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卓别林-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疯、自杀了。某些报刊要求驱逐他出境,并禁映他的影片。有个想出名的电影
食客甚至恶毒地提出“夏尔洛的卑贱的灵魂”之说……
    英国、法国和整个欧洲的新闻界的大部分舆论愤慨了,大多数电影观众和群
众也不满了,抗议之声越过大西洋。法国一些年轻作家、艺术家组成了替卓别林
辩护的团体,由著名诗人阿拉贡用英文写成《友爱之手》一文发表。
    在美国,大部分公众也同情卓别林,反对这场可耻的迫害,各种辩解之声与
抗议文章,出现在电台、报刊上。于是几周之后,对他的攻击的消息、评述渐次
消失。
    卓别林与丽泰。格雷双方的律师达成和解,两人的离婚案解决之后,一些社
交界人士和新闻记者向卓别林致贺。这时已到秋季,身心疲惫的卓别林回到好莱
坞,继续《马戏团》的拍摄、剪辑工作。人们发现38岁、一直保持着年轻容貌的
他,突然显出了几分老相。
    《马戏团》按卓别林原来的打算,也同《淘金记》一样准备拍成一部乐
    观人生的喜剧片。他曾把阿拉伯文学名著《天方夜谭》通读了几遍,从中琢
磨出一部现代电影的主题与内容,即一个美国的穷光蛋莫名其妙地成了受欢迎的
马戏艺人,这种连他自己都没想到的新生活使他入了迷。但是影片拍到后来,却
打上了卓别林在这一年中所受折磨的苦涩印记,当然这是通过片中人物来体现的
:夏尔洛又一次失业,失魂落魄地在城里东游西逛,想碰上点好事。广场上一个
大马戏团的演出,吸引了饿着肚子的他。一个小偷混在人群中偷钱,被警察盯上,
他把钱包塞入夏尔洛的口袋,想嫁祸于他。谁知弄巧成拙被警察逮住,警察把钱
包给了夏尔洛。这“从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使夏尔洛有了逛集市饱肚子的钱了。
    真正的失主找来找去,发现夏尔洛手中的钱包,以为他是小偷就追赶他。
    夏尔洛逃来逃去,走投无路逃进马戏团大篷,在跑马道上拼命地跑,滑稽的
动作竟引起观众满堂喝彩,马戏团经理马上邀请他入伙。
    然而,当他不再有什么压力来迫使他做出那些滑稽可笑的动作时,任他怎样
卖力也无法讨好观众。经理马上让他打杂,做别人的副手。他却偏偏爱上经理之
女,那位色艺俱佳的马上女郎。女郎同情他,保护他,鼓励他练功,并当上了正
式的丑角,观众们又喜欢上了他。
    但马上女郎后来爱上了新来的走钢索的小伙子。为了胜过情敌,夏尔洛也去
学习走钢索。他练到跟职业走钢索艺人一样熟练,并且训练猴子在钢索上对他进
行假攻击,以讨观众喝彩。然而,几只猴子分属4 个艺人所养,演出时那4 人都
放出猴子,每只猴子都想占有夏尔洛。这样就成了真正的攻击,扯破他的裤子,
使他只留下短裤。观众们兴奋已极,狂笑不已,但夏尔洛却被咬伤了。
    他不能再走钢索了,他为马上女郎的幸福作了自我牺牲,让她与走钢索的小
伙子成婚。经理见他没用了,把他扫地出门。马戏团走了,夏尔洛孤独地站在曾
经热闹火红过的广场上,对着留下来的跑马道的一圈木屑和一颗纸做的星发呆…

    这部影片又成功了。卓别林曾将一个马戏团全年包用,在他的制片厂被封,
本人被迫暂避纽约时,也仍然留用这个马戏团。他还排除苦恼、烦闷与各种打击、
干扰,以坚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在38岁时真正学会了走钢索。
    同时也真的被猴子咬伤,最后休养了6 周。1928年初《马戏团》放映后,除
去成本,获利250 ~300 万。这使他恢复了原来的经济实力,可以继续艺术创作。
    1927年和1928年发生的最令他刻骨铭心的事,是他母亲的病逝。老人被接到
美国后,卓别林把她安置在好莱坞附近一所别墅里,专门为她雇了一个女管家、
一个护士和几个仆人。哈娜太太过得很舒适,常常到贝弗利山庄来看儿子和两个
孙子。对报纸、电台经常拿卓别林的私生活做文章这点,她心中有数,曾提醒儿
子:“瞧报上老是纠缠你的私生活,查理,你为什么不摆脱这些烦恼,到东方去
好好玩一趟呢?”
    卓别林拍摄《马戏团》时,母亲复发急性胆囊炎,卓别林把她送进洛杉矶最
好的医院抢救,拖到1928年8 月,老人终因心脏衰竭而逝。卓别林悲痛欲绝,这
个在人生道路上坎坷跋涉、不曾流过眼泪的坚强汉子,凝视着母亲的遗容涕泪俱
下。母亲与命运抗争的一生,历历如在眼前:她高贵的形象,她无私的挚爱,她
坚强的个性,她的热情、幽默、善良,她面对贫困的勇气,
    她遭受的精神病折磨……
    过了很长时间,卓别林的神志才得以恢复。他在好莱坞公墓选了个位置,让
母亲入土为安,长眠在绿色的大地的怀抱里。
    当《淘金记》《马戏团》热热闹闹在世界各地陆续上映时,卓别林在好莱坞
休息、调养、锻炼身体,及钻研电影艺术。一天,环球电影制片厂给他打了一个
电话,说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博士夫妇想要见他。卓别林十分激动,他很崇敬比自
己大10岁的爱因斯坦。
    那次,爱因斯坦是应美国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邀请,赴加利福尼亚等地讲学,
顺便到好莱坞参观的。于是,卓别林赶到环球电影制片厂,同心情愉快、亲切温
和的爱因斯坦教授、教授夫人、教授的秘书等人共进午餐。
    卓别林对爱因斯坦博士的崇敬与真诚,使爱因斯坦夫人颇为感动。午餐后,
当客人们参观电影制片厂时,英语流利的爱因斯坦夫人把卓别林拉到一边小声地
说:“您为什么不邀请教授上您家里去呢?我知道,如果咱们几个人有机会单独
在一起,安静地谈一谈,他一定会很高兴的。”卓别林这才省悟到自己只顾高兴
忘了这一茬了,他马上向教授提出邀请。
    在专为爱因斯坦博士举行的家宴上,他只约了雷诺兹医生和另一位朋友来作
陪。席间,热情健谈、精力充沛的爱因斯坦夫人,向好奇的卓别林讲述了博士创
立“相对论”那天早晨的情景:那天清晨,博士穿着睡衣从楼上来到客厅早餐,
但几乎什么也没有吃。
    夫人以为他不大舒服,就问他。爱因斯坦用笔告诉她:“亲爱的,我有一个
惊人的想法。”他喝完咖啡,坐到钢琴前弹琴,弹几下就停一会儿,用笔记下一
些什么。然后重复说:“我有一个惊人的想法,一个绝妙的想法!”夫人说:
“究竟是什么想法呀,你就讲出来吧,别让人打闷葫芦啦。”爱因斯坦摇摇头:
“这很难说,我还得把它推究出来。”他继续弹琴、思索,又停住记下一些什么。
这样约摸半小时后,他离开钢琴回到楼上书房,关照夫人别让任何人任何事干扰
他。他整整在楼上呆了2 周,只有黄昏时出门散散步活动一下,饭菜每餐由夫人
送上楼。2 周后的一天,面色苍白的爱因斯坦疲倦地出了书房,把2 张纸放在桌
上:“喏,就是这个。”
    卓别林听了这故事后,头脑中也冒出一个想法:科学家是理想化的浪漫主义
艺术家,它是朝着另一个方面发挥了自己的极大热情。卓别林想到这里,又颇感
兴趣地求教博士,他的相对论同牛顿的假定是否有所抵触。爱因斯坦博士和蔼地
答道:“相反,它是那假设的进一步发展。”
    卓别林告诉爱因斯坦夫人,说等他的下一部影片放映后,就准备去欧洲。
    爱因斯坦夫人说:“到时候您一定要到柏林来看我们。我们住的地方不大,
教授没有很多钱。虽然洛克菲勒基金会有100 多万美元供他用作科学研究,但是
他从来没有动用它。”卓别林深受感动。从这次起,卓别林与爱因斯坦夫妇的友
谊持续了一辈子。
    第十五章《城市之光》,肖伯纳的评语1927年发生的事是那么多,一种挑战
在这年年底来临。它带来了一次持续数年的巨大的风波,引起了一场巨大的变革,
这就是有声片的出现。
    电影从无声变为有声(即演员对话、歌唱等),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
    必然性是,所谓无声片是指影片的人物没有对白,靠表情、动作、字幕说话,
实际上在早期的默片上映时,就有声响了,是由一台钢琴或一支乐队在银幕下演
奏音乐,配合放映;以后则给影片配上了音乐。因此终有一天,影片中的人物是
会发出声音的。偶然性是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因为没有自己的放映网,当时面临破
产。为了走出困境,这家公司采用了其他公司怕在商业上遭失败而不敢问津的试
验。他们拍了一部古装片《爵士歌王》,在1927年10月6 日上映,它实际上是无
声片加进4 首歌曲和一些台词和音乐伴奏。
    有声电影与别的新鲜事物一样,刚出世时还带有许多不足。制作者只是让它
发出声音,而不知道怎样控制:门上的把手扭动,像是拖拉机在开着。
    骑士身披铠甲,观众听着像来到钢铁厂。人物的台词,如同在沙土中说话。
    如此一来,许多电影界人士,包括影评家和导演们,对它表示怀疑甚至反对。
    他们唯恐这个大胆的新技术,对电影艺术的发展会起反作用,因为存在30余
年的无声电影正在改良、趋于成熟,许多人正在献身于这门事业。卓别林是持反
对态度最坚决的人之一,他公开宣称:“对白片?你们可以说我是讨厌它的,它
会毁坏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即哑剧艺术。它消除了无声片的巨大美感。”
    最初的有声片,由于技术性的大改变,也的确干扰了摄影构图的完整性和故
事情节,使演员无法将对白同自己的表演风格结合起来,这一点反映在喜剧演员
身上尤为突出。但是,观众热烈欢迎这种新样式的影片,因为声音使电影成为与
人的情感更直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