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渊按∶沃酸一证,《内经》言热,东垣言寒,究竟辛通药最效。
又 前用辛温通阳,甘淡祛湿,脘痛,足肿,呕酸等症皆除,惟跗肿未退。减其制以调之。
白术 茯苓 泽泻 川断 苡仁 牛膝 陈皮 通草 桑白皮 五加皮
薛 先足肿而后腹满,面浮,寒湿伤于下而渐上攻也。通阳化湿以利小便立法。
桂枝 泽泻 陈皮 川朴 桑白皮 莱菔子 五加皮 茯苓皮 半夏 大腹皮 姜皮
骆 疮之湿热与肝之气郁互结于里,近感风温,寒热咳嗽,骤然浮肿,证属疮臌。
苏梗 杏仁 川朴 桔梗 赤苓 泽泻 枳壳 橘红 大腹皮 茯苓 莱菔子 姜皮
又 湿夹热而生疮,风合湿而为肿。风从外入,故寒热而咳嗽;湿自内生,故腹满而气急。用仲景麻杏
苡甘汤加味。
麻黄 杏仁 苡仁 甘草 川朴 滑石 连翘 淡芩 枳壳 莱菔子 元明粉 薄荷叶
共研粗末,滚汤泡服。
又 四肢面目肿退,而腹满未宽。在表之风寒虽解,在里之湿热未治。今拟宽中理湿。
赤苓 苡仁 陈皮 大腹皮 杏仁 泽泻 莱菔子 川朴 通草 枳壳 姜皮
白 火炎于上,水溢高原。肺金受邪,面红浮肿,唇鼻俱赤,而有皮烂之形。腹部腿足亦肿,三焦俱受
其病矣。行步咳喘,邪在手太阴无疑。用吴鹤皋麦门冬汤泻火泄水为法。
麦冬 冬瓜皮 通草 姜皮 桑白皮 丝瓜络 枇杷叶 陈粳米
渊按∶此水肿之变证也。用轻清宣化上焦,所谓轻可去实。
范 下有湿热,上受风温,初起寒热,即便周身浮肿,咳嗽气塞,似与风水同例。拟越婢加术汤。
麻黄 葶苈子 半夏 赤苓 焦白术 桑白皮 射干 通草 杏仁 大腹皮 冬瓜皮 姜皮
诸 面肿曰风,足胫肿曰水。盖风伤于上,湿伤于下,气道蕴塞,肺失宣降,脾失转输,上则咳喘,
下则溲涩,中则腹满,而水肿成焉。证名风水,载于《金匮》。病在肺脾,法以开上、疏中、渗下,从三焦分泄。
二陈汤 前胡 射干 川朴 泽泻 车前子 羌活 桔梗 桑白皮 大腹皮 通草 姜皮
范 伏邪湿热,内蕴太阴阳明。身热腹满,面浮足肿,两膝酸痛,小便短少。拟通经络以解表,燥湿热以清里。
羌独活 防风 川朴 陈皮 大腹皮 苡仁 柴胡 前胡 泽泻 赤苓
渊按∶湿热作胀,病在太阴阳明脾胃,从败毒散加减,以分疏其内伏之邪。既有身热,宜佐苦寒一二味
泄之,所谓苦辛通降,甘淡分利之法也。
仁渊曰∶《内经》言胀者,皆在脏腑之外,排脏腑而郭胸胁,此气胀也。其本在肾,其末在肺,此水胀也。
五脏六腑皆有胀,统气与水而言之也。石瘕、肠覃,女子血凝气滞而病胀也。
后贤分虚实寒热,在气在血,法已大备,似无庸再议。然余观劳损者病在精,肿胀者,病在气,无论气臌、
水臌、血臌,最重在肺脏。盖肺主一身治节,管领五脏六腑之气。肺气一伤,周身治
节不行,于是脾失健运,肝木横逆而为气臌;肾失枢转,膀胱水道不利而为水臌;肝失疏泄,气滞血凝而为血
臌。谓非皆由肺气
伤残,不能化水,化血,自化之病乎?虽然,所因甚多,所病各异。从外感而得者多暴、多实、多热,从内伤
而得者多缓、多虚、多寒。水肿多实证,其来也暴;气肿多虚证,其来也缓;湿热肿在虚实之间,其来也
不暴不缓,必先见别证而后胀满。若水肿之咳逆喘呼,非大实,即大虚,不可不辨。实则肺气壅塞不
降,虚则肾气奔逆不纳。虚证固宜温补,实证必须泻降。如水肿实证,即舟车、禹功亦不为峻,但不可过剂。
经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或从虚实间进之法,投峻药一服,续投调理药三二
日,再进一服最稳。余验过数人。至单腹胀,乃脾肺肾真气败坏,全属虚证。血臌、肠覃、石瘕,虽病在血分,
不可专求之血,宜导气以通血。气为血帅,古人明训,不可不知也。
卷之三
积聚门(附虫积)
属性:孙 厥阴寒气乘胃,直犯中州,虫动不安,腹痛如刀之刺,口吐酸水清涎。法宜辛温,佐以酸苦,泄之通之。
川楝子 延胡索 川连 青皮 吴茱萸 川椒 焦楂炭 乌药 使君子 竹二青
金 少腹两旁结块,渐大渐长,静则挟脐而居,动则上攻至脘,旁及两胁,已八九年矣。据云始因积经半
载,疑其有孕,及产多是污水,后遂结块。想是水寒血气凝聚而成。
甘遂(面包煨,三钱) 香附(盐水炒,一两) 三棱(醋炒,一两) 蓬术(醋炒,
一两) 桃仁(炒,五钱) 肉桂(另研,一钱) 川楝子(五钱,巴豆七粒合炒黄,去
巴豆) 五灵脂(醋炒,五钱) 地鳖虫(酒浸,炙,二十一个)
共研为末,炼白蜜捣和为丸。每服十丸,日三服。
渊按∶水寒血气凝聚冲脉之分,果是实证,此方必效。
金 脐以上有块一条,直攻心下作痛,痛连两胁,此属伏梁,为心之积,乃气血寒痰凝聚而成。背脊热而
眩悸,营气内亏也。法当和营化积。
当归 半夏 瓦楞子 香附 丹参 茯苓 陈皮 木香 延胡索 川楝子 砂仁
渊按∶眩悸亦寒痰为患,未必即是营虚,否则背脊之热何来。
又 投化积和营,伏梁之攻痛稍缓,背脊之热亦减,仍从前制。
前方去茯苓、瓦楞子、木香,加茯神、玫瑰花。
王 腹中癖块,渐大如盘,经事不来,腰酸带下。此属营虚
气滞,瘀积内停。近日水泻,伤于暑湿。当先治其新病。
平胃散去甘草,加芍药、香附、吴茱萸、焦六曲。
又 腹块如复盘,上攻则痛,下伏则安。足跗浮肿,时时沃酸。从肝脾胃三经主治。
川楝子 延胡索 吴茱萸 川椒 木香 蓬莪术 制香附 陈皮 茯苓 川连(姜汁炒)
又 腹中结块,内热微寒,四肢无力,口沃酸水。肝脾气郁,营卫两亏,劳损之象。
党参 香附 当归 丹参 川楝子 川椒 延胡索 冬术 干姜 青蒿梗 神曲 大枣
渊按∶内热微寒,乃肝脾郁结,肺金治节不行,营卫不调也。宜参逍遥、左金法。
丁 肝之积,在左胁下,名曰肥气。日久撑痛。
川楝子 延胡索 川连 青皮 五灵脂 山楂炭 当归须 蓬莪术 荆三棱 茯苓 木香 砂仁
又 左胁之痛已缓。夜增咳嗽,寒痰走于肺络。宜肺肝同治。
旋复花 杏仁 川楝子 荆三棱 茯苓 款冬花 半夏 新会皮 蓬莪术 新绛 青葱管
蒋 少腹结块,渐大如盘。此属肠覃,气血凝滞而成。拟两疏气血。
香附 五灵脂 红花 当归 泽兰 桃仁 延胡索 丹参 陈皮 砂仁
大黄 虫丸,每服二十粒,开水送。
金 气从少腹上冲咽嗌,则心中跳,胁中痛,初起寒热而呕,此奔豚气之挟肝邪者也。半月以来,
寒热虽止,气仍上逆。脉沉弦小。宜宗《金匮》法。
二陈汤去甘草,加当归、白芍、吴茱萸、香附、川朴、槟榔、苏梗、沉香、姜汁、东行李根。
又 奔豚之气渐平,脘中之气未静。当从肝胃求治。
淡吴萸 半夏 香附 川楝子 延胡索 茯苓 焦六曲 陈皮 白芍 蔻仁
丁 久患休息痢,止数日后气攻胸脘板痛,上下不通,几至发厥,须大便通始减其痛。匝月大便仅通三
次。板痛者聚而成块,偏于右部,是脾之积也。脉沉紧而细,当与温通。
熟附子 淡干姜 川朴 陈皮 茯苓 香附 大腹皮 延胡索 沉香化气丸 东垣五积丸
米 右关尺牢弦,腰腹有块攻痛,是肝肾之积在下焦也。用缓消止痛法。
肉桂 雄黄 尖槟榔
共研细末,用独头蒜捣丸。早晚服各五丸,开水送。
渊按∶雄黄散结,槟榔破滞,肉桂温散下焦沉寒痼冷,又能温脾疏肝。丸以独蒜,以浊攻浊,深得制方之妙。
唐 经停十月,腹微满,脉沉细涩,脐上心下块长数寸,是属伏梁,因七情恚怒气郁痰凝所致。经曰∶
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洁古谓∶养正积自除,不得过用克伐。今拟
开郁正元散法,理气行血,和脾化痰,寓消于补之中。
二陈汤加归身、川芎、冬术、山楂炭、延胡索、香附、麦芽、苏梗、砂仁、茺蔚子。
钱 少腹有块,痛则经来如注,气升如喘。冲脉久伤,肝木肆横。
香附(醋炒) 紫石英 当归 白芍(酒炒) 木香 三棱(醋炒) 大熟地 牛膝 小茴香(盐水炒) 青皮(醋
炒)
某 前年秋季伏暑症中,即结 瘕,居左胁下。春来下午必发微热,晨必吐痰,食面必溏泄。此当时热邪
未清,早进油腻面
食,与痰热互相结聚于肺胃之络,当以攻消为主。
柴胡(三钱,酒炒) 青皮(一两,巴豆五钱同炒;去豆) 三棱(五钱,醋炒)
蓬术(五钱,醋炒) 雄精(一两) 大黄(一两,皂荚子三粒,合炒去皂荚子)
上药为丸,每服一钱。下午服六君子丸三钱。
渊按∶柴胡、青皮疏肝胆而升清,莪、棱破滞气而消块,大黄攻热积,巴豆逐寒积,皂子去油腻之积,
雄精开结化痰也。无坚不破,无攻不利,正气不虚者可用。
陈 病起逢食则呃,食入则胀。今脐上至心下一条胀痛,坐久则知饥,行动则饱胀,此属伏梁。
胃为心之子,故胃亦病也。仿东垣五积治例。
川连 吴茱萸 干姜 陈皮 香附 半夏 茯苓 丁香 延胡索 五灵脂
渊按∶所谓食呃也,病在肠胃。
钱 脉微细,阴之象也。少腹有块,上攻及脘,自脘至嗌一条气塞,发作则大痛欲厥,头汗如雨。用方
大法,固宜以温通为主矣。惟舌有黄腻浊苔,便泄臭秽,必兼湿热,而块痛得按稍
减,中气又虚,方法极难周顾,尚祈斟酌是荷。
川楝子 乌药 肉桂 乌梅 木香 淡吴萸 泽泻 延胡索 茯苓 川连(酒炒)
又 下焦浊阴之气,上乾清阳之位。少腹胸胁有块,攻撑作痛,痛甚发厥。昨用温通,病势稍减,
脉仍微细,泄仍臭秽,恶谷厌纳,中气大亏,阴气凝结,当脐硬痛。恐属脏结,攻之不可,补之亦难,诚为棘手。
肉桂 吴茱萸 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