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19-王旭高临证医桉-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严 噎膈、反胃,胃脘之病也。上焦主纳,中焦司运,能纳 
而不能运,故复吐出。朝食暮吐,责其下焦无阳。拟化上焦之 
痰,运中焦之气,益下焦之火,俾得三焦各司其权,而水谷熟腐,自无反出之恙。然不易矣。 
旋复花 代赭石 熟附子 茯苓 枳壳 沉香 半夏 新会皮 益智仁 淡苁蓉 地栗 陈鸡冠 海蛰 
仁渊曰∶噎膈证,昔张鸡峰谓神思问病,而有不尽然者。过于谋虑忧思,脾阴伤而肝火起,固有是证。 
而得之呕血过多,或餐凉食冷者不少,是皆脾胃阳伤也。胃阳伤则不化而失其顺降, 
脾阳伤则不运而失其升腾,饮食到胃,精微不化气血津液而变酸水痰涎。中土既失温和松燥,肝胆失其条达, 
郁结不舒,横克脾胃,气结而为痛,逆升而为吐,将稼穑甘味化为木火酸苦之味呕 
出,胸膈稍快。明日再积再呕,久之中焦之气日伤,津液日竭,胃管之口缩小,纳食哽嗌作痛。胃气既失 
顺降,二肠自少灌溉,渣滓留滞不行,加以肝胆郁结之火日加煽灼,大便自然燥而不 
通,甚至经旬始通。通下如羊矢黑粒者,不可治矣。夫噎膈固属难治,而古人治此者亦少精妙之方。云岐子 
九方,劫霸攻克,固不足道。《局方》过于香燥。近惟喻嘉言黄连汤进退之议,深中 
窍要。此外如丹溪五汁安中饮、左金丸等,尚可取法。若大便不通,断不可以硝、黄硬下。要知阳明气降, 
始二肠津液流润,不通自通矣。若夫反胃,即噎膈之根。古人谓食不得入是有火,食 
入反出是无火。盖肝胆相火,郁于胸中,清旷之地,变为燎原之场,胃口被灼,气不得降,致食不能下。 
此不独噎膈,噤口痢亦是此意。若噎膈证如此,则五液被焚,不可为矣。至食入反出, 
虽属无火,乃中宫失温运之职,升降不灵,木火更从而为患,与火不生土,土虚阳衰之无火大异,未可以温 
燥从事。仲景论胸中有寒,丹田有热,与此相近。喻氏黄连汤,即仿其意为之进退。 
治此者能想明孰寒孰热、孰虚孰实,得其机巧,则为良工矣。 

卷之三
三消门
属性:李 稚龄阳亢阴亏,一水不能胜五火之气,燔灼而成三消,上 
渴,中饥,下则溲多。形体消削,身常发热。法当壮水以制亢阳。 
大生地 川连 麦冬 知母 五味子 茯苓 生甘草 生石膏 牡蛎 花粉 
又 夫三消,火病也。火能消水,一身津液皆干。惟水可以胜火,大养其阴,大清其火,乃治本之图。 
病由远行受热,肾水内乏,当救生水之源。 
大生地 沙参 五味子 麦冬 牡蛎 西洋参 桑白皮 蛤壳 天冬 
侯 脾胃虚而有火,故善饥而能食;肝气盛,故又腹胀也。甘寒益胃,甘温扶脾,苦辛酸以泄肝,兼而行之。 
玉竹 川石斛 麦冬 党参 冬术 白芍 吴萸炒川连 茯苓 乌梅 橘饼 
渊按∶深得古人制方之意,而又心灵手敏。 
查 脉沉细数而涩,血虚气郁,经事不来。夫五志郁极,皆从火化。饥而善食,小溲如脓,三消之渐。 
然胸痛吐酸水,肝郁无疑。 
川连 麦冬 蛤壳 鲜楝树根皮(一两,洗) 建兰叶 
又 服药后,大便之坚难者化溏粪而出,原得苦泄之功也。然脉仍数涩,郁热日盛,脏阴日消。 
舌红而碎,口渴消饮,血日干而火日炽。头眩、目花、带下、皆阴虚阳亢之征。当寓清泄于补正之中。 
川连 淡芩 黑山栀 大生地 当归 阿胶 川芎 白芍 建兰叶 
大黄 虫丸,早晚各服五丸。 
渊按∶建兰叶不香无用,徐灵胎论之矣。 
又 诸恙皆减。内热未退,带下未止,经事未通。仍从前法。 
川连 当归 洋参 白芍 女贞子 茯苓 麦冬 丹参 沙 
苑子 大生地 
又 经曰∶二阳之病发心脾,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风消者,火盛而生风,渴饮而消水也。先辈谓 
三消为火疾,久必发痈疽。屡用凉血清火之药为此。自六七月间足跗生疽之后,消症稍 
重。其阴愈伤,其阳愈炽。今胸中如燔,牙痛齿落,阳明之火为剧。考阳明气血两燔者,叶氏每用玉女煎,姑仿之。 
鲜生地 石膏 知母 元参 牛膝 大生地 天冬 川连 麦冬 茯苓 生甘草 枇杷叶 
钱 古称三消为火病,火有余,由水不足也。十余年来常服滋阴降火,虽不加甚,终莫能除。然年逾 
六旬,得久延已幸。今就舌苔黄腻而论,中焦必有湿热。近加手足麻木,气血不能灌溉 
四末,暗藏类中之机。拟疏一方培养气血之虚,另立一法以化湿热之气。标本兼顾,希冀弋获。 
大生地 当归 山萸肉 麦冬 洋参 怀山药 龟板 建莲肉 
猪肚丸三钱,另服,开水下。 
朱 脉左寸关搏数,心肝之火极炽。口干,小溲频数而混浊,此下消症也。久有香港脚,湿热蕴于下焦。 
拟清心肝之火,而化肾与膀胱之湿。 
大生地 川连(盐水炒) 牡蛎 黄 茅术 麦冬 赤苓 黄柏(盐水炒) 蛤粉 升麻 
猪肚丸,每朝三钱,开水送。 
庞 胃热移胆,善食而瘦,谓之食 。大便常坚结而不通者,胃移热于大肠也。胆移热于心,故又 
心跳,头昏。今拟清胃凉胆为主,安神润肠佐之。 
鲜石斛 淡芩 郁李仁 火麻仁 枳壳 枣仁 栝蒌皮 龙胆草 茯神 猪胆汁 
另更衣丸一钱,淡盐花汤送下。 
此病服此方五、六剂后,用滋阴如二地、二冬、沙洋参等煎胶,常服可愈。 
渊按∶此似消非消之证。胆腑郁热移胃,传所不胜,故用苦寒直泻胆火。 
方 脾阴虚而善饥;肾阴虚而溲数。肝气不舒,则腹中耕痛;胃气不降,则脘中痞窒。此二有余二不 
足也。然有余不可泻,不足则宜补;肾充则肝自平,脾升则胃自降耳。 
党参 怀山药 五味子 茯神 麦冬 冬术 大熟地 枸杞子 陈皮 红枣 
仁渊曰∶三消为火证,人尽知之。而古人治火之方,如人参白虎、竹叶石膏、门冬饮子,玉女煎、 
大补阴等法,多有不应者,其火固非实火,亦非寻常虚火可比。愚意谓肺肾真阴耗损, 
肝肾龙相之火浮越无制,以故寻常泻火清火之药,不能治其燔灼。多饮而不能润其烦渴,多食而不能充其肌肤 
者,固为邪火不杀谷,实由肺金治节无权,脾土虽转输运化,肺不能洒陈散精,以充灌六腑五脏,营卫失滋生 
之本,致愈食愈瘦,并不能通调水道,膀胱气化失其常度,小便如膏如油,致愈饮愈渴。夫肺为相 
傅,主一身治节。饮食转运,虽赖脾胃,而宣洒通调,则在相傅。今饮不支渴者,乃气不化津以蒸溉上焦也; 
饥不充肠者,乃气不化液以周灌脏腑百骸也。金病而水绝其源,火益炽而消益甚。夫肾为水脏,为阴阳之窟 
宅而藏五液。五液既损于前,母气复伤于后,一伤再伤,而病独重焉。是以仲圣肾气丸最有深意 
焉。《金匮》云∶饮水一斗,小便亦一斗,肾气丸主之。不治其肺燥而治其肾燥,不独治其肾之阴,并治其 
肾之阳。盖肾之阴不化,由肾之阳不腾。熟地、丹皮滋肾之阴,而佐以附、桂蒸肾之 
阳,使肾阴充而肾阳升,中焦上焦均得其蒸化之力,所谓云腾致雨,品物流行,治肾即所以治肺也。若夫上 
中下之分,在肺脾所伤之浅深多少。肺伤重则多上消,脾伤重则多中消,而下消则无乎不在,盖三消以肾为主也。 

卷之三
痰饮门
属性:吴 饮停中脘,脘腹鸣响,攻撑作痛。大便坚结如栗,但能嗳气、不能矢气,是胃失下行,而气但上 
逆也。和胃降逆、逐水蠲饮治之。 
半夏 淡干姜 陈皮 茯苓 泽泻 白芍 旋复花 代赭石 甘遂(去心面包煨) 川椒(炒出汗) 焦六曲 
潘 肛有漏疡,阴津先损于下。兼以嗜酒,湿热又盛于中。继因劳碌感寒,寒入肺经,与胸中素盛 
之痰湿相合,咳嗽,呕吐清水,而成痰饮为患。仍饮烧酒祛寒,宜其血溢矣。况内热脉 
数,阴津亦亏。欲蠲痰饮,恐温则劫其阴;欲除内热,恐清则加其咳。宜和胃降气。 
生苡仁 紫菀 白扁豆 茯苓 款冬花 川贝母 郁金 杏仁 蛤壳 十大功劳 
又 阴虚痰饮,逢暑既不可温,又不可清。舌苔粘腻,当和中化痰,兼以摄纳肾气。 
二陈汤加杏仁。肾气丸一钱,都气丸二钱,相和,开水下。 
渊按,暑天何尝不可用温?惟痰饮见吐血,以为阴虚,不敢温耳。其实血从烧酒伤胃而来,尚非真正阴虚。 
又 咳呕清水,痰饮之病。脉细数,内热,阴虚之候。治痰饮宜温,治阴虚宜滋,药适相背。肝肾为 
子母,不妨补母以益子;而胃土又为肺金之母,又当和胃以化痰。拟滋燥兼行,仿东垣法而不碍。 
大熟地 冬术 阿胶 五味子 淡干姜 泽泻 茯苓 半夏 肾气丸 
某 痰饮咳嗽,脾胃两亏。柯氏云∶脾肾为生痰之源,肺胃为贮痰之器。近增气急,不得 
右卧,右卧则咳剧,肺亦伤矣。素 
患肛门漏疡,迩来粪后有血,脾肾亏矣。幸胃纳尚可,议从肺脾 
肾三经合治。然年近六旬,爱养为要,否则虑延损症。 
熟地(砂仁末拌炒) 半夏 陈皮 五味子 川贝母 阿胶(蒲黄拌炒) 炮姜炭 冬术 归身炭 款冬花 
此金水六君煎合黑地黄丸,加阿胶、款冬、川贝三味,补金水土三虚,上能化痰,下能止血。 
虽有炮姜,勿嫌温燥,有五味以摄之。 
周 饥饱劳碌则伤胃,寒痰凝聚,气血稽留,阻于胃络,而胃脘胀痛,呕吐粘痰,殆无虚日。倘不加 
谨,恐成胀满。 
异功散去甘草,加炮姜、熟附子、良姜、蔻仁。 
又 温胃化痰,从理中、二陈、平胃三方化裁。 
六君子合附子理中,加川朴。 
又 寒积中焦,胃阳不布,痰饮窃踞。为胀为痛,为吐为哕。法当温运中阳。但病根日久,必耐服药乃效。 
六君子合附子理中去草,加川椒、白蔻仁。 
又 中虚非补不运,寒饮非温不化。益火生土,通阳蠲饮,苓桂术甘汤主之。附子理中汤亦主之。 
苓桂术甘汤合附子理中去草,加半夏、陈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