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蕴而未展开的原则。但这里有较高的要求,就是使原则成为科学。
无论科学的实质和形式,在其他方面曾经发生过什么,①那构 成真正的
形而上学或纯粹的思辨哲学的逻辑科学,却至今仍然很被忽视。我对这门科
学及其立场进一步所了解的东西,已经在导论里先行陈述过了。如果多年的
工作也还不能够给予这种企图以更大的完满,那是因为,这门科学又一次有
从头做起的必要,对象本身的性质以及我们所着手的改造缺乏可以利用的已
有成绩,这一切,想来可只得到公平裁判者的鉴察吧。基本观点是对科学研
究,根本要有一种新的概念。哲学,由于它要成为科学,正如我在别处说过
的,①②它既不能从一门低极科学,例如数学那里借取方法,也不能听任内在
直观的断言,或使用基于外在反思的推理。而这只能是在科学认识中运动着
的内容的本性,同时,正是内容这种自己的反思,才建立并产生内容的规定
本身。
③知性作出规定并坚持规定:理性是否定的和辩证的,因为它将知性的规
定消融为无;它又是肯定的,因为它产生一般,并将特殊包括在内,正如知
性被当作从一般理性分出来的某种分离物那样,辩证的理性通常也被当作从
肯定的理性分出来的某种分离物。但是,理性在它的真理中就是精神,精神
是知性的理性成理性的知性,它比知性、理性两者都高。精神是否定物,这
个否定物既构成辩证理性的质,也构成知性的质;——精神否定了单纯的东
西,于是便建立了知性所确定的区别:而它却又消解了这种区别,所以它是
辩证的。但是精神并不停留于无这种结果之中,它在那里又同样是肯定的,
从而将前一个单纯的东西重新建立起来,但这却是作为一般的东西,它本身
是具体的;并不是某一特殊的东西被概括在这个一般的东西之下,而是在进
行规定及规定的消融中,那个特殊的东西就已同时规定了自身。
① 参看第83 页。
① 《精神现象学》第一版序言。——'哲学的'真正的实现是方法的认识,
而且在逻辑本身中有它的地位。——1831 年黑格尔原注
② 参看第83 页。
③ 参看第84 页。
这种精神的运动,从单纯性中给予自己以规定性,又从这个规定性枪自己以
自身同一性,因此,精神的运动就是概念的内在发展:它乃是认识的绝对方
法,同时也是内容本身的内在灵魂。
——我认为,只有沿着这条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路,哲学才能够成为客观的、
论证的科学。——我在《精神现象学》里,会试图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意识。
意识就是作为具体的而又被拘束于外在的知的精神;
但是,这种对象①的前进运动,正如全部自然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一样,完
全是以构成逻辑内容的纯粹本质的本性为基础的。意识,作为显现着的精神,
它自己在途程中解脱了它的直接性和外在具体性之后,就变成了纯知,这种
纯知即以那些自在自为的纯粹本质自身为对象。它们就是纯思维,即思维其
本质的精神。它们的自身运动就是它们的精神生活,科学就是通过这种精神
生活而构成的,并且科学也就是这种精神生活的陈述。
这里所指出的,就是我称之为“精神现象学”的那种科学与逻辑的关系。
——至于外在的编排,原定在《科学体系》②第一部分(即包含“现象学”的
那一部分)之后,将继之以第二部分,它将包括逻辑学和哲学的两种实在科
学,即自然哲学与精神哲学,而科学体系也就可以完备了。但是逻辑本身所
不得不有的必要扩充,促使我将这一部分分别问世:因此,在一个扩大了的
计划中,《逻辑学》构成了《精神现象学》的第一续编。以后,我将继续完
成上述哲学的两种实在科学的著作。——这本《逻辑学》的第一部以“有论”
为第一卷;第二卷“本质论”是第一部的第二部分,亦已付印;第二部将包
括“主观逻辑”,或说“概念论”。
1812 年3 月22 日于纽伦堡
14…3
逻辑学(上卷)'德'黑格尔著 杨一之译
二、第二版序言
这里所出版的是《逻辑学》第一卷,在修改时,我既完全意识到对象本
身及其开述之困难,也完全意识到写第一版时所带来的缺点;尽管我在多年
进一步研究了这门科学以后,曾努力弥补这些缺点,但是我觉得仍然有足够
的原因,要请求说者原说。作这种请求的理由,首先就是根据这种情况,即,
在以前形而上学和逻辑中所找到的内容,主要都只是一些外表的材料。形而
上学和逻辑虽然曾有过普遍而经常的研究,后者甚至直到今天还仍然如此,
但是这样的工作很少涉及思辨方面,那不如说在大体上,仅仅是重复同样材
料,时而变得很空疏以至于琐屑肤浅,时而又是重新大量搬弄积年陈货;所
以,虽然经过这样的、常常仅只是机械的努力,而哲学的内容并不曾能够得
到益处。因此,①对思想的王国,作哲学的单述,即是说从思维本身的内在活
动去阐述它,或说从它的必然发展去阐述它,也是一样,这必定是一件新事
业,必须从头做起;但是那些已经获得的材料,熟知的思想形式,也应当看
做是最重要的范例,甚至是必要的条件和值得感谢的前提,即使它们不过是
时而这里、时而那里、提供一条不绝如线的线索或一些没有生命的骨骼,甚
至还是杂乱无章。
① 对象,指意识——译者
②(班堡和武茨堡,哥布哈,1807年)这个名称于下次复活节出版的
第2版中。将不再附上去。——下文提到的计划第二部分,包括全部其
他哲学科学,我从那时以后,就改用《哲学全书》之名问世,去年已
出至第3 版。——1831 年黑格尔原注
① 参看第85 页。
思维形式首先表现和记载在人的语言里。人兽之别就由于思想,这句话
在今天仍须常常记住。语言渗透了成为人的内在的东西,渗透了成为一般观
念的东两,即渗透了人使其成为自己的东西的一切;而人用以造成语言和在
语言中所表现的东西,无论较为隐蔽、较为混杂或已经很明显,总包含首一
个范畴;逻辑的东西对人是那么自然,或者不如说它就是人的特有本性自身。
①但是,假如人们把一般的自然作为物理的东西,而与精神的东西对立起来,
那么,人们一定会说,逻辑的东两倒是超自然的,它渗透了人的一切自然行
为,如威觉、直观、欲望、需要、冲动等,并从而使自然行为在根本上成为
人的东西,成为观念和目的,即使这仅仅是形式的。②一种语言,假如它具有
丰富的逻辑词汇,即对恩维规定本身有专门的和独特的词汇,那就是它的优
点;介词和冠词中,已经有许多属于这样的基于思维的关系:中国语言的成
就,据说还简直没有,或很少达到这种地步;这些分词是很有用的,只不过
比字头字尾之类较少分离变化而已。重要得多的,是思维规定在一种语言里
表现为名词和动词,因而打上了客观形式的标记;德国语言在这里比其他近
代语言有许多优点;德语有些字非常奇特,不仅有不同的意义,而且有相反
的意义,以至于使人在那里不能不看到语言的思辨精神:碰到这样的字,遇
到对立物的统一(但这种恩辨的结果对知性说来却是荒谬的),已经以素朴
的方式,作为有相反意义的字出现于字典里,这对于思维是一种乐趣。因此,
哲学根本不需要特殊的术语;它固然也须从外国语言里采用一些字,这些字
却是通过使用,已经在哲学中取得公民权了——在事情最关重要的地方,娇
情排斥外来语以求本国语纯洁,这种作风是最没有地位的。——一般地说文
化上的进步,特殊地说科学上的进步,都使较高级的思维关系逐渐显露,或
至少将这些关系提高到更大的普遍性,从而引起更密切的注意:即使是经验
的和威性的科学,也是如此,因为它们一般地都是在最习见的范畴(例如全
体与部分,事物及其属性等)之内活动。①例如在物理学里,假如说“力”这
一思维规定曾居统治 地位,那么,“两极性”这一范畴在近代却起了最重要
的作用,而且经已àtort et à travers'不管好歹',侵入一切领域,以至于
光学——它是一种区别的规定,在这种区别里,被区别者是联系而不可分的,
——在这样的方式之下,一种规定性,例如力,它所借以保持其独立性的那
种抽象形式,即同一性形式,消逝了;而规定的形式、区别的形式,它同时
又作为一个留在同一性中的不可分离者,出现了,并且成了流行的观念:这
样的事实有无限的重要。自然观察的对象以实在而牢固,这种观察通过实在,
本身带来了这样强制性的东西,要确定在观察中不再能忽视的范畴,即使这
些范畴与其他也同样有效范畴极不一贯,并且这种强制性的东西不容许像在
精神事物中那样较易出现从对立到抽象、到普遍性的过渡。
但是,②逻辑的对象及其术语,虽然在有数养的人中间,几乎是人所熟知
的东西,而熟知的东西,正如我在别处说过,③并不因此就是真知;
① 参看第86 页。
② 参看第85 页。
① 参看第85 页。
② 参看第86 页。
③ 《精神现象学》:“熟知的东西所以不是真正知道了的东西,正因
为它是熟知的。”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20 页。——译者
假如还要研究熟知的东西,那甚至会使人不耐烦,——还有什么比我们口里
说出的每一句话都在使用的那些思维规定更为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