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53年中南文艺学院戏工队马奕、宋映雪、孔建华、王同善等一批戏剧、音乐人才调进文工团,中南戏校调来了高晓林、白云龙等9名少年学员加入舞蹈队,在武汉请来了马三和陈少平等美术家,这些新人与鲁艺南下的教师汪洗、姚汉光、沈静,演员哈珊、陈矿、赵美玉、柴永馥、宋景友和指挥韩孟国等相结合,已形成一个集话、歌、舞、乐演出的强大的艺术阵容。
为了提高歌剧、舞蹈演员技能,剧院请来了昆曲专家级老艺人刘传衡,他在人艺工作数十年直到退休,歌舞演员高超的舞技得益于刘老师的真传。刘老师是人艺的功臣,为表演团体向戏曲传统学习提供了成功之例。为了让演员掌握一定的西方演艺技巧,还请来了一位俄罗斯舞蹈教师,教授演员掌握芭蕾舞技巧。骆文和他的领导班子对从四面八方请来的能者予以充分的信任,大胆使用,提供他们各种形式的艺术实践的机会。在《美国人民的声音》、《曙光照耀着莫斯科》、《战斗里成长》等大批剧目和大型演奏活动都担任主力,在出访、汇演等活动中,获得表、导、演等多种奖项。
他重视培养人才,还表现在对解放区来的鲁艺老同志的关怀,他支持批准戏剧部副主任汪洗赴京向苏联专家学习导演学,送王树棠赴中戏深造;批准柴永馥、吕大光赴上戏高等学府,支持张问仁向德国专家学双簧管,支持刘凤、陈立行赴京学舞蹈。他们毕业后回到各自岗位都成为本行的专家。
骆文重视人才培养还表现在他主持编辑了《业务学习资料》(铅印本)十数期,成为人艺同志的必读物。他很重视政治时事教育,每周亲自为全院同志报告国际国内大事,并坚持数年,这成为全院同志提高马列主义水平的重要方式。这是鲁艺传统的延伸与发扬。
骆文同志为剧院建设呕心沥血,奋斗数年,表现出他卓越的领导艺术。对艺术规律和党的文艺政策具有独到理解,是能按艺术规律领导艺术团体的卓越领导人。从1949年至1956年,将近八年的时间,从北大营出发时,仅有50多人的文工团发展到解放之初拥有200余人的能够创作演出歌、话、舞、乐等大型艺术节目的文艺群体,骆文功不可没。从组织建设到艺术节目积累,为歌、话两院独立建制奠定了基础和管理经验。人艺已在中南地区和京沪等地产生广泛影响,剧院已走向黄金时代。
四
1957年初,骆文任中国剧协武汉分会第一届主席,在原戏改会一间办公室里开始耕耘这片新的园地。
剧协工作要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导下,以社会方式在全省戏剧战线上调动戏剧队伍繁荣创作,为此他申请有关领导部门批准,对剧作家实行了创作贷金制,这在全省是首创,这种为作者解决创作生活条件的措施,调动了剧作家创作积极性。
骆文在推进戏剧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响应夏衍、田汉、欧阳予倩、阳翰笙等四位话剧奠基人的倡议,亲自主持举办了“话剧运动50年纪念史料展览”,其内容之丰富,规模之宏大,是我省史无前例的。与展览相配合的还举办了座谈、联欢。话剧界专业与业余人员联合演出了话剧运动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可怜的裴迦》、《湖上的悲剧》、《三江好》、《粮食》等。这次活动是对话剧运动与革命历史相结合的肯定,是对话剧运动战斗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具有深远的影响。
骆文主持剧协创办了武汉地区唯一的、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戏剧理论刊物《武汉戏剧》,后改为《长江戏剧》,从内部发行到公开出版,他任主编。通过该刊组织创作人员繁荣创作发表剧作,开展理论探索,总结名老艺人的创造经验,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成为戏剧界贯彻“双百”方针,贯彻“推陈出新”的有效形式。此刊一经出版,引起全省戏剧界的关注,虽因“文革”历经坎坷磨难,但仍坚持数年,成为我省戏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
1959年“反右倾”之后,作协、美协、音协、剧协均由武汉市委转为湖北省委领导,四协成立了党组,曾惇任党组书记,骆文任副书记,他实际开始主持湖北省文联工作。由于“反右倾”与大跃进的影响,文艺界形势十分严峻,任务十分艰难,他组织作协与《长江文艺》编辑部辅导了《武钢史话》、《重型厂史》、长办的《万里长江》,保证了这批传记文学的质量,汇成专集出版。《长江戏剧》发表了《亲人》等作品。但由于经济困难,1960年下半年《长江文艺》、《长江戏剧》相继停刊。
1961年经骆文同志多次申请,省委批准《长江文艺》改双月刊,于8月复刊,同时组成新的编委会,骆文任主编。他紧紧抓住办刊质量,亲自参加组稿工作,为评论家包维岳请了创作假,写出评歌剧《洪湖赤卫队》的高质量的文章发表在复刊号上。同期还发表了俞林、浩然、吉学沛的小说,徐迟、碧野的散文,深受读者好评。
1962年2月在湖北省三次文代会上,骆文当选为省文联主席,继任党组副书记。同时作协分会换届后选举他为主席。5月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0周年时,他主持了各种纪念会并发表文章《从亭子间来到山里》。
通过学习贯彻周总理《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和《文艺十条》,骆文同志与各协会领导团结一致,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创作人才与繁荣创作方面,他明确指示《长江文艺》把培养新人列为工作首位,经努力发表了黄声孝的长诗《站起来了的长江主人》、严亚楚的长篇小说《龙感湖》(选发)、勤耕的中篇《小砍刀的故事》、李冰的长诗《巫山神女》等,当时出现的新作者中间有许多人受到骆文的亲自教诲。
在繁重的组织工作之余,骆文勤奋笔耕,写出一批满怀激情的新作,如歌颂焦裕禄的长诗《颂歌》和《古巴,丹心如火》,散文《仇恨篇》、《他们在火山边上》及剧评《革命惊雷》等。
六
1966年后的“文革”十年,骆文备受折磨,但他从未动摇对党、对革命事业的信念。
1978年2月,湖北省四次文代会召开,恢复省文联及各协会工作。骆文被选为省文联副主席,任党组书记,兼作协主席,《长江文艺》主编。十年动乱之后,文艺界这个重灾区满目疮痍,作家艺术家停止了创作活动,文艺队伍青黄不接,他面对重重困难,首先全力以赴抓落实政策,为遭受诬陷的作家、艺术家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安排工作。同时对“四人帮”鼓吹的一系列谬论,组织文艺界进行批判,从而提高了大家的思想认识,并敢于突破“四人帮”的禁区,从“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经过拨乱反正,省文联各协会转入正常运转。
七
骆文同志十分重视《长江文艺》这个阵地,强调编辑工作要团结作家,培养新作者,奋斗目标是出作品、出人才。他怀着思贤若渴的心情,以高度责任感亲自阅读新作者的稿件,发现新人。
为了适应文革后新形势的发展,创办了大型文学期刊《长江》丛刊。从申请刊号,组织班子到组织稿件,他事必躬亲。在创刊号上发表了郭小川的长诗《一个和八个》、《田汉诗抄》、徐迟的中篇《牡丹》等一批力作。这批作品在文革前被认为是“禁品”,在《长江》创刊号上发表,体现了主编骆文办刊思想和艺术鉴赏的水平与勇气,使《长江》丛刊立足湖北、面向全国,广泛培养和团结作家,尤其是在发表中长篇作品、扶植文学新人方面显示出其特有的优势。
骆文领导了《长江文艺》、《长江》丛刊这两个文学阵地,实践证明它们已成为繁荣文学、培养作者的摇篮。鄢国培的《长江三部曲》就是在骆文同志长期关怀、热情帮助,提供良好的条件下,才顺利完成的。这部巨著在《长江》创刊号上发表,并一直连载完。汪洋、熊召政、沈虹光、黄大荣等一批作家都是在骆文同志的关怀帮助下,予以具体辅导而成长的。
八
为培养人才,骆文鼓励《长江文艺》举办青年作者写作班,并支持他们年年举办,充分发挥编辑部的创造性,走出去到地县办班,与企业,与地区联合培养作者,因而取得明显成效。经过几年的努力,湖北出现了一批新作者、好作品。并为改革开放新时期培养作家积累了新经验。
为了培养新人,在骆文主持下,创办了文学讲习所,请老作家授课,评论家、教授给学员讲经典作品,历时半年,使青年作者在文艺理论、文学知识上得到较为系统的提高。当前活跃在湖北文坛上的中年作家,许多人都受过文讲所的培训。文讲所之后作协增设了文学院的编制,使之成为作家写作和培养作家的单位。
骆文同志在湖北工作半个多世纪,为革命文艺发展以及发现、培养新人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充分体现了他对党的文艺事业的无限忠诚。他的丰功伟绩,湖北几代作家、艺术家有口皆碑。他在1989年离休后仍满腔热情地关怀党的文艺事业,写出了大量的诗作和散文,他以顽强的毅力,不顾已逾80高龄,在零下30度高寒的条件下到黑龙江体验生活,创作出长达70万字的小说《桦树皮上的情书》,出版后受到读者好评,特别是受到波兰共和国文化部、波兰驻华大使馆的高度重视。
骆文同志对党无限忠诚,对党的文艺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他品格高尚,光明磊落,仗义执言,作风廉洁,两袖清风。
骆文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是我们鲁艺校友学习的榜样,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山南风情
■ 罗丹青
天上圣湖
见才师傅走的时候不到四十岁,他健壮得如一条康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