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卓别林-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辛治博士、苏联电影导演格拉西莫夫、瑞士社会活动家邦纳
教授,专程到瑞士洛桑卓别林寓所,把印有毕加索画“和平鸽”
    的证书授给他。
    卓别林在这个身心温暖的时刻这样致答谢词:和平是世界上普遍的愿望,我
坚信不论向东方或西方提出和平的要求,都是向正确的方向迈进一步。所以我受
到这个奖励,既感到光荣,又感觉非常愉快。
    我并不自以为知道如何来回答威胁和平的问题,可是我知道,在仇恨与猜疑
的气氛中,各国是绝对不能解决这些问题的。……我们必须许下诺言,重新回到
人类的自然和健康方面,重新回到善良的意志方面,因为这是一切灵感的基础,
也是人生一切创造性的、美好的与崇高的东西的基础。
    让我们朝着这个方向来发挥我们的全部力量,以实现一个光辉的和平时代,
而使世界各国都在和平中欣欣向荣。
    就在卓别林接受国际和平奖一个多月后,当全世界人民都注视着日内瓦会议
的局势时;中国驻瑞士大使馆7 月19日给他打来电话,问他可否在日内瓦为周恩
来总理放映《城市之光》一片。卓别林十分高兴地同意了。
    第二天,周恩来总理邀请他和乌娜去日内瓦参加晚宴。临行前,总理的秘书
电话通知他,说会议上有重大事件,总理可能要被耽搁些时间,届时不必等候。
但他没想到抵达周总理的寓所时,总理已在台阶上等候他了。对中国人民抱有十
分友好感情的卓别林,急于知道日内瓦会议的情况,总理亲切地拍拍他的肩膀:
“一切都和平地解决了,是5 分钟前解决的。”
    卓别林知道周恩来参加了那一次纵横中国的著名长征,备尝痛苦艰辛。
    但看上去那张神采奕奕而英俊的脸是那么沉着、年轻,卓别林不禁感到惊奇。
    他告诉总理说,他上次去上海是在1936年。
    周恩来若有所思:“是吗?那是在我们长征之后呀。”卓别林开个玩笑:
“看来,您现在再用不着走那么远的路了。”他们喝着味道挺不错的中国香槟,
一再祝酒。卓别林祝中国国运昌明,愿中国人民、愿全世界人民生活更美好。
    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为参加日内瓦会议的各国代表团和朋友们放映了一些
中国电影,其中有越剧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因为影片的中文字幕没有翻
译,代表团工作人员不知怎样才能把剧情向外国朋友们介绍清楚。
    了解欧、美文化的周恩来总理,几句话就解决了问题:“只需要在请柬上写
上一句话:请您欣赏一部彩色歌剧影片——中国的《罗米欧与朱丽叶》,并在放
映前作3 分钟的说明,概括地介绍一下剧情,用语要有点诗意,带点悲剧气氛,
把观众的思路引入电影,不再作其他解释。”
    当卓别林看了周总理托代表团成员带给他看的这部电影,深为总理的睿智叹
服。他没想到刚站起来的中国人能拍出这么棒的电影,看到影片结束时,两位真
心相爱的年轻人,化作了翩翩起舞的美丽蝴蝶时,他不禁流出了眼泪……他对中
国代表团的工作人员说:“就是需要有这种影片,这种贯穿着中国几千年文化的
影片。希望你们发扬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对美的观念。我希望你们对自己有充分的
信心,而我知道你们是已经有了。影片好极了,希望你们能多拍这类片子。”
    在隐居式的生活中,卓别林并没忘记电影事业,他仍然在进行电影创作,瑞
士的安宁环境,使进入老年的他笔锋不减当年。1955年他编写完他的第79部电影
剧本,并准备在家乡伦敦拍摄它。这样,他和乌娜有时从洛桑飞赴伦敦。
    1956年2 月下旬那次,正逢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和外交部长布尔加宁
访问英国。卓别林就应苏联大使馆之约,会见了赫鲁晓夫和布尔加宁。
    赫鲁晓夫很高兴地招待他和乌娜喝了伏特加酒,告诉说俄国人非常喜欢看他
的电影。
    第二天晚上,卓别林夫妇正在萨伏依饭店烤肉餐厅用点心时,不期而遇温斯
顿。邱吉尔夫妇。暌违15年后,当卓别林满面笑容向首相介绍乌娜时,刚退休的
前首相说:“好呀!”语气中似乎含有一点不悦情绪。
    后来话题转到《舞台生涯》这部片子上时,82岁高龄的邱吉尔终于问出这么
一句:“两年前我写过一封信给你,祝贺你的影片成功。你收到了吗?”
    “哦——”卓别林热情地告诉他:“收到了,收到了。”“那么,你为什么
不回我的信?”卓别林激动地表示内疚:“我没想到那需要回信。”邱吉尔先生
可不是随便能蒙过去的人:“哼,我还以为那是你对我表示见怪呢。”
    “哦,绝对不是。”该怎么说呢,他当时那么多分身无术的事。“不过,我
是一向爱看你的影片的。”邱吉尔先生说。
    卓别林对邱吉尔的话洗耳恭听,他感到这么一位伟大人物会留心这么一件琐
屑小事,竟还记得两年前一封未有回音的信,真是有趣。他回忆起15年前在邱吉
尔的别墅中,这位伟人建议他拍《拿破仑》的影片和教他砌砖墙的事……
    回到瑞士,他又收到印度总理尼赫鲁一函,希望在洛桑见上一面。内附英国
末任驻印总督蒙巴顿将军夫人的介绍信,将军夫人在信中说:尼赫鲁在洛桑开会
后,将路过科西尔,若他们两人有机会见面,将会意气相投。于是卓别林欣然前
往洛桑,使他意外的是这位印度独立后的首任总理与他一般矮小,但精明强干,
其女儿英迪拉。甘地(曾任印度总理)也在那儿。翌日,尼赫鲁应邀赴卓别林的
家宴。卓别林关切地问他,印度将向哪个方向发展?
    尼赫鲁说:“不论它是朝哪个方向,那总是为了改善印度人民的生活。”
    第二十四章喜剧皇帝在伦敦拍《一个国王在纽约》卓别林的第79部影片,是
在安宁的新居完成的。莱蒙湖畔环境幽静,但后来常常听到附近的排炮声,原来
是瑞士军方在那修了个大炮发射演习场。
    乌娜曾对此提出过抗议,答复是“不能把卓别林先生的工作放在瑞士国防之
上”。但在乌娜委婉而执着的交涉下,军方作了让步,表现了对文化人的最大尊
重。
    卓别林用了较长时间,设计影片中的各个角色和各段插曲。他一个人逐一地
表演出来,让秘书作场记全记录下来。秘书伊莎贝尔描述其工作方法说:“在好
几个月里,卓别林一场一场、一句一句地构思出了他的新影片的情节,他不需要
任何人帮忙。他亲自写对话,亲自结构场面。他的思想方法是很奇特的,他并不
按照习惯的方法用语言来思考,他表演。”她说,一个打电话叫侍者送饮料到房
间来的姿势,卓别林就换了10多种来表演。从神气活现换成一个老人的慌乱无措,
又改用了10来种别的姿势,最后才对她大喊:“这一次,是我的老姿势,您把它
们都记下来了没有?都记了么?”因为他准备将来再决定,从这么多姿势中选取
一种。
    完成了他的表演、导演设计工作和拍摄计划后,1956年初他成立阿梯加制片
公司。到伦敦约请了部分演员、摄影师、美工师、录音师,在“牧羊人丛林制片
厂”的摄影棚里搭起布景,5 月7 日开拍。
    他是40年来第一次跟一些新朋友合作,摄制组的人比他过去的班子懒散。好
莱坞制片厂的工作一切都是围绕他来转,而在这里他得为一切操心,他觉得自己
像一匹马,被牵进一个陌生的马槽,许多事运转不灵,弄得肝火旺盛。
    他后来这样形容:“拍一部喜剧片,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悲惨不过的事了。
    现场的人没有一个不是脸色阴沉、垂头丧气的,特别是导演和那些喜剧演员。
    他们都是些典型的苦人儿,个个心慌意乱、满腹辛酸……
    “可是,我在摄影棚里认为最滑稽的,在放映时却几乎引不起笑声。相反,
我在拍片时以为是其糟无比的地方,却一定招得观众大笑不止。一个喜剧演员应
该时时提醒自己说,他当初的设计是多么滑稽,否则他就很容易丧失信心。……
像我这样一个自导、自演的人,要在一个不属于自己的制片厂里拍片,该是多么
不简单哦!”
    正是他独特的拍摄方法,使新的合作者们惊异:他要求替同一个场面拍上几
个备用镜头,一个由他主演的插曲,要从不同角度连续拍上5 个、10个或15个备
用镜头。使人没想到的是,他也要替同一插曲里的配角们拍特写镜头。有时他还
请特技专家把有的配角的镜头拉长,以便插入一个拍摄计划和拍摄现场都没预想
到的特写。
    剪辑工作同样艰巨,某些场面分割成50多个甚至100 来个镜头,而非10个或
15个。并且剪辑在巴黎进行,因为在最杰出的英国剪辑师约翰的助手中,还包括
一个法国剪辑好手考尔比。但,有40多年剪辑经验的卓别林很少让他们说了算,
几乎所有的胶片最后都由他亲手定夺。只剩音乐还没配好时,他为一些朋友、同
事如意大利名导演罗西里尼试片一次,大家一致诚恳地祝贺他说,这是他毕生最
卓越的作品之一。
    但他对影片还是不满意,若非布景已拆、演员星散,他差点想重拍。后
    来在1957年春,又几乎重新剪辑一次。为了影片的音响效果,他忘了年事渐
高,苦干了几周重录一次。然后写好音乐,于1957年7 月,在巴黎亲自指挥由37
位法国音乐家组成的乐队,为影片配乐。人们将这个情景拍成了一部短片,与许
多有关他的纪录片,发行到全世界。
    第79部影片片名是《一个国王在纽约》,内容如下:某小国国王夏多夫(卓
别林饰),因国内暴动,带着皇后逃亡。抵达纽约时,受到他的首相、驻美大使
和大批记者的欢迎。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