出道家
底见解。
第三章 老子以后底道家
假使老胭是西历纪元前四百年前后底人物,离他最近的后学应是关尹、杨来和
列子。关尹与杨朱和老胭特有关系,可惜他们底著作不传,我们不能详知他们底思
想。《汉书·艺文志》载《关尹子》九篇底书名,但现存的《关尹子》乃是后人伪
撰,并非原书。杨朱底思想只存于《列子·杨朱篇》,他底生平更无从知道。列子
底著作,在《汉书·艺文志》有《列子》八篇,但现存的《列子》也不是原本。现
在且从别的书上略把这三位底思想述说一下。
甲 关尹子
《史记·老子传》载老子出关时,关尹问道,老子乃作帕德经》五千余言,他
或者是承传老聘学说底第一代弟子。《吕氏春秋·不二篇》说老、关底学派,以老
贵柔,关尹责清,柔与清底区别,单凭一个字,无论如何不能找出。传为刘间所上
原《关尹子序》也没将书中大意揭示出来,从“章首古月“关尹f曰’四车”至“使
人冷冷轻轻,不使人狂”数句,也不能得着什么意思。收献通考》记此序不类刘向
文字,恐怕关尹底著作早已佚了。我们从《庄子·天下篇》中可以窥见他底思想底
一斑。
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活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
关尹老聘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懦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
毁万物为实。
关尹自:在已无居,形物自著。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荷乎若亡,
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
未尝先人,而尝随人。
从这几句看来,前面“以本为精,以物为租”等句是老、关共主之说,“在已
无居,形物自著”等句是关尹底特说。他们同在处世法上立论,而关尹则主以心不
为外物所扰为归。他底学说是清静说。在《老子》里也有主静底文句(三十七章
(五十七章),或者关尹是发扬这论点底人。
乙 杨子
杨子底生平更属暗昧,现在只能从《列子》人庄子》、《韩非子》等书窥见他
底学说底大概。《列子·黄帝篇》记杨来于沛受老胭底教。此外,《苟子》底排十
二子八《解蔽》,《列子》底《周穆王太《仲尼》《力命》、《说符》诸篇,《庄
子·天下》,《史记·太史公自序》都见杨来底名字。《吕氏春秋·审分览·不二》
有“阳生贵己’底评人孟子八《庄子》也往往有“杨墨”底称呼。可见他底学说在
战国时代极普遍。雅南·沉沦训》说:“兼爱、尚贤、右鬼、非命,墨子之所立也,
而杨子非之。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杨子之所立也,而孟子非之。”这话与孟子
所记底意义相似。《杨束篇》里,禽滑法与杨朱底论辩,也可以看出老、关思想与
杨子底关系。文里记着:
杨朱日:伯成子高不以一毫利物,舍国而隐耕。大禹不以一身自利,一体偏格。
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世;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
天下,天下治矣。
禽子问杨来自:去子体之一毛以济一世,汝为之乎?
杨子日:世因非一毛之所济。
禽子日:假济,为之乎?
杨子弗应。
合子出,语孟孙阳。孟孙阳日:子不达夫子之心,否请言之。有侵若肌肤获万
金者,若为之乎?
日:为之。
孟孙阳日:有断若一节得一国,子为之乎?
禽子默然有间。
孟孙阳日:一毛微于肌肤,肌肤微于一节,省矣。然则积一毛以成肌肤,积肌
肤以成一节,一毛固一体万分中之一物,奈何轻之乎?
禽子日:吾不能所以答子。然则以子之言问老聆、关尹,则于言当矣;以吾言
问大禹、墨翟,则喜言当吴。
孟孙阳因顾与其徒说他事。
从这利己底论辩,禽子直把杨朱底见解列入老、关一流。他底思想,《孟子》
评为“为我”,《目览》评为“贵己”,在《老子》里,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四十四章),“圣人自知不自见,
自爱不自贵”(七十二章)等等文句都是杨子学说底渊源。人每以杨子为极端的纵
欲主义者,但在《杨朱篇》里找不出这样底主张。则淮南子·沉沦训》“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