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260-由"命"而"道"-先秦诸子十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钪喂拇胧哉馐畲胧┑穆凼龉钩闪舸诤笫赖摹赌印芬皇榈闹饕谌荨D尤衔恢盅月刍蛑髡攀欠窨扇。Φ毖橹谌醣曜迹馊醣曜际牵汗糯ネ醯氖录#傩盏亩拍考筒捎煤蟮氖导市ЧT谡馊醣曜贾希釉ど枇艘桓龈呋蚋镜谋曜迹潜闶恰疤熘尽薄ⅰ疤煲狻被蛩健疤熘保虼耍谔岢胺ㄌ臁被蛐Хㄓ谔斓耐保惨浴疤臁闭庖恢粮呶奚系娜ㄍ匀俗饕恢指娼搿担骸八程煲庹撸嫦喟幌嗬氐蒙停环刺煲庹撸鹣喽瘢幌嘣簦氐梅!薄 !   �
    诸子中,与墨家的功利态度约略相通却又与墨家“兼爱”、“非攻”主张全然相背的学派是法家。法家所致力的是“富强”祈向下的治国之术,这一学派把“富国强兵”看作“礼崩乐坏”、列国纷争局面下一个邦国所应实现的最高价值甚至唯一价值。法家人物,或如李悝、吴起、商鞅,多少受过儒家学说的熏陶,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由“儒”入“法”;或如申不害、慎到,与黄老道德之术有较深的学缘,可以说是由“道”而“法”。后期法家人物韩非是儒者荀况的学生,但终于“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 ,成为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在典型的法家人物中,商鞅重“法”,以鼓吹“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为号召,推动秦国废井田、立县制,奖励耕战,锐意变法;申不害在作韩国相时,除强调“明法正义”外,尤其重视“君操其柄,臣事其常” 的君人驭臣之术;慎到论学齐国稷下,援“道”说“法”,分外看重由“权重位尊”所构成的“势”,以此声言“贤者未足以服众,而势位足以诎贤者” 。到了韩非,法家理论臻于完备,他集前辈法家之所长,兼重“法”、“术”、“势”,断然提出了“不务德而务法” 的治国之道。从申不害、慎到到韩非,法家人物曾自觉地把“务法”关联于尊道而贵德的黄老之学,但所称之“道”已与老子之道大相径庭。老子之“道”有化为“君人南面之术”的可能,然而他的《道德经》并不是刻意写给某个或某些君主的,申不害、慎到、韩非却直接把这“道”用作“南面之术”,借着论“道”以向“人主”进言。“道”在老子那里主要是把人导向一种“致虚极,守静笃”、“见素抱朴”的人生境界的,这种境界具有非对待或无待的性质,而在法家人物这里,“道”被归结于“人主”如何“抱法处势” ,所谓“抱法处势”毕竟是落在一种对待性或有待的关系上去说的。同是由“道”而说“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所指示的是一种“法自然”的人生的极境,“无不为”不过是“无为”自然而然地带出的一种结果,韩非等的“无为”却更多地是一种“术”,一种手段,“无不为”则作为预期的功利被设定为“富国强兵”意义上的“治国”的目的。    
    法家所推重的“术”,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即在于人君如何“循名责实”以考核群臣是否忠于职守,而“循名责实”在相当大程度上是有鉴于名家学说的。孔子曾提出“正名”之说,这成为后来名家出现的一个机缘性背景,但名家得以独立成家主要还在于这一学术流派对“名实之辨”中言喻的微妙意趣的留意。名家人物惠施、公孙龙常被人讥讽以“好治怪说,玩琦辞” 而“苛察缴绕” ,其实在他们机智而审慎的言辩后面都有着严肃、真切的价值祈求。惠施的全部论辩的主题在于“合同异”,他把“合同异”的论域严格确定在经验世界,由种种看似诡异的言辩把问题引向对“天地一体”的论证,并由此超越一隅之私而“泛爱万物” 。与在经验世界辩说“合同异”大异其趣,公孙龙以“离坚白”为主题所经心的是纯粹概念的领域。“离坚白”的真正秘密在于确认作为概念的“名”对于它所指称的事物的独立自足,以便由这独立自足的“名”批判地衡量“实”存事物的性态而“正”天下。“正名”是公孙龙借着“白马”、“指物”、“通变”等话题作“名实”之辨的点睛之笔,是这位常常被误解的名家人物谈论种种“琦辞”、“怪说”的初衷所在。“其正者,正其所实也,正其所实者,正其名也” ,这是“离坚白”的立论者对他由“物”说到“实”、由“实”说到“位”、由“位”说到“正”的真正意趣的吐露,而如此“审其名实,慎其所谓”却又托始于“古之明王”,从中正可以看出其与所谓“先王之道”、“仁义之行”终究割舍不开的价值追求。    
    比起道、儒、墨、法、名诸家来,严格意义上的阴阳家是出现较晚的,但就其脱胎于数术而数术毕竟通着早就进到中国人心灵的“命”意识看,这一学术流派又留着古远得多的历史印记。由天文、地理、风物的自然情状,窥测信仰中的天地运会的消息以预断人事的吉凶,是数术家所尽的能事,阴阳家与数术的宿缘比其他各家都要深得多,但其学术旨趣已从数术家的吉凶占验进到借阴阳五行之说对人的行为、品操作某种儆戒、引导和劝勉。司马迁评说邹衍的学术“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 ,从这个评价可大略了解阴阳家的价值取向和这一学派同儒家学说的可能关联。“阴阳”、“五行”是阴阳家“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的核心范畴,它们的结合或融贯使它们不再局守于数术并因此成为阴阳家得以发生的契机。从起先被作为五种元始材质而相互间只是一种并列关系的“水”、“火”、“木”、“金”、“土”,到渗透于其中的“阴阳”消长使“五行”成一相生相胜的系统,“五行”与“阴阳”的相融互摄沿着两个方向延伸:其一是“序四时之大顺” 的“五行相生”,其二是推演于“阴阳主运”的“五德转移” ;由前者产生了有着较深数术印痕的《吕氏春秋》所谓“十二纪”或被后世儒者辑于《礼记》的“月令”,由后者产生了邹衍的“终始五德” 的历史哲学。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这时都已不再笼罩于“命”,而是烛照于“道”。


第二讲  老 子老子其人与《老子》其书(一)

    讲先秦诸子总要从诸子中的某个人物讲起,我选择从老子讲起。    
    选择从老子讲起有两个理由:一是价值意趣上的,一是历史意趣上的。    
    老子学说的主导价值取向在于“朴”,“朴”意味着对一切饰意造作的打落,向人生的元始真切处的返回。因此,庄子也把“无为复朴”解释为“反(返)其真” 。依老、庄的本意,“朴”的价值同时即体现“真”的价值,这“真”与那种不失天趣的坦真或真率相通。我在前一讲已经申明过,对先秦诸子的研究不应落在泊自近代西方的认识论的框架,而应以诸子学说的不同价值取向的分辨为纲脉。诸子各有其主导价值取向,但无论以哪一种价值为主导取向,最初的价值倡导者们都是以极真切的生命投入的。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任何一种根子扎在真实人生上的价值都在相当程度上隐含了朴真的价值。这正像我在上一讲重新解释过的“绘事后素”那个比喻,如果一种价值对于人生说来果真是必要的,那它首先就应当具有“真”而不妄或“真”而不伪的底色。先讲老子学说,讲“朴”或“真”的价值,其实就是优先或突出地讲可作为诸多人生价值的底色的价值。    
    至于历史意趣上的理由,在我看来,那就是,老子是第一个对“道”作了形而上的升华或把“道”作为一个有着深刻哲理内涵的范畴提出来的人。诸子各有其“道”,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就有“吾道一以贯之”和“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说法;确定老子为第一个提出形而上的“道”的人,势必会牵涉到老子其人和《老子》——又称《道德经》——其书在历史上究竟出现于何时的问题。因此,关于老子我要讲的第一个问题就是——    
    老子其人与《老子》其书    
    老子其人其书在《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先秦典籍中都有评说,但尽可能确凿地考述老子的生平是司马迁的《史记》才开始做的事情。《史记•;老庄申韩传》称,老子是春秋末年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他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做过“周守藏室之史”。又说:老子在周地居住了很久,亲眼看到周一天比一天衰落,就离开周地西去,打算过一种隐居的生活。当他西出函谷关时,关尹留住了他,勉为其难地请他著书,于是老子就写了“言道德之意”的文字上、下篇。然后,离关西行,从此再也没有人知道他究竟去了哪里。同一篇《老庄申韩传》中,谨慎的史家还提到了有关老子的其他一些传闻,例如,有人说老子是“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的楚人老莱子,又有人说老子即是在孔子死后一百多年拜见过秦献公的周太史儋。但司马迁把传闻只是作为传闻记了下来,他所倾向于认可的老子,是那个做过“周守藏室之史”而终于“自隐”作了“隐君子”的姓李名耳谥号聃的人。     
    《史记》中,《老庄申韩传》、《孔子世家》都有孔子向老子问礼的记载,《仲尼弟子传》也有“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孔子所尊敬而奉为师长的人,在周地为老子)这样的说法。孔子问礼于老子是中国学术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这件事在《老庄申韩传》中描述得很生动。孔子究竟向老子问了哪些问题,不得而知,但老子回答孔子的话是意味深长的,而且与传世的《老子》一书旨趣大体相合。老子说:“你所提到的那些人早就不在人世了,唯独他们说过的话留了下来。一个德才卓越的人,如果有好的机遇,当然不妨乘着时势展示自己的抱负;如果终于不为人知,那也自当甘于寂寞,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