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三卷-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生具,谓济万世不足以喜耳。此皆无主于内,借外物以乐之;外物虽丰, 
哀亦备矣。有主于中,以内乐外,虽无钟鼓,乐已具矣。。。故被天和
以自言,以道德为师友,玩阴阳之变化,乐长生之永久,因自然以托身, 
并天地而不朽者,孰享之哉!”(同上) 
因此,他对于阶级的矛盾采取了内心调和的解消办法,好像“意足”者, 
被压迫阶级也是高尚的,“意不足”者,压迫阶级也是流俗的,请看他的富
贵论: 
“奉法循理,不绞劳晕拮镒宰穑圆蝗挝荨S涡暮醯酪澹
偃息乎卑室。恬愉无撸В衿醮铩F裥肴倩缓竽斯笤眨扛
食,蚕而为衣,衣食周身,则余天下之财。犹渴者饮河,快然以足,不
羡洪流。岂待积敛,然后乃富哉?君子之用心若此,盖将以名位为赘瘤, 
资财为尘垢也。安用富贵乎?故世之难得者,非财也,非荣也,患意之
不足耳!意足者,虽耦耕甽亩,被褐啜菽,莫不自得。不足者虽养以天
下,委以万物,犹未惬然。则足者不须外,不足者无外之不须也。无不
须,故无往而不乏。无所须,故无适而不足。不以荣华肆志,不以隐约
趋俗。混乎与万物并行,不可宠辱,此真有富贵也。”(同上) 
这是道家知足守辱的反动观点,是所谓“有主于中,以内乐外”的虚无
主义思想。

第六章
向秀唯心主义的庄学与儒道综合派
第一节
儒道四本论与儒道合派
魏晋思想好谈同异离合,此同异离合之诘辩,曾为当时人目为清谈“理
赌”的中心,这是我们已经交代过了的。如果我们沿用魏晋“才性四本”的
题旨而说明儒道思想,则我们大可以为古人归纳出一条线索,也姑名之为“四
本”,那就是儒道同、儒道异、儒道离、儒道合。
(一)主张“儒道同”的,是魏晋之际颇为流行的一派,例如晋书阮瞻
传载,“(王)戎问曰,圣人贵名教,老庄明自然;其旨同异?瞻曰,将‘无’ 
同”。此一问答,复纪于世说新语,而答此问题的不是阮瞻,换书为阮宣子
(修)。这可以明白,当时依据本体的“无”义而主张“儒道同”的,正是
一种流行的思想。再按王戎所发的问题,上句明说儒道观点各有所见,名教
与自然是不容混同的,而下句却问“其旨同异”,由此也可知道儒道同异, 
已经成为当时的重要谈辩了。
上章论何王天人玄学时,我们已经指出他们极力在儒道难以统一的理论
方面,把道德二元的鸿沟填平,强同于“无名”,或“体无”,何晏以老子
“强为之名”与孔子“荡荡乎无能名”,同于“无所有”之道,因而说“老
子与圣人同”;王弼以“圣人体无”,更熔老易于一炉,说其旨同于“无”, 
不过有强训与不训之别罢了。可见何王是主张儒道源头处是一家的。由这里
而言,魏晋的儒道四本论,儒道合同派的代表人,实为何晏王弼,主张儒道
合的是王弼,而主儒道同的是何晏。
(二)所谓“其旨同异”,主张同的学派已如上述,而论“儒道离”的, 
则有两方面的人物,其一以儒家立场而攻道的,其一以道家立场而攻儒的。
今先讲前者的代表人——裴頠孙盛。
据晋书,王衍乐广与裴頠是针锋相对的清谈家。頠以“言谈之林薮”闻
于世。他“深患时俗放荡,不尊儒术,何晏阮籍素有高名于世,口谈浮虚, 
不遵礼法,尸禄耽宠,仕不事事。至王衍之徙,声誉太盛,位高势重,不以
物务自婴,遂相放效,风教陵迟,乃著崇有之论,以释其蔽。”(晋书卷三
五)
无不能生有的命题是好的,但这一命题的积极因素,可以通向唯物主义, 
然而也可以通向唯心主义,这点在下面详论,这里我们仅看他怎样区别儒道, 
尤其如何区别老易。他说: 
“老子既著五千之文,表摭秽杂之弊,甄举静一之义,有以令人释
然自夷,合于易之损谦艮节之旨,而静一守本,无‘虚无’之谓也,损
艮之属,盖君子之一道,非易之所以为体守本无也。观老子之书,虽搏
有所经,而云‘有生于无’,以虚为主,偏立一家之辞,岂有以而然哉? 
人之既生,以保生为全,全之所阶以顺感为务,若味近以亏业,则沉溺
之衅兴,怀末以忘本,则天理之真减,故动之所交,存亡之会也。”(晋
书卷三五)

以儒非道的东晋代表人物有孙盛,著易象妙于见形论,反对王弼以来的
老易一源说;著老子非大贤论,反对魏晋时代的老庄玄学。他也是清谈人物, 
渡江名流,但在名理论方面比较是清醒的。
反之,以道家立场而攻儒的,竹林七贤的阮籍刘伶嵇康可为代表人物。
据晋书说他们三人“相遇,欣然神解,携手入林”。按七贤并不是同类的思
想家,他们都好老庄是事实,而所好并不相同。山涛在后来有嵇康的“与山
巨源绝交书”,可以证明他是老庄的叛徒。孙绰也鄙山涛,“谓人曰:山涛
吾所不解,吏非吏,隐非隐,若以元礼门为龙津,则当点额曓鳞矣!”(晋
书卷五六)王戎曾被阮籍骂为“俗物”,败入意趣。向秀与嵇康在理论上时
有辩论,往复驳难。我们以为刘伶阮籍嵇康才是真正主张“儒道离”的。(鲁
迅先生似以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属一类人物,“他们实在的内心,一般人却不
知道”,并把正始精神与东晋末流,分为二截。这一论断颇有商榷之处。) 
刘伶著酒德颂,他立足于儒家对立方面是一目了然的。他说:“有贵介
公子,摚鸫κ浚盼岱缟槠渌裕朔荞侨两螅壳谐荩滤道穹ǎ
是非锋起。”此所反对的对象即儒家的典型。阮籍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 
以白眼对之,见嵇康来,以青眼对之,由是礼俗之士,疾之若仇。(见晋书
本传)由这里,可以知道他的主张。鲁迅先生的早期思想,深受此派学人的
影响,说:“青眼我会装,白眼我却装不好”(而已集)。阮氏在他的大人
先生传中把法礼君子骂为褌中之群虱,就是白眼下面的儒家,“群虱之处褌
中,逃乎深缝,匿乎坏絮,自以为吉宅也;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褌裆, 
自以为得绳墨也。然炎丘火流,焦邑灭都,处于褌中而不能出也。君子之处
域内,何异夫虱之处褌中乎?”(晋书卷四九)青眼下面的理想,便是他著
的达庄论,他的儿子阮瞻为著名的“三语掾”,却和他走得远了。其次是嵇
康,今存嵇中散集,可窥得他的思想全貌,他慕“李叟寄周朝,庄生游漆园”, 
更说“老子庄周,吾之师也”,“不涉经学”,于世俗礼法有七种不堪,于
本性难容有二种甚不可,合此九患,决不能像儒道合同二派,做非吏非隐, 
似儒似道的人。他甚至“每非汤武而薄周孔”,招致了杀身之祸。他的儿子
嵇绍“旷而有检,通而不杂”,离开他的人生哲学却远了。
此派到了鲍敬言更加发展了。他“好老庄之书,治剧辩之言,以为古者
无君,胜于今世”。他论儒家所崇拜的君道起源说:“强者凌弱,则弱者服
之矣;智者诈愚,则愚者事之矣。服之,故君臣之道起焉;事之,故力寡之
民制焉。然则隶属役御,由乎争强弱而校愚智,彼苍天果无事也”。因此, 
他以“由于为君”的统治权,才产生了“屠割天下”的君主。他虽然也如道
家,慕拟上世,但更特别强调了贵贱贫富之不平等,礼法制度之专为有产阶
级而设的道理,所谓“本无尊卑,君臣既立,而变化遂滋”,“道德既衰, 
尊卑有序,繁升降损益之礼,饰绂冕玄黄之服”。这些他所痛斥的剥削制度, 
皆是他所指的“儒者曰”寄托的立命处。(详见抱朴子诘鲍篇,详说见下) 
(三)论“儒道异”的显著人物是葛洪。凡二元论的折中主义,大约都
产生于正反二者争辩剧烈的时候,李丰论“才性异”是如此,葛洪在晋惠帝
时代论“儒道异”也是如此。用现在的成语讲,这种思想是“中间路线”, 
时而虽依违两可,时而更徬徨两不可。他曾说:“道家之言,高则高矣,用
之则弊,。。可得而论,难得而行也,”然而他却在养生论方面接受了嵇康
的思想,他所谓“安时顺处”,“祸莫大于无足”,“知命者不忧”,“为
乎无为,以全天理”,连术语也尽是老庄的旧话,他名之曰“道意”,名之

曰“至理”。他似乎仅于反对了道家的不利于统治阶级的“过火”论,故在
疾谬、诘鲍诸篇痛斥放任不检,非薄君主。其次,他对于儒家,批评俗儒“重
所闻,轻所见”的博士思想,然而他又在基本上皈依儒家,说什么“人伦虽
以有礼为贵,但当令足以叙等威而表情敬”,“有圣人作,受命自天。。。 
夫祥瑞之征,指发玄极,或以表革命之符,或以彰至治之盛,若令有君不合
天意,彼嘉应之来孰使之哉?”他的四不像的理论,似乎守中立,而在本质
上则是一种机会主义的典型。
(四)论“儒道合”的一派,起于王弼向秀庾峻父子,下及郭象殷浩张
湛韩康伯等,在晋朝他们是支配的思想人物。(王弼有专章研究。)他们把
庄子在“材与不材之间”的相对主义,发挥到极点,居然处于“臣进退维谷” 
(殷仲堪语),“心徘徊以踌躇”(向秀语)之间,能使矛盾解消于“容迹” 
的“有无之间”。
前三派本书皆有专章研究,现在我们就要详细说明“儒道合”一派的社
会背景及其思想路径了。
原来经过魏晋“禅代”(一个不洁的历史名词),统治者不得不通权达
变,招来了些“不仁不孝”有才干进取的名族人物,这些人在思想意识上即
发现了所谓“通脱”,“清峻”,对于取得了政权的王朝,颇有不利,而“度
外用人”,反不如两汉博士的谨守规矩师法之易于利用。这儿,就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