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石碏大义又亲(隐公三年、四年)
——让自然本能服从于道义「译文」
卫庄公娶了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为妻,名叫庄姜。庄姜长得很美,但没有生
孩子,卫国人给她作了一首诗叫《硕人》。后来卫庄公又娶了一个陈国女子,名
叫厉妫。厉妫生下孝伯,孝伯早死。厉仍随嫁的妹妹戴妫生了卫桓公。庄姜把柜
公当作自己的儿子对待。
公子州吁是庄公宠妾的儿子,受到庄公宠爱,喜好武事,庄公子加禁止。庄
姜则讨厌州吁。大夫石碏劝庄公说:“我听说疼爱孩子应当用正道去教导他,不
能使他走上邪路。骄横、奢侈、淫乱、放纵是导致邪恶的原因。这四种恶习的产
生,是给他的宠爱和俸禄过了头。如果想立州吁为太子,就确定下来;如果定不
下来,就会酿成祸乱。受宠而不骄横,骄横而能安于下位,地位在下而不怨恨,
怨恨而能克制的人,是很少的。况且低贱妨害高贵,年轻欺凌年长,疏远离间亲
近,新人离间旧人,弱小压迫强大,淫乱破坏道义,这是六件背离道理的事。国
君仁义,臣下恭行,为父慈爱,为子孝顺,为兄爱护,为弟恭敬,这是六件顺理
的事。背离顺理的事而效法违理的事,这就是很快会招致祸害的原因。作为统治
民众的君主,应当尽力除掉祸害,而现在却加速祸害的到来,这大概是不行的吧?”
卫庄公不听劝告。石碏的儿子石厚与州吁交往,石碏禁止,但禁止不住。到卫桓
公当国君时,石碏就告老退休了。
鲁隐公四年的春天,卫国的州吁杀了卫桓公,自己当上了国君。
州吁无法安定卫国的民心,于是石厚便向石碏请教安定君位的方法。石碏说
“能朝见周天子,君位就能安定了。”石厚问;“怎么才能朝见周天子呢?”石
能答道“陈桓公现在正受周天子宠信,陈国和卫国的关系又和睦,如果去朝见陈
桓公,求他向周天子请命,就一定能办到。”石厚跟随州吁去到陈国。石碏派人
告诉陈国说:“卫国地方狭小,我年纪老迈,没有什么作为了。来的那两个人正
是杀害我们国君的凶手,敢请趁机设法处置他们。”陈国人将州吁和石厚抓住,
并到卫国请人来处置。这年九月,卫国派遣右宰丑前去,在濮地杀了州吁。石碏
又派自己的家臣懦羊肩前去,在陈国杀了石厚。
君子说:“石碏真是一位纯粹正直的巨子。他痛恨州吁,把石厚也一起杀了。
‘大义灭亲’,大概就是说的这种事情吧!”
「读解」
有句俗话说:“虎毒不食子。”这意思是说,猛虎性情虽然凶残,但依然要
恪守亲情的界限;凶残是对外。而对自己的亲生骨肉,却以慈爱之心相待,绝不
可能将其化为腹中餐。爱老虎这样做,是动物的天性,没什么可说的。对人而言,
人做事也要按天性,亲情是人之天性所不能免的,父母儿女之间的亲情,是自然
的法则。世上哪有不疼爱自己亲生骨肉的父母呢?如果说人性这东西也存在的话,
父母儿女间的亲情就应当属于人性之列;如果说人性是永恒的话,这种亲情也是
永恒的,否则,便是丧失了人性,丧失了天良,就不应当再冠之以“人”这个称
呼了。
在另一方面,人作为超越了动物本能的有思想、有理性的存在,又不能完全
凭本性、天性、本能行事;还得要服从社会的法则。道德伦理的法则,理性的法
则。自然的法则还得要服从社会的、道德的、理性的法则。如果没有这一个方面,
人也就与其他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了。
这样一来,天性和自然法则往往要同社会的、道德的、理性的法则发生沖突,
并且经常是不可避免的;必须面对的、必须作出选择。所谓“大义灭亲”,正是
这种沖突的体现,是选择让天性服从社会、道德、理性法则的结果。
要做到这一点,要有很高的革命觉悟和革命自觉性;要有很高的道德修养和
很强的理性力量。大多数人都难以做到,否则,大义灭亲就不是值得称赞的一种
高尚美德了。人们大多难以割舍亲情,难以脱出天性这条强大的纽带,常常宁可
让社会、道德、理性法则屈从于天性和自然法则。这样,像石碏那样的人,就显
出了与众不同,显出了伟大和高尚,让人景仰。
不过,能够大义灭亲是一回事,固然可敬,而对那个“义”还得讲究。就是
说,“义”所代表的东西,要值得人们为之付出灭亲的代价。在古时,臣轼君、
子杀父、妻害夫,都是大逆不道的“大不义”。国君是上天之子,体现了上天和
神明的意志,是小民百姓最初的父母,怎么可以随随便便冒犯甚至杀害呢?这罪
过比杀害自己的亲生父母还要大,真称得上是“弥天大罪”。在这种情况下的灭
亲是理所当然的正义之举,可歌可颂。
“义”本身的内容是随着时代、观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过去的为合乎
“义”的东西,今天未必合乎“义”。我们总是站在今天的立场上来决定对“义”
的取舍,从而在行动上作出选择。
下一篇(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庄公十年)
——两军交战智者胜「原文」
十年春,齐帅伐我?。公将战(2 ),曹刿请见(3 )。其乡人曰(4 ):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6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
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
惠未?,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11)。“对曰
:”小信未孚(12),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4)。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15),战于长勺(16)。公将鼓之(17),刿曰:“未可。”齐
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18)。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
其辙?,登轼而望之(20),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间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21),再而衰(22),
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
靡(23),故逐之。”
「注释」
?我:指鲁国。作者站在鲁国立场记事,所以书中“我‘即指鲁国。?公:
指鲁庄公。(3 )曹刿(gui ):鲁国大夫。?乡:春秋时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一
乡。?肉食者:指做大官的人。当时大夫以上的官每天可以吃肉。(6 )间(jian)
:参与。(7 )鄙:鄙陋,指见识短浅。(8 )专:专有,独占。(9 )牺牲:
祭礼时用的牲畜,如牛、羊、猪。(10)加:夸大(11)信:真实,诚实。(12)
孚:信任。(13)狱:诉讼案件。(14)情:情理。(15)乘:乘战车。(16)
长勺各国地名。(17)鼓:击鼓进军。(18)败绩:大败。(19)辙:车轮经过
留下的印迹。(20)轼;车前供乘者扶手的横木。(21)作气:鼓足勇气。(22)
再:第二次。(23)靡:倒下。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出兵应战,曹刿请求见
庄公。他的乡里人说:“做大官的人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
:“做大官的人见识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他入朝拜见庄公。
曹刿问庄公:“您凭借什么去同齐国作战?庄公答道:”衣食一类用来安身
的物品,我不敢独自享用,必定要分一些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没
有遍及每个民众,他们不会跟从您去作战的。“庄公说:”祭花用的牲畜、宝玉
和丝绸,我不敢夸大,一定要忠实诚信。“曹刿答道:”这种小信不足以使鬼神
信任,鬼神是不会赐福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官司案件,虽然不能—一明
禀,也一定要处理得合乎情理。“曹刿说:”这是尽心尽力为民办事的表现,可
以凭这个同齐国打仗。打仗的时候,请让我跟您一同去。“
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同齐军交战。庄公正想击鼓进兵,曹刿说
:“不行。”齐军已经击了三通鼓。曹刿说:“出兵了。”齐军被打得大败,庄
公准备驱车追击。“曹刿说”还不行。“他下了车,察看齐军车轮的印迹,然后
登上车,扶着车轼了嗏望齐军,说:”可以追击了。“于是开始追击齐军。
鲁军打了胜仗之后,庄公问曹刿取胜的原因。曹判回答说:“打仗凭的全是
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就衰退了,第三次击
鼓时勇气便耗尽了。敌方的勇气耗尽时,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会取胜。大国
用兵作战难以预测,我担心他们设兵埋伏。后来,我看出他们的车轮印很乱,望
见他们的旗帜倒下,所以才去追击他们。
「读解」
可以把曹刿称为优秀的军事家。他所以取胜的原因,不是靠猛打猛沖,而是
靠了谋略、智慧,这一点尤其让人称道。
战争当中,一个优秀的谋略家,抵得上成千上万的将士。他虽然没有将士的
勇猛,没有将士的膺力,没有在战场上沖锋陷阵,却能凭借智慧,以柔克刚,以
弱胜强,以小取大。
智慧如同水,水是无形的,看似柔弱,但是它在无形、柔弱。?之中积聚了
看不见的力量,遇到险阻可以绕道而行,聚积起来的力量达到一定程度,便可以
汇成沖决一切障碍的潮流。难怪孔子要说:“智者乐水”。它们在外表和特征上
十分相似:以无形克服有形,以流转变化回避强敌,以柔弱战胜阳刚。
中国传统中对水的偏爱,铸成了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