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美国。
1994年,季琦带着一万美元,来到了美国。
斗转星移,时迁境变,工作两年之后,美国对于季琦的意义已经与读研究生时完全不同。经过两年工作历练,季琦自我感觉做得还不错,这次去美国,他是抱着看一看、见见世面的态度。他觉得自己的发展空间仍然在国内。
美国给季琦的感觉,与他的想象很相似。“像我这样的人,第一没有多少钱,我带的那一万美元根本做不了任何生意;第二没有很好的学历,上海交大的毕业生在美国没人会承认你,所以也很难找到像样的工作。”多年以后,季琦在演讲时说,自己还算是非常幸运的人,由于懂计算机,也做过这方面的生意,一个开计算机公司的台湾人对他的经历很感兴趣,于是给他提供了一个工作机会。
由于工作的关系,季琦在美国认识了很多台湾人,几乎每个台湾人都对他说:你应该回到大陆,因为台湾的今天就是大陆的明天。按照台湾的经验,当年在美国读过书的人,回到台湾后都在政商两界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而留在美国的人,基本上都仍然是普通的企业职员。
这验证了季琦认为自己根在中国的想法。“在美国,几乎所有的机会都已经被人占了。除非具有开创性的技术,这种技术足以在美国成为一个很大的商业模型,否则几乎没有办法获得成功。”当然,季琦在美国得到了一份工作,他也可以在美国生存下去,过着中产阶级稳定而沉闷的生活。但是已经在中国的商海里扑腾过的季琦,想要的不是这种生活,对一个想自我实现,想要创业的人来说,美国是一个令人感到乏味的地方。
在美国生活了一年,季琦决定打道回府。这让他的一位在甲骨文工作的同学感到不解,季琦的回答是:你的路我是看得见的,你今年拿10万美元,明年可能拿12万美元,按部就班地买房买车,周末同妻子儿女开车出去玩。这样的生活的确惬意,但是,我只要看到前面的路是什么样的,我就没有兴趣走了。
1995年回到上海的季琦,和1997年回到上海的梁建章,这两个背景悬殊、性格迥异的男人,对中国有着完全一致的判断:这里的机会超过世界上所有的国家。看到这个趋势的不只是季琦和梁建章,当他们在那家上海菜餐馆中萌生开办网络公司想法的时候,已经有无数人走在了他们前面。互联网在美国的耀眼光芒,和纳斯达克催生出的财富明星,是推动中国创业者投身互联网的直接因素。
一篇名为《互联网:当今世界最大的富翁制造厂》的文章夸张地将互联网描绘成“每天产生一个亿万富翁”的行业,文章所举的例子是雅虎:“杨致远与好友大卫R26;费罗于1994年4月合作创办了专门从事网上检索业务的雅虎公司(Yahoo),公司一开张就赢得了500万用户,每年广告收入超过4亿美元。1996年4月12日,雅虎在纽约正式上市,上市价为13美元,但开盘就报24。5美元,一天之内,股价就连翻近4倍,一路飙升,当天雅虎公司的市值就达到8。5亿美元。1998年年初,雅虎的股票突破110美元,市值达40亿美元,昂首进入全球500强,成为新一代超级富翁。”
文章预言,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络还将制造更多的亿万富翁。
中国的互联网创业者中,看过这篇文章的人也许并不多,但是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文章中所描绘的那种炙人的气氛。这是一个全新的行业,从来没有任何可以遵循的经验,正因为如此,所有人在这个行当中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雅虎的好运气会不会降临到自己头上,没有人能确定,可以确定的是,如果不投入互联网,好运气一定不会降临。
第一章 回到上海(5)
第一团队:携程与如家 作者:朱瑛石、马蕾 2008…02…03 03:17
虽然中国的多数知名网站,均由技术人员出身的创业者或者“海归”创建,但是中国互联网故事的开端,却始自一个名叫张树新的女人。
张树新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应用化学系,毕业后当过记者,后来在中国科学院高技术企业局战略项目处从事企业战略研究。1995年5月,她创办了北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这家公司后来改名为瀛海威信息通信有限责任公司。1997年春节,瀛海威全国大网开通。作为中国互联网商业应用的启蒙者,瀛海威在中国互联网早期使用者的脑海中就是互联网的代名词。多年以后,当瀛海威早已因为过于庞大的战略和张树新毫无成本意识的经营而成为过去时,媒体仍然肯定了它的地位,称它为中国最早的民营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和内容提供商。
1997年对于中国互联网而言是一个重要年份。这一年,不仅瀛海威开通了全国大网,程序员王志东创立的新浪网前身四通利方,其论坛“体育沙龙”进行了98世界杯亚洲区预赛的网上视频、音频、文字实况直播;一年前由留学生张朝阳成立的ITC爱特信电子技术公司(北京)有限公司—也就是搜狐的前身,在获得了风险投资之后,在1997年推出了自己的网站;1993年毕业于中国电子科技大学,先后在广州几家技术公司任职的丁磊,也在这一年创办了网易公司。
在这些企业的努力下,普通中国人开始接触到了互联网。1997年1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当年中国共有上网用户62万人。
互联网的大门一经打开,便以惊人的速度成长起来。到1999年7月CNNIC发布第四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时,上网用户已经达到400万人。虽然CNNIC的数据一直受到人们的质疑,但是它所表现出来的趋势,那条令所有人兴奋的增长曲线,却没有人能够否认。
在1999年,无数怀揣梦想的创业者都想成为中国版的杨致远,成为下一个亿万富翁。他们凭着一个个从美国拷贝过来,或稍加改动的商业模式,用自己手中的资金和四处寻找来的风险投资搭建起网站,然后花大价钱打广告,提高网站的点击率,期望有一天也能到纳斯达克上市,或者转手卖个好价钱。
对于那些准备加入这一创业行列的后来者,前面的道路已经设定,需要做出决定的,只是选择把什么东西搬到自己的网站上。
第二章 携程团队(1)
第一团队:携程与如家 作者:朱瑛石、马蕾 2008…02…03 03:17
所有的说法,不论是来自外部的观察者、投资人还是创业团队成员本身,不同角度的不同解释,都有其合理之处。然而,如果仅仅据此将这个创业团队的成功归纳为某种成功指南,则失之于简单。成功总是一个小概率事件,精心的谋划、市场的空间、机缘巧合,甚至四位创始人的性格和心胸,都或多或少影响着这个团队的创业结果。
他们四个人有点像一个机构。
—IDG
VC合伙人
章苏阳
《网络社会的崛起》
1999年3月梁建章和季琦商讨开办网络公司之时,距离他们初次接触互联网,已有数年时间。
季琦第一次接触互联网,是在1994年。
一个文字感性的记者曾花了大量笔墨来描写季琦在甲骨文公司初识互联网的情景:
“坐落于硅谷的甲骨文总部是三栋数据库形状、气势雄伟的大楼,位于斯坦福大学的西北。而相距不远的雅虎则位于斯坦福大学的东南方,与甲骨文隔街而居。
1994年9月17日,一个如同往常一样的周末,其时的雅虎还刚刚起步,而甲骨文总部大楼里,却有两个年轻的中国人正为前所未有的体验而共同感受着未来无与伦比的撞击。”
这两个年轻人自然是季琦和他在甲骨文的同学,在同学的提议下,两个人用早期版本的Mosaic浏览器,上了杨致远刚刚开发的搜索引擎,查到了季琦需要的资料。
按照那位记者的描述:“甲骨文总部东面是一个湖,在夕阳的映照下,湖面上飞翔的鸟群和漂亮的甲骨文总部大楼,构成了一幅华美而精致的印象派图景,在季琦转头离开的一瞬,这幅图景和从此挥之不去的互联网就永远地链接在一起,并深深地铭刻在了季琦的脑海中。”
抛去那些华丽的辞藻,季琦初遇互联网的情景和互联网给他带来的冲击基本如此。
当时季琦的一位大学同学在甲骨文开发中文和日文的全文检索,季琦的数学比较好,两个人经常研究算法。有一天两人聊到了互联网,季琦的同学告诉他,有个叫杨致远的人,编写了一个名叫Yahoo!的搜索工具,可以在互联网上查找任何你想要的资料。这激起了季琦的好奇心,他想看看这个东西是不是那么神奇,于是他随口说了一句:“那我们找找《蒙娜丽莎》。”
在甲骨文总部的大楼里,两个人用当时速度最快的个人电脑和最快的网络,用了两个小时,终于将《蒙娜丽莎》下载下来。看着这幅达R26;芬奇的名画在屏幕上一点点展开,季琦深受震撼。“我随口说的一样东西,就能通过互联网找到。我和我的同学当时都有一个想法,就是互联网一定能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能改变现在的商业模式。”比起旅居美国时,对互联网惊鸿一瞥的季琦,在美国接受教育,又在甲骨文公司工作多年的梁建章对互联网的认识要全面得多。
1999年年底,梁建章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著作《网络社会的崛起》。现在看来,这不过是一本对中美两国互联网发展的介绍和预测,里面充满了第一轮互联网高涨期的乐观精神和对互联网彻底改变人们生活的期望。
这本印数只有3000册的图书,当然没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