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叶鸭喙匦畔⑺姆训某杀尽!�
首先,笔者与大家共同探讨,当商家已经意识到第一种交易成本时应采取哪些措施呢?
图3所示为向读者朋友提出的问题。敬请仔细阅读有关问题并认真思考。
在已经有店家在住宅小区增设分店的情况下,同为竞争关系的其他商家该如何选择图3中A处或者B处呢?其实像这种相互竞争的家电量贩店集中在某个区域内经营的现象,在各地随处可见,其中比较典型的如东京的秋叶原。对此稍有了解的人一般凭直觉都会去选择B处。恭喜你答对了,正确答案就是B处。那么为什么?在此,笔者将结合交易成本对家电量贩店在某个区域集中布局的现象予以说明。
敬请读者朋友参见图4。此次的问题是住户都会选择去距离较近的商场。目前的情况是小区首个家电量贩店选址在图中1的位置,即中心区域。假如作为竞争对手的第二个商家决定在A处设立分店,我们以图中的虚线①为界,那么开张营业后将基本上只有居住在该线右侧的居民进店消费。这表明,随后进驻的店家最多也就能够赢得该小区25%左右的客源,而其他约75%的客源流向了位于中心区域的首个进驻的家电量贩分店。
客流量对于家电量贩店而言简直就等同生命线。第2章中对此具体分析,在此简言之,客流量增加后,商家也就不必担心降价、打折会减少利润,而且与其他商场相比更兼有价位优势。络绎不绝的客源+极具诱惑的价位,导致商场之间经营业绩上的差距。这个分析过程中并未参杂考虑销售商品的价格差因素,如果加入该因素,则其对决定在能够获得更多客源之处开设分店而言也是很重要的一枚关键棋子。
说来说去,总而言之,假如选择在图中A处设立分店,那你在经营业绩上必将大败于位于小区中心位置的家电量贩店。
如果在稍微靠近中心区域的位置(如图4中C处)选址开店,会增加许多潜在的消费群。若后进驻者选择C处,则虚线②右侧的居民都将成为其客源,因为该地带的居民觉得距离C处商场相对较近。
综合上述分析,有一点是明确无误的,从客源角度看选择A处不如选择C处。越向中心区域靠拢,越是能够赢得更多客源。
最糟糕的情形莫过于在中心区域以外地点选址开店!如此,不但有半数以上的居民流向中心区域的商场,而且营业后还要付出巨大精力用于想法吸引消费者,负担很重,得不偿失。当然,也有其他因素导致消费者流失,但选址不当无疑是其中很重要的负面因素之一。
《在星巴克要买大杯咖啡!》第一部分
什么位置开设分店?(2)
为避免区位劣势,后进驻者也应该在中心区选址开店以便与先进驻者开展竞争。在同等条件下能够赢得至少一半客源,再利用其他优势资源与手段击败竞争对手,最后形成赢家通吃的局面,将全部客源据为己有。凭借强烈的商战欲望与夺取胜利的自信,后进驻者应该进军中心区域。如图3中的B处以及图4中的(2)处。
再通过其他竞争对手选址设店的事例予以考察。消费者购物时最为看重的首先是交易成本,其次是信息搜集成本。
当前的情形是已经有先进驻者和后进驻者开设的量贩分店,而除此之外的第三方投资者也正谋划在该小区开店的相关事宜。假设该投资者也选择中心区位,那么这里将演变成三足鼎立之势。通过竞争,三方可能各得33。3%的客源。相反,选择在C处开设分店,肯定可以赢得35%的小区消费者。然而,从消费者的信息搜集成本角度观察,情况并非如此。中心区位已经拥有两个家电量贩店,第三方偏偏选择在远离中心位置的A或者C处设店,非为明智之举、上善之策。
姑且假定第三方选择C位置,让我们看看会出现什么状况。开张经营后,如果附近居民只购买店中某些固定类型的商品,那么他们会去较近的C位置店家。长此以往,在为时不远的某天可能发生货品脱销。如某顾客希望购买某厂家生产的紫色数码相机,但是此时该商家没有这种颜色的相机,那么该消费者会感到很困惑:是购买颜色相近的蓝色相机,还是等待商家进货呢。
虽说该品牌的紫色相机在市场上极有人气,其他商家脱销的可能性也不小,但附近的另一家商场万一有货呢。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到中心位置的商场去转转。没有更多选择,非此商场即彼商家。果不其然,都处断货状态。消费者此时更容易确定是买蓝色机型,抑或继续等待下去。如果购买,对两家的价格进行比较,择其便宜者而选之。
最近,出现一种专门对商场价格进行比较的网站,不少消费者选择在家中上网搜集、对比有关信息。其实,笔者倒是觉得,亲自前往家电量贩店相对集中的区域与商家面对面地讨价还价,要比你在网上搜索一番后想当然地自认为最便宜的商场更能获得低廉的价格。总之,多逛几家店,效果更明显,消费者据此能少掏些票子。所以居住在图中C位置附近的人们,如果从信息搜集成本角度考量,建议你们去小区中心位置两个互相竞争的商场购买商品,那样比你去C处更能节约购物时的交易成本。
若第三方投资意向者能够了解本原理,相信他必定将分店设在中心区位。以此类推,后面的第四方、第五方甚至更多投资者都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也就如图4的D或E处。店家聚集愈多,彼此竞争愈激烈。为了生存,商场选择提高服务质量,降低商品价格,由此人气愈旺,形成一种良性竞争和生存的环境,并招徕其他地区的消费者前来选择购物。
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活受多种因素制约,不可能像纸面文章说得如此简单。作为家电量贩店的首席巨头山田电机此前不屑于扎推热闹之处,一直选择在郊外空地自行建设商场进行销售和产业扩张。天底下没有绝对的事情。山田电机目前也正在考虑进驻竞争激烈的城市中心地带,如车站周边等。另外,为数很多的家电量贩店选择将其郊外型店面集中开设在某个区域,如此形成聚集效应。目前,不仅家电量贩企业选择会集到某区域设立分店,其他经营某一特定种类的专门店也集中选址开店。从节约交易成本角度考虑,确为一桩好事。下面试举笔者居住的名古屋市的两个例子。
名古屋市内咖啡馆数量众多(咖啡店早上的饮品种类非常奢华),而且多为名店。2006年8月,连锁店遍布全国的咖啡店——布伦特进驻该市。其首家分店选址区域周边还有星巴克、“多多路咖啡”(DOUTOR咖啡,日本第一大知名实力品牌)以及CAFEdeCRIE等知名咖啡连锁店。当时报道这一消息的新闻媒体写道“与其选择竞争激烈的地理位置,还不如推出独具特色的服务项目”,想必这也是布伦特的经营战略和制胜法宝。(摘自2006年9月6日《朝日新闻》)
作为全球著名品牌,古琦于2006年秋季选择在名古屋市中心区域开设临街店面。就在其周围密集地分布着不下10家经营服装或服饰品的国外知名品牌。有新闻媒体就此商家聚集现象援引已经在此设立分店的蒂凡尼公司有关人士的话称“竞争将非常激烈,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各种品牌会集于一处必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前来购物”。(摘自2006年10月20日《读卖新闻》)
彼此竞争的店家的拳头商品或者两大政党的政见缘何会趋同?
彼此竞争的店家喜欢聚集在同一区域内,这种趋势也可以用来解释其他各种现象。比如,互为对手的商家销售的主流商品愈发接近,而作为政治对手的两大政党在政策内容方面越来越趋同。现在就此两种非常有趣的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试做简要分析和探讨。
《在星巴克要买大杯咖啡!》第一部分
什么位置开设分店?(3)
敬请参见图5。调查消费者对某食品的喜好程度,并就其有关数据分布情况制成图表(为便于说明情况,将虚拟的数据制成分布图)。其中一个问题是“喜欢什么口味”,对此回答喜欢“清淡口味”的消费者数量为①、②、③组。随着组号的增大,喜欢的口味逐渐变重,第11组消费者喜欢最浓重的口味。
⑤、⑥、⑦组的消费者觉得过淡或者过浓都不好,其中⑤组消费者喜欢稍淡口感,而⑦组消费者则喜欢偏浓口感。喜欢这种不浓不淡口感的消费者最多,每组各有约3万之众。类似①或者11组喜欢极淡或极浓口味的消费者人数旗鼓相当,大约各有1万人。
据此表分析结果,一般情况下,最先从事商品开发的A公司会以居于中间位置的⑥组消费者为目标客户群,由此确定食品口味。实际上也的确如此,A公司迎合⑥组消费者的需求而开发某食品,旋即推向市场,并大获成功,极为畅销。
看到此情此景,同为食品企业的B公司也希望开发同样的食品以参与市场竞争。
然而让他们犹豫不决的是选择①组还是⑤消费者为目标客户群。如果选择前者,则可以顺势赢得②组和③组的消费者,人数为3万人。而若选择后者,那么①至⑤组的约8万消费者最终都会成为自己的客户。
经过权衡,B公司终于决定确定后者,即⑤组消费者为目标客户群。
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中,任何生产厂家都不会将所有的鸡蛋放同一篮子里,就是说不能指望单独靠某一固定人群的消费去赚取利润。通常开发系列产品,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消费需求。当然这中间也有被厂家寄予厚望、倾注全力开发并进行广泛宣传、销售的“主打商品”。
诸多事例表明,相同领域内的大部分厂家推出的主打商品在各方面都非常接近。也就是说众多厂家如果处在图5所示的B公司位置,基本上都将采取B公司的做法:开发满足⑤组消费者需求,并与A公司的同类产品相似的食品作为其主打或拳头产品,从此与A公司展开激烈的市场拼争。
图5还可用来作为选民对各政党政策喜好或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