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运筹帷幄--诸葛亮兵法-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马超一起叛乱的韩遂,此时正在不远处的显亲,夏侯渊想袭击显亲,斩杀韩遂。
韩遂得到消息后,连夜逃走。夏侯渊与部将们商议下一步的行动计划,有的说应立即攻
击韩遂,有的说应去攻打兴国。夏侯渊认为,韩遂有精兵强将,兴国的城池很牢固,攻
击哪一个都不可能立即得手,不如采取调虎离山之计,先去攻打长离的诸羌子弟,其中
有很多是在韩遂的部队中当兵。如果韩遂舍弃长离,羌人子弟就无家可归;如果韩遂去
救长离,就把韩遂诱出了城,可以和他在野外作战,则韩遂必败。众将官认为主帅说得
有理,遂按计划行动。
  夏侯渊留下督将看守军需物资,亲率轻兵步骑去长离,攻烧羌屯,斩杀和抓获了很
多羌人。在韩遂军中的羌人将士,纷纷奔回自己的部落。韩遂也率兵出城去救长离,被
夏侯渊拦在半路。
  夏侯渊手下的部将见韩遂的兵马很多,建议挖壕沟打持久战。夏侯渊却说:“我们
围战千里,现在挖沟扎营,士兵们会很疲惫的,不能坚持多久。韩遂兵马虽多,我看很
容易打败他。”于是夏侯渊下令擂起战鼓,手下将士神威大振,高喊着冲向韩遂的阵地,
韩遂的将士人心已散,毫无斗志,顿时乱了阵脚,四散奔逃。
  夏侯渊得胜回图阳,稍事休整,又兵围兴国城。兴国五千人逃奔马超而去,其余的
人都投降了夏侯渊。夏侯渊又乘势扫荡了高平等地,缴获很多粮草和牛马。
  夏侯渊审时度势,赶马超,追韩遂,破兴国,平高平,连战皆捷。仗都打完了,曹
操所派的节度使才拿着曹操的命令赶来。
哀  死
  原文
  古之善将者,养人如养己子,有难,则以身先之,有功,则以身后之,伤者,注而
抚之,死者,哀而葬之,饥者,舍食而食之,寒者,解衣而衣之,智者,礼而禄之,勇
者,赏而劝之。将能如此,所向必捷矣。
  译文
  古代凡是优秀的将领,对待自己的部下就好象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当困难来临时,
身先士卒,首当其冲,站在最前面,在功劳荣誉面前,与部下谦让,把功劳、荣誉推给
部下,对待受伤的士卒,百般安慰和抚恤,当部下为国捐躯时,又能厚葬他们,并妥善
地安排好后事,在粮食不够吃时,主动地把自己的食物让给下级,在天气寒冷的时候,
把自己的衣服让给士卒穿用,对待有才智的人,以礼相待,并委之以高官,对待英勇擅
战的部下,他会给予恰当、及时的奖赏并勉励他再立新功。身为一名将帅,做到了上面
的几项内容,就会所向披靡,百战百胜。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养人如养已子”的论点,这和我国历代将领“爱兵如子”的说法
是一致的。诸葛亮是不是第一位提出这一主张的人,没有考证,不敢妄下断语,但他在
一千多年前就如此明确地提出这一论点,总是十分可贵的。更可贵之处还在于,诸葛亮
不但提出了主张,而且提出了这一系列爱兵的途径,总共达八项,相当详尽。作者说,
如能做到这些,就能造就一支所向无敌的军队。诸葛亮在前面论述过从严治军,这里又
专文论述爱兵如已子,可见他对这个问题的重视。这个问题确实是领兵的要旨之一,得
军心者就能取得将士效命的结果,失军心者则会导至败亡丧身的后果。
  拓例
  平天下先兴礼仪
  曹操成为北方霸主后,百废待兴。在他的兴邦强国的计划中,他首先考虑的是兴礼
仪。东汉建安七年春天,他率军进驻谯县。在谯县境内,他走了一天,也没遇见一个熟
人,这使他感慨万分。他对部将说:我起正义之师,为天下人铲除暴乱。故乡的人民很
支持我,父送子,妻送郎,跟我走的人很多都战死在沙场。这真让我悲痛欲绝。”
  曹操安顿下来后,马上下令:“凡是跟我当兵的将士,因战死沙场而绝了后代的,
找他们的亲戚当他们的后裔,分给田地,由官府配给耕牛,设立学校,教育这些英雄的
后代。要建立祠庙,让活着的后代能够有地方祭祀自己的祖先。能够把死者的后代培养
成人,我死后见到我那些先去的将士,就没什么可遗憾的了。”
  第二年秋天,曹操又下令:“十五年战乱,使青年人没见过仁义礼仪的风尚,这使
我很忧伤。我命令所辖各郡都要提倡和重视古代圣贤们的典籍的研究,要建立学校,满
五百户的县要设立专门负责培养年青人的官员,选拔本地优秀子弟给以教育,使先王之
道不致废绝,从而兴天下。”
  各郡县按照曹操的命令,大兴教育。教育兴而人才起,人才起而百废兴。曹操的教
育计划,为汉王朝崩溃后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奠定了人才基础。
三  宾
  原文
  夫三军之行也,必有宾客,群议得失,以资将用。有词若县流,奇谋不测,博闻广
见,多艺多才,此万夫之望,可引为上宾。有猛若熊虎,捷若腾猿,刚如铁石,利若龙
泉,此一时之雄,可以为中宾。有多言或中,薄技小才,常人之能,此可引为下宾。
  译文
  凡是三军出征作战,将帅必须有各类幕僚人员为自己策划参谋,共同讨论利弊得失,
辅佐在将帅左右。有些人口若悬河,能提出奇妙的谋略,见闻广博,多才多艺,这是万
里挑一的出色人才,可以成为将帅的高级幕僚,有的人象熊虎一样勇猛,象猿猴一样敏
捷,性格则烈如铁石,作战如楚地龙泉般锐利无比,这些人是一代豪杰,可以成为将帅
的中级幕僚。有的人喜欢发表言论,但能力一般,只是普通之辈,可以成为将帅的下级
幕僚。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识人、用人问题,这也是带兵的根本。诸葛亮在前面的文章中已不
止一次论述了这个主题,不过各篇侧重点不同而已。在这篇文章中,诸葛亮把人分为三
种,主张把有真才实学的能人引为“上宾”,而把只会花言巧语,哗众取宠的人引为
“下宾”。不过,这说起来容易,真正识人就难了,以诸葛亮这样精明的统帅,也错用
了只会夸夸其谈,死搬书本的马谡,导至街亭大败,连累一生谨慎的诸葛亮也只好行一
次险,唱了一回“空城计”,差点连命都保不住。看来,为将领兵之人,真得好好研读
诸葛亮的《知人性》一文,照他论述的那样,多方面考察人,彻底了解人的本性,从而
做到恰当用人。否则,一着不慎,就可能满盘皆输了!
  拓例
  毛遂自荐说楚王
  战国时期,秦国攻打赵国,几天工夫把个赵国的国都邯郸团团围住。赵王一面命令
将士坚守城池,一面派平原君到楚国请求救兵。平原君深感此次楚国之行,成败与赵国
生死存亡息息相关,于是决定从数千门客中挑选20名文武双全的门客一道去楚国求救,
并讨论合纵抗秦之策。
  平原君立刻在门客中挑选去楚的人,可是挑来挑去,选了又选,只挑选出19人,
还差一人,怎么也选不出来。
  这时,门客中有个叫毛遂的,找到平原君,自荐道:“将军此次挑选的人,听说还
少一个,我向将军推荐我自己,请您也带上我吧!”平原君看看,此人其貌不扬,个子
不高,一脸凶相。平原君根本不记得这个人,就问他:“你到我这多年了?”毛遂回答
说:“已三年。”平原君不大高兴地说:“有才能的人,就像一把锥子放在袋子里,它
的尖会刺破袋子露出来,可是你在我这呆了三年,我从没听说过你的情况,可见你是没
有什么才能,所以你还是不要去了。”毛遂看了看平原君,请求说:“我今天要求的正
是像锥子一样被放进袋子,如果早能这样,早就刺破袋子显露锋芒了!”平原君佩服毛
遂的胆量和口才,于是就决定把毛遂带上,也正好凑够了数。
  到了楚国,平原谷和楚王谈了整整一上午合纵抗秦的事,可楚王就是不肯出兵。毛
遂见事情如此不顺利有些不耐烦,他手按宝剑走到楚王面前慷慨陈词,楚王见毛遂持剑
站在自己面前,又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最后终于答应联合抗秦,派兵救赵。
  邯郸解围,赵国得救后,平原君赞扬毛遂说:“毛先生以三寸之舌,胜过百万雄
师。”从此平原君把毛遂当为上宾。
后  应
  原文
  若乃图难于易,为大于细,光动后用,刑于无刑。此用兵之智也。师徒已列,戎马
交驰,强弩才临,短兵又接,乘威布信,敌人告急,此用兵之能也。身冲矢石,争胜一
时,成败未分,我伤彼死,此用兵之下也。
  译文
  如果能把危险的局面转换成容易的事情,在事情还没有转变成复杂之前就预先做了
准备,在事情还没有变得不可收拾时就采取了应对措施,在军中设立了严明的刑罚但不
以动用刑为最终目的,这是用兵的上策,这样的首领是智者。与敌人交战,将士已布列
阵形,双方兵马交错,短兵相接,这时将帅如果能乘机以种种威势扩大自己的影响,使
敌军混乱以致失索,这算得上是用兵的能者。在战场上,将帅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
但只是逞一时之能,双方损失极大但不分胜负,这是用兵中的下策。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用兵的战略思想。全文把用兵的水平分为三等,主张以智用兵,讲
求谋定而后动,不打无把握的仗。掇对仅凭血气之勇,猛冲蛮撞,将其列为用兵的下等。
这确是军事大家的见解,而非一介武夫的主张。“诸葛一生唯谨慎”,所以他能百战百
胜,在极其不利的形势下也能转危为安。
  综观这四篇文章,诸葛亮详尽地论述了用兵的战略思想和基本原则,道出了用兵的
真谛。这些论述是其经验教训的总结,是其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深入研究。
  拓例
  狡兔三窟留后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