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263-媒介与权势-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时只能可怜地侧立门外。罗斯福第一次看到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麦克风时,竟问道:“哥伦比亚公司?是什么玩意儿?”然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渐渐有了起色。约翰•;查尔斯•;戴利(John Charles Daly)接替了特劳特。戴利开始只是一个专辑采访人员,并非地道的记者。他被派去报道轮船下水之类的事件,并协助播放星期三的陆军和海军陆战队节目。戴利仪表堂堂,妙趣横生,有一副圆润浑厚的嗓子。他在通讯记者中惹起了极大的怨恨,尤其是《时报》的贝莱尔和《芝加哥论坛报》的沃尔特•;特罗安(Walter Trohan)对他更为不满。后者是位好争吵的记者,特别厌恶电台,对约翰•;查尔斯•;戴利不满之情尤为强烈。他常常对同事发牢骚:“那家伙根本不是一个记者。他从未在堂而皇之的报馆里工作过,连一篇报道也未写过。我想他更像一个演员。”“你为何认为他不算一个记者呢?”贝莱尔这样问他。“记者在工作之余打牌消遣时,那家伙却跑到树林子里,朗诵莎士比亚的戏剧,细品自己的声音。”特罗安这样回答。    
    当然,戴利毫不羞怯。他有他的任务,其中之一就是开辟道路。这个任务随着听众的扩大而变得容易。渐渐地,戴利的地位超过了卡尔顿•;史密斯。他俩想做随行记者,不久,遂了心愿,坐进了总统车队的第三辆轿车。当时座次的排定取决于报纸发行量的多少。第一辆轿车是通讯社的,第二辆坐着像贝莱尔和特罗安之类的显赫人物,第三辆才轮到广播系统。戴利并不以此满足,不断力争。从地位上说,广播与通讯同属一类。不过在当时,此说尚属惊人之谈,不仅报界记者纷纷反对,就连要人斯蒂芬•;厄尔利,也不敢苟同。可戴利仍坚持不懈,据理力争:虽然总的来说通讯社已有一个较高的基本发行额,但广播网的影响常常超过电讯通讯。收听哥伦比亚广播电台的人,肯定超过读《时报》的人。最后,厄尔利请示了他的老板,同意了戴利的意见。一次,总统出发之前,改变了原来的座次,将广播网的人安排进第二辆轿车。当他们各自匆匆忙忙地上车时,戴利和史密斯赶到第二辆车前,发现沃尔特•;特罗安端坐其中。特罗安对戴利说:“你这个杂种,这是我们的车。”可是,现在不是了。戴利请来了厄尔利,把《芝加哥论坛报》和《纽约时报》赶进了第三辆车里。后来,费利克斯•;贝莱尔在厄尔利面前略出愠言,这位新闻秘书的答话中不无歉意:“这并非因为我们对他们偏心。广播的时代已经到来。”


《媒介与权势》第一部佩利家族买下CBS

    他年少气盛,时值广播业刚刚举步。他家是开雪茄作坊的,生意十分兴隆。但他躁动不安,总想干点别的事。他不愿跟在父亲的成功后面亦步亦趋。当时,他对新鲜玩意儿收音机知之甚少,看见朋友有一台矿石收音机,比尔•;佩利(Bill Paley)也想买一台。但那时,商店里几乎没有收音机出售,只好自装了一部。他从此变成了广播迷,常常深夜还在仔细收听。小小的机器仿佛为他打开了广阔的天地。1925年夏天,他的父亲萨姆(Sam Paley)和叔父杰克(Jake Paley)结伴外出旅行,将雪茄公司业务交给他负责。他决心搞一次小小的试验,每周从公司的广告费中支出五十美元资助费城地方电台WCAU,开辟了“拉•;佩林娜小姐(Miss La Palina Hour)”专题节目。“拉•;佩林娜小姐”之名取自雪茄烟名,源于他家的雪茄公司商号。佩利用这五十美元不但延请歌星低吟浅唱,还有一支十人小管弦乐队伴奏。杰克•;佩利旅游返回,很快发现这五十美元的花销,不由勃然大怒,杰克•;佩利生活简朴,当然不会做诸如收听广播这类奢侈事。他要搞清楚这笔钱的用途,他的侄儿忙加解释,但他仍然骂道:“胡说八道,那种机器也能奏效?”结果,“拉•;佩林娜小姐”很快在费城的电波中销声匿迹。隔了几周,萨姆•;佩利在大街上突然被不少人拉住,纷纷问他“拉•;佩林娜小姐节目出了什么事?”风流倜傥同时又爱听广播的萨姆•;佩利惊异万分,立即询问儿子比尔,为啥花了五十万美元制做广告反响甚微,而送了五十美元给电台却使那么多人为他的歌星倾倒?杰克•;佩利一翻账本,发现雪茄因电台传名而销量激增。于是,拉•;佩林娜小姐的歌声又很快回到广播中。不久,比尔•;佩利步入广播事业    
    佩利家族买下CBS    
    萨姆•;佩利是靠国会雪茄公司(the Congress Cigar pany)发的财。雪茄的外包烟盒上的拉•;佩林娜头像据说酷似萨姆的妻子,比尔的母亲戈尔迪(Goldie Paley)。萨姆•;佩利的父亲艾萨克•;佩利(Isaac Paley),是俄国的富商,在基辅附近一小镇做木材生意。19世纪末叶,他的财富在大多数俄国犹太人中首屈一指,但他非常不满俄国社会对犹太人的种种限制,更对源远流长的浓厚反犹空气深恶痛绝。因而不时萌发移居美国的念头。当时,相当多的东欧犹太人向往着美国这个遥远的奇迹,迁徙之举不免轻率盲动。艾萨克•;佩利则大不同,他也看到美国值得一闯。但仍购了一张头等舱船票,先来一次调查旅行。考察结果使他大为满意,返回俄国后就决定搬迁。1890年左右,艾萨克•;佩利,包括年轻的萨姆在内举家西行。他先住在芝加哥,手上攥紧大把股票,盼望过一种斯文派头的半公寓生活。与高朋贵友围坐俄国茶炊,边恣肆高谈阔论,边像俄国人似的品呷加糖的茶水;旧大陆思想知识界的激荡风云和剧烈冲突得以在新大陆更加广阔的自由开放中宣泄。    
    艾萨克无意让其子萨姆寻找工作,他希望他跻身学界。不幸的是艾萨克•;佩利的投资是一场春梦。股票暴跌,他输得精光。结果少年萨姆只好去工作,帮助父亲维持全家生计,这一结局殊非艾萨克•;佩利所料。萨姆•;佩利聪明过人,雄心勃勃,还具有企业家的胆魄。他先裹制雪茄出售,很快就雇人扩大生产,接着办起了一个又一个厂子。他干劲冲天,天生一套掺和烟丝的绝技,能自然地感知烟叶质地,懂得如何将两三种不同的品系加以混合产生出奇异的香味。他一下成为烟业行家,跃居当时雪茄生意功成名遂者之榜首。他的成功乃是天才所为。最后,当大萧条来临之前,他将产业卖了三千万美元。    
    由于他有一个不太负责的父亲,萨姆•;佩利比任何人都更坚定相信他的儿子将成为懂得艰苦奋斗意义的严肃的年轻人。比尔不单要进宾夕法尼亚大学商学院这所美国的最好学堂之一发奋读书,而且还必须在雪茄公司从基层起逐级实践。比尔•;佩利就这样做,他发现做雪茄生意犹如当严厉的监工,为了廉价地大量生产雪茄,既不允许妇人之仁,也不允许账务差错。利润的刃口非常单薄。看着儿子经营有方,萨姆•;佩利甚感欣慰。比尔很会购买烟草,更善于出售。他在使人们相信“众所欲者正是他之所欲”这方面显得艺高一筹。不过,萨姆•;佩利认为没有必要因循旧章,让儿子取代他接手家产创新建业。到1928年,在亲朋好友的支持下,购买新兴的广播网哥伦比亚公司的机会终于来临。萨姆•;佩利对广播电台的光辉前景早已笃信不疑,拿出家产中的四十万美元,鼓励儿子大展宏图。当时,国会雪茄公司刚刚出售给狄龙•;里德(Dillon Read)。按照合同,萨姆和杰克还将再干五年。比尔趁机抽身脱离旧业,一身轻松地跨入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萨姆对儿子的选择激动万分,他认为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无非出现两种结局:一是很快破产,从而比雪茄生意更无前途,在这种情况下,充其量黯然神伤地把儿子接回来;二是很快大发,这意味着像他儿子威廉•;塞缪尔•;佩利(William Samuel Paley)[1]这样的青年人才的解放。事实证明广播电台比雪茄更称得上宏图大业。    
    在佩利家族购进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时,比尔•;佩利年方二十七。当时,广播网管理不善,他不得不在纽约花一些时间重组班子,然后才回到费城照管家业。他不想再经营雪茄。那时,建立两年之久的全国广播公司已拥有居主导地位的广播网络。这个网络很大,分为两个部分,名曰“红网”和“蓝网”(蓝网于1941年秉承政府旨意出售,组成美国广播公司ABC)。在比尔接手时,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能否生存尚是未定之数。电台广播前无先例,现状又是如此岌岌可危,因而大多数态度严肃的人都以为其前途凶多吉少。然而电台广播终究在一定程度上化险为夷,这就是全国广播公司NBC。全国广播公司控制着电讯,还同一些最负盛名的歌手签订合同,让其为公司录制节目。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在1928年尚无自己的发射台,仅有的十六个分支机构也经常赔本,只好在派拉蒙大厦(Paramount Tower)屈居小小的一层。    
    比尔•;佩利拨云见日。五十年来他一直高踞于现代广播事业之巅,先是电台,尔后是电视。说来挺简单,他不过是比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个人更多地为形形色色的公司宣传了无数的产品;在花样繁多的节目中,播出了数量浩如烟海的娱乐性节目。他本人就是一篇美国20世纪兴旺发达的令人惊愕的传奇故事。这个世纪的先期的天才们极大地繁荣了生产,后起之秀们则最大限度地加以了宣传,真可谓相得益彰。比尔•;佩利恰恰处于这个时代各种伟大力量的中心。他把美国小贩大吹大擂叫卖的力气同具有爆炸性威力的新技术天衣无缝巧加结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