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我着手写这部人物传记的时候,面对瞬息万变的生活,时常觉得为一位时值盛年、事业如日中天的作家立传就好比是拼命地去追赶一场龙卷风。她鲜活的生命还在人生的激流中跌宕起伏,充满变幻的色彩,于是对她本人及其作品的种种言论和评价,或客观而公正,抑或仅是一时毫无价值的流言蜚语。在通俗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人们莫不加倍小心地保护自己的私密空间。因此,在一系列混淆视听的错误信息中试图去陈述一段真实的故事似乎是毫无可能的。然而,这本传记的每一位读者应该知道,作者为了确保它的真实性还是付出了很大的艰辛和努力。
由于至今仍没有一部完整的J。K。罗琳传记问世,因此,面对一般的及知识阶层的读者,如何搜集并整理她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艰难。对此,我采取了拉网式的工作方式———搜集任何一本关于J。K。罗琳业已出版的传记作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观看她的每一次电视采访、倾听电台采访录音并仔细阅读采访手稿,甚至“潜伏”在陷阱密布、危机四伏的网络海洋里以期能钓到“几条大鱼”。但是,只要有可能,我都会尽可能地借助J。K。罗琳本人的记述素材。只是,令我惊讶的是她自己偶尔也会莫衷一是、自相矛盾。譬如,在一次采访中,她坦言自己对奇幻小说毫无兴趣,可在其他场合,她又说自己曾阅读过大批这类作品,甚至将伊丽莎白·顾姬的小说《小白马》列为孩童时代最钟爱的读物之一。的确,作为一名传记作家,无论是面对未来感兴趣的一般读者还是会在课堂上对这本书的内容加以应用的老师、学生,一碰到这样的细节我总会心烦意乱,不知该如何处理。我真心希望自己为确保传记内容的真实性所付出的种种努力能历经考验,获得认可。
我非常感谢希恩·史密斯先生对这本书稿的帮助。当初,我刚答应为格林伍德出版社策划的作家系列中的J。K。罗琳著书立传,一时苦于没有写作思路,恰在此时我有幸读到了他的《J。K。罗琳:一部传记》。尽管书中内容确有不实之处,甚至遭到罗琳本人的批驳,但是,不得不承认,在所有我读过的J。K。罗琳传中,他的这部作品是到目前为止最为详实、客观、精准的。本书中提及的相当一部分内容都应归功于史密斯先生卓有成效的工作。他以详实的资料纠正了人们原本接受的一些错误信息,譬如,用罗琳出生证明的复印件表明她真正的出生地与其所说的并非一处;同时,他广泛接触罗琳的家人和朋友,尽管他们并不是读者眼中的“女主角”。事实上,任何一部书稿都难免有它的瑕疵和纰漏,我真心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批评与指正,为以后的再版提供帮助。尽管J。K。罗琳是一名当红作家,但毕竟是初出茅庐,人们对她生活的了解还是片面、不完整的。
我还要感谢林德塞·弗雷泽女士。她专门采访过J。K。罗琳本人,以第一手的素材写作了迄今为止最具有罗琳自传色彩的两部作品,这为我的这本书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其中,一本是在美国发行,由斯科拉斯蒂克出版公司出版的《与J。K。罗琳对话》;另外一本是作为马默斯出版社“讲故事系列丛书”中的一部,在英国出版的《采访J。K。罗琳》。如若没有弗雷泽女士与罗琳之间的相互信任,我们恐怕没有机会亲耳听到罗琳本人就一些一般读者、老师和学生们普遍感兴趣的问题所作出的回应。无论怎样,我总是尽可能地引用她本人对自己工作、生活的描述。
菲利普·内尔的《J。K。罗琳的哈利·波特小说导读》是由康迪农出版的“当代系列丛书”中的一部。它从文学视角对《哈利·波特》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分析与介绍,尤其是在世界文学的大范围里对小说内容进行了剖析。尽管内尔的《导读》在罗琳生平介绍方面重复了一些原有错误,例如她的出生日期,但它确为罗琳在众多文学传统领域中的地位给予了充分介绍和相应评价。
就J。K。罗琳虚构的小说王国本身而言,《哈利·波特词典》是迄今为止内容最丰富全面的一部参考资料,它由图书馆专家斯蒂夫·万德·阿克编辑整理而成。其中有小说情节大事记、英美英语词语变体对照表以及其他的相关列表和信息。所有这些资料为我在写作过程中随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了最简便的工具。
这部传记作品的顺利出版还得感谢J。K。罗琳本人。2001年后期,由罗琳亲自参与的一档节目“J。K。罗琳:哈利·波特和我”率先在英国广播公司(BBC)播出;在稍后的2002年,又由美国艺术和娱乐广播公司网(A & E)在自己的传记节目中进行了重播。在这部纪录片中,J。K。罗琳提及了一系列对她的生活和创作至关重要的重大事件,并借此澄清了一些广为流传的错误观点。遍布世界各地的哈利·波特迷们一定会在这部纪录片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我还要感谢格林伍德出版社的林恩·玛雷,是她最先提议由我写作一部面向普通大众及教学使用的罗琳传记。同时,罗琳的经纪人克里斯托夫·雷特尔和她在美国的编辑亚瑟·A·勒文为我搜集相关素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帮助,在此,请允许我表达自己对他们最真挚的谢意。
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家人———肯、本和约翰,是他们,面对家里突然出现的这位“不速之客”表现出了最大的热忱,使我对J。K。罗琳进行研究和撰写的工作得以顺利完成。最后,我衷心感谢乔安娜·罗琳这位我生命中的同路人,她将在友情的支持下继续睿智勇敢地迎接生活的挑战。
第一部分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狂潮(1)
2001年的11月初,J。K。罗琳脱颖而出,在3位年轻的英国演员身后摆姿势照相,闪光灯频频闪烁。作家带着她那标志性的抿嘴笑容,保护性地将手搭在她面前的3个小演员肩上。她以前也经历过这些,但是没有像现在这样。以前,她确实见过她的书引起的轰动,一年前她在加拿大多伦多的观天台体育馆为12000名观众朗读自己的书,对一个作家来说,这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大的观众群了。24小时后,她又在温哥华的“国际作家和读者节”上为10000名观众朗读。她在美国诸如《今日秀》和《拉瑞·金现场秀》里亮相。这些访谈节目每天向几百万的观众播放。在英国,4天里她乘坐一辆已有57年历史的火车,从伦敦的国王十字车站出发去见几千名大声喊叫着想得到渴望已久的签名的书迷。她很惊讶地看着他们,试图和他们打招呼。因为她的经纪人只让她呆在车上,只能在车厢里向他们招手,随后匆匆赶往下一站。1999年,在波士顿仅仅停留了一天。书迷排着队,在大街上围成一圈,她在1400本自己的书上签名。就像她书中的主角哈利·波特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在一个奇异的世界里已经赫赫有名一样,J。K。罗琳在她的第一本书出版后不久一定也有这种震惊的感觉。
她对哈利的理解也一定与日俱增。她承认书中爱读书的赫敏有自己年轻时的影子,她现在的生活则更像哈利的生活,一个顽强勇敢的英雄试图用自己刚发现的新力量去做好事。她在名声、影响和财富方面越强大,她的隐私和个人经历越没有保障,希望夺走她的荣耀,得到她成功果实的人也越多。像哈利一样,正是她在低谷的时候,那些因给她留下伤痕而不愿再提起的时光,为她的生活增添了传奇色彩。
到2002年中旬,《哈利·波特》的书已经卖了1。5亿本,被译成50多种文字,只有《圣经》才被翻译成这么多种文字。在美国的发布会上,华纳兄弟电影公司改编的《哈利·波特和魔法石》首映打破纪录,票房为3130万美元,在这个周末又打破纪录达9030万美元。电影还掀起了另外一个狂潮就是系列书中的第一本的热卖,位居另外3本畅销书的前列。第一部电影的录像带和光盘的销售也是罕见的,这种情况和根据这个故事改编的早就很受欢迎的电脑游戏一样。销售策划———包括乐高的哈利·波特玩具,哈利·波特的小人像玩具,成套的玩具、文具和衣服,拉动了原先衰退的假日消费。在国际互联网上搜索,可以搜出哈利·波特的网站和罗琳这个名字的条目有180万条之多。
图书不仅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功,也还有很多的文学评论书、配套读物、教学指南、传记和相关的研究方面的图书已经出版和正在出版。文学和通俗文化的学者正纷纷议论这些书,他们被亢奋的“波特症”或“哈利·波特现象”的氛围所包围着。教授们给大学高年级的学生开设“哈利·波特讲座”。到目前为止,在很多圈子里,对书的赞誉比批评要多得多,但在文学界和教育界,对该书的负面评论越来越多,特别是强烈反对电影造成的商业化。到2002年,7本书中的一多半出版了。现在和以前一样,魔力遭到怀疑,想象的力量和魔力一样神秘。
魔镜一次次地反映了哈利·波特由贫到富的故事。哈利自己从一个贫儿成为一个富人,他的制造者乔安娜·罗琳,还有在头两部影片中扮演哈利的来自利物浦的年轻演员丹尼尔·雷德克里弗,他们都经历了从被发现,到享誉世界的过程。第一部影片首映时,雷德克里弗刚刚12岁,难怪罗琳在摄影师面前做保护状。她和丹尼尔是同一天生日,都是7月31日,个性也很相似,忠实的读者和影迷并不了解这一点,自然会将她们俩作比较。乔安娜·罗琳和丹尼尔的眼睛长得很像,从体貌特征上讲,他可以是她的儿子。扮演哈利妈妈莉莉·波特的女演员,在厄里斯魔镜里一头红色的长发,有罗琳以前的影子。在很多方面,罗琳、哈利和丹尼尔的故事都是有关联的。渐渐地,我们可以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