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京城的明朝往事(全文)-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北京,在元朝称作大都。公元1368年,明朝大军攻占大都,标志了元朝灭亡,这是北京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当年率领明军攻占元大都的人,就是明朝大将军徐达。虽然今天在北京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他了,但是在明朝时候,这位大将军是明朝的开国功臣第一人,也可以称得上是明朝与北京相关的第一人。当然,当时的北京并不叫北京,而是称为北平。吴士俊题《徐达》诗,简要地概括了他从默默无闻农家子到声名显赫中山王的不同凡响的一生,不妨引录于下:“江左农家子,从征定北平;指挥皆上将,谈论半儒生;虎步龙骧度,银符铁券盟;中山功第一,开国佐皇明。”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一个从东南起兵,进而囊括了全国的统一王朝。明朝的第一个都城是南京,迁都北京是后来明太宗,也就是明成祖朱棣时候的事情。明朝建立以后,统一全国大业尚待完成,首先是要北伐推翻元朝统治。当时,明太祖朱元璋将此重任交与他认为最可靠的人,派遣的北伐大军统帅非徐达莫属。
  徐达(1332—1385年),字天德,濠州(今安微凤阳)人,出身农家。 史称他“长身、高颧、赤色、沉毅、刚决”。朱元璋投身群雄争逐以后,他参加了朱元璋的队伍,成为朱元璋最得力的将领,南征北战,功劳卓著,所以朱元璋才任命他为大将军率军北伐。
  徐达率领25万大军,先取山东,会师河南,乘胜北进攻打元大都。洪武元年(1368年) 他率领大军到了通州(今通县),当时在距离30里的地方筑台驻军。在他驻军的地方,也就是通州以西有一个高半里,广半里的土台,人称“徐中山将台”,后人在此有诗凭吊云:“中山英爽在高阴。”也有人说那里原是唐代薛仁贵征辽时驻军所筑,徐达是因循而筑的。不管怎么说,徐达大军所向披靡,在他打到通州的时候,元顺帝夜半打开健德门(今北京德胜门)仓皇北走,此后徐达率兵从齐化门(今北京朝阳门)填濠攀城攻入大都城内,入城后他坐镇齐化门楼,擒获元监国宗室及官吏等,至此,元朝灭亡。
  今天的北京城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如果自作为陪都的辽南京算起,至今也有1000多年。辽代以后又建有金中都和元大都。这一古都的分量,徐达还是深知的。入城以后,他禁约士卒,保护典籍、建筑,不许侵扰百姓,很快就稳定了秩序。这时的北平城(明朝将大都改名北平)经过战乱,城垣残破,加之元顺帝北走,因此徐达的当务之急是重整北平城垣和防御设施。
  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北京城表现在建筑和城市风貌上的变化如同沧海桑田。徐达及其部下华云龙在明初对北平城的改建,今天依然留下了痕迹。我们知道近年新建的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位于东起城东南的角楼,西至崇文门的地方,是明北京城的标志。然而,这部分城墙是后来建的,与徐达没有关系。徐达到北平的时候,他见到的是元大都城。大都建筑呈长方形,旧城周长60里,南北东西都是端正平直的,城垣是板筑夯土墙,高12米,宽31米。明初,徐达对大都城垣进行了改建,而明城墙是在元故城垣的基础上修筑的,在夯土上进行包砖灌浆而成,是特意加固了原来的城垣。这项工程,由徐达开始,一直延续到正统年间,才将城垣的内外壁全部用砖包砌了。徐达当时新建的北城墙比较内城其他三面的城垣都要高和宽,具体说是高四丈多,顶宽五丈,而北平其他三面城垣则都是只有高三丈余,顶阔二丈。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正是为了防御北边的蒙古势力。当时元顺帝退走蒙古草原,继续号称大元皇帝,时称北元,蒙古势力时刻伺机南侵复辟,徐达不能忘记他负有防守和保卫北平的神圣使命,所以对北平城加意修筑。
  当年,徐达在方形城垣的西北角上留下了一个斜角,至今我们如果驱车行驶在北二环路上,经过积水潭时,就会明显感到有一个倾斜度,这个斜度一直延伸到西直门立交桥。为什么会留下这样一个缺角呢?经过学者探讨,徐达进入大都以后,认为原来的北边的城垣太广阔,不便于防守,就放弃了比较空旷的北部,将城向南移动了五里,并且加修了一道新的城垣。在城市南移修筑城垣时候,西面遇到了长河(今积水潭)水面,于是工程避开宽阔的水面,自德胜门以西起,城垣向南边倾斜修筑,因此上形成的北京内城不是方方正正的,而是在西北缺了一角的奇观。 

  城门是城墙的重要部分,如果把城市比喻为一个人的话,城门就好象人的嘴一样,格外关键,正是它们赋予整个城市以生活的节律。现在北京的城门,有的名称还是徐达在北平时命名的。元大都城原来共有11个城门。徐达废掉了元朝北面原来的光熙、肃清两门,在原来大都北城墙以南五里,另筑了一道新的城墙,还是开两个北门,将原安贞门改为安定门,将原健德门改为德胜门,同时又改东边的崇仁门为东直门,西边的和义门为西直门。这些城门的名称一直保留到了今天。后来,永乐十七年(1419年)明朝又将南城墙向南推移了二里.仍旧开了两个门,名称依旧。到了正统元年(1436年),明朝又修建了九门城楼、月城、角楼等建筑。完工后丽正门改名正阳门,文明门改名崇文门,顺城门改名宣武门,齐化门改名朝阳门,平则门改名阜城门。加上徐达原来命名的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和西直门,这九个城门的名称到清朝没有改变,这就是所谓的北京内城。
  朱元璋曾称徐达为“万里长城”,他是不愧于这个称号的。原来,明朝北平周边的长城,也是徐达开始修筑的。
  中国古代修筑的万里长城是世界奇迹之一。先秦时期各国就开始建造,秦始皇统一后,利用战国时秦、赵、燕三国长城,向东西延伸,西起甘肃,东至鸭绿江,连绵不断,长达万里,俗称万里长城。此后,汉、北魏、隋、金等朝不断完善。明朝是集历代长城修建之大成的朝代,长城的修筑,几乎伴随着整个明朝历史。出于防御北边蒙古势力的目的,明初自洪武元年(1368年)徐达等攻克大都后,朱元璋即命徐达主持修筑居庸关、古北口、喜峰口等处关城。以后明朝陆续加固和建筑,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见到的长城。明长城从山海关到嘉峪关,总长达7000多公里,目前长城主墙体基本完好的有2000多公里,约占全长的三分之一。明长城从东到西横跨北京平谷、密云、怀柔、延庆、昌平及门头沟等六个区县,基本沿着燕山和军都山内侧山脊而筑,呈现出拱卫北京的态势。现存的居庸关城,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是大将军徐达所建。徐达所建关城,不在元代居庸关的中心部位(今云台一带),而在云台以北的“上关”。居庸关长城位于北京昌平县境内,地形险要; 是长城重要的关隘。关城城周6.54米,高14米。于是居庸叠翠著名成为的燕京八景之一。为了防止元顺帝卷土重来,增强军事防御功能,居庸关建起水陆两道关门,南北关门之处都有瓮城。还筑有护城墩6座、烽燧18座等防御体系。慕田峪长城位于北京怀柔县,相传是徐达大败元兵之处。与徐达有关的还有山海关。山海关是长城的起点,又有〃天下第一关〃之称。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徐达奉命修永平、界岭等关,创建了此关,因其倚山傍海,故名山海关。山海关长城汇聚了中国古长城的精华,更重要的是成为保卫北京的重要屏障。
  为防备退居漠北的元朝残余势力卷土重来,一代名将徐达不仅改建了北平城,在内城建立了一道城垣,而且在北平周围修筑了长城屏障,是建立了又一道防线。并且设立卫所,移民屯田,数次北征,练兵北平等等,在徐达的主持下,为北平建立起—套完整、坚固的军事防御体系,这也为北平后来成为明朝都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徐达一生九佩征虏大将军印。自从攻克大都以后,徐达就与北平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一生余下的十几年里,他有时连年驻守北平,御战在北边,后来更多的是每岁春出,冬暮召还,常年奔波往返于南京和北平之间。直至死前一年,明太祖还令他镇守北平。洪武十八年(1385年),尽管太祖与他有布衣兄弟之称,尽管徐达一生恭谨小心,但据传说,徐达是在毒疮生发于背上时,收到了明太祖赐给他的蒸鹅,虽然他明知蒸鹅正是他的病症大忌,但是伴君如伴虎,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于是他含泪吞下了蒸鹅,不久病故。传说未必是真,事实是就在这一年,一代元勋永远闭上了眼睛,再也不能在春天来到他所熟悉的北平城了。 

  北京有条定阜街,东起龙头井,西止德胜门内大街,在今天厂桥街道办事处境内,德胜门内大街南段的东侧。明朝时这条街称作定府大街。清代曾名定府楼街,民国时改〃府〃为〃阜〃,名定阜大街。1965年定名定阜街。有人说,明朝时这条街称作定府大街,是因为开国元勋徐达的府第就在此处,因为徐达原封定国公,其府为定国公府,所以叫做定府大街。我们说这条街与徐达有关系,但上述的说法不确切。徐达被封为魏国公,死后追封为中山王,并没有封定国公名号的事。可是,定国公与徐达又确实有关系,那是他的幼子徐增寿的封号。徐增寿的姐姐就是燕王朱棣(后来的永乐皇帝)妃,所以他素与燕王关系最好。燕王发动靖难之役时,徐增寿因为屡次给燕王通情报,又打算接应燕王,被建文帝亲手杀于大殿之下。燕王做了皇帝,永乐初年为了表彰他的功劳,追赠他为定国公。他的儿子15岁被召见,赐名景昌。也就是这个徐景昌,他袭封了定国公。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定国公也迁府于此,因此才有了定府大街之称。那么说起来,北京的定国公府第是徐达后人的府第,被讹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