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窘枳约旱母芯跸蛩饲埂U庖磺榻谑怯捌母叱辈糠帧T谡饬钊宋薹ㄍ堑某【爸校腹故泳悼吹降目死鏊可⒍兜那榫案鎏砹擞捌慕粽牌铡!�
关于夜视镜,在影片《爱国者游戏》(Patriot Game)中,导演给观众们展示了一个比《生死时速》技高一筹的场景。IRA恐怖组织为了杀死美国海军士官学校教官杰克·莱昂(哈里森·福特饰),偷偷地潜入了他的居所。恐怖分子们切断了整栋房子的电源,在黑暗中展开了杀人游戏。他们戴着夜视镜到处搜索杰克和他的家人。但是杰克重新恢复了电力,并躲在地下室等待恐怖分子的到来。恐怖分子一进入地下室,杰克就突然打开了电灯。因为恐怖分子都戴着夜视镜,突然出现的强光当然对我们来说只是一般的光线使他们的眼部就受到了强烈的刺激。这应该是只有熟知夜视镜性能的海军士官学校的教官才能采用的方法。
另外我要指出的一点是:韩国OP队员们在辨识朝鲜暗杀组织头目朴武英(崔民植饰)的身份的时候,有一个从远处拍摄朴武英的照片的场景。经过了几次处理之后,崔民植的脸就变得清晰起来。这样的场面在好莱坞的很多电影中都可以看到。在影片《国家的敌人》(Enemy Of The State)中,有把与杀人事件有关的录像带中的人脸图像加深扩大,最终罪犯的面目清晰地显现出来的情节。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情真的可能发生吗?能够开发出那样的一种技术,一直是从事〃图像处理〃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们的梦想。但是不管数字技术怎样发达,这样的事情从原理上来说不可能。因为随着画面的扩大,构成画像的单位粒子也会随之扩大,因此必然导致画质相应下降。这么一来画面虽然看起来比以前大了,但是并不会变得清晰。如果不在画面中添加新的元素,我们将不得不考虑到图像的大小和解析度。图像处理技术都只是起一些消除边上不清楚的部分或增加画面的明暗对比的作用,从而使图像看起来更加鲜明。但是要想像电影中那样使很模糊的东西变得清晰,这从理论上来说是不可能的。
最后,在《生死谍变》中还有一件给人留下印象深刻的尖端装备,那就是OP总部的身份确认及保安系统。这是利用手背静脉血管的分布形状确认人员身份的保安系统第一次在电影中出现。
利用静脉血管分布确认身份的保安系统的研制工作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美国空军在制作飞行员手套的时候发现,每个人的手掌的形状、厚度以及长度等等都是不一样的。之后,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小组对4000多人的手掌模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每个人的手掌都有自己独有的特征。他们据此研制出了手掌辨识系统。亚特兰大奥运会的时候该系统曾用于运动员村的出入保安工作。这一辨识系统的问题是处理量小,使用不便,而且错误率高。
之后,科学家又发现手背上的静脉血管的分布形状和指纹一样,每个人都是相同的。我们在《生死时速》中看到的保安系统就是根据这一发现制作而成的。方法是用对人体无害的红外线照射手背,将血管与其他部分的对比度调到最高,然后对静脉分布进行辨识。
为什么利用手背静脉血管分布辨识系统制成的保安系统会在《生死时速》中出现呢?我们无法知道真正的理由,我们只知道手背静脉血管分布辨识系统对韩国有着特别的意义。因为韩国是世界上最早对该系统进行开发的国家。我猜想是不是因为这个理由这个系统才会在电影中出现的,从电影中的场景来看好像确实是这个原因。
5。开钻探机的大叔们开着宇宙飞船拯救世界
1997年12月,影片《天地大碰撞》(Deep Impact)正在紧张拍摄的时候,发生了一件让票房大大提高的事件。国际天文联盟宣布:发现了一颗被命名为〃1997XF11〃的小行星,经计算该行星将于2028年10月27日到达离地球约39000千米的地方(相当于地球和月球之间距离的1/10),如果这次计算存在误差,或者小行星的轨道不稳定的话,就有可能撞到地球,因此届时应该用核弹对该小行星进行攻击。消息一发,举世震惊。翌日,美国宇航局经过精密判读,判明是〃计算错误〃(实际上应该是100万千米)。这虽然是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结果,但是地球与小行星的碰撞不仅仅是一个荒唐的推测,更给了人们一个探求事实的机会。
地球和小行星相撞的几率到底有多少呢?1980年,在美国宇航局支援下的宇宙监视工作组(Space-Watch Workshop)中,科学家们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一年内发生使全世界人口减少10%、使人类文明遭受毁灭性打击的碰撞的几率会有多大呢?从一万分之一到一百万分之一,科学家中间出现了很多不同的看法。美国宇航局最终将其定位于30万分之一。这个数字是一年中地球与小行星发生撞击的几率,要是我们还可以活50年的话,就要在上面乘以50。(活的时间越长,因小行星撞击地球而死亡的几率就越大?!)
一定会有人觉得这个几率是非常低的。为了给他们做个参考,我在这里要告诉他们:每年因飞机事故而死亡的概率约为七十五万分之一,因交通事故而死亡的概率约为五千分之一。1993年,英国的专业经济周刊《经济学家》对小行星撞击地球概率的保守的推测是二百万分之一,也有一家晚报曾经登载过某位科学家做出的推测:每10亿年一次。但是最重要的并不是确切的数字应该是多少,而是存在人类因小行星撞击地球而灭亡的可能性这一事实。所以《天地大碰撞》并不仅仅是一部荒唐的剧本。
如果地球真的和小行星或者彗星相撞的话,其破坏力究竟会有多大呢?几年前有一件很有说服力的事件。1994年7月〃舒梅列克-雷比〃彗星与木星相撞。当时彗星的21块碎片与木星发生了连续的碰撞,撞击在浓密的气体形成的木星的大气中,造成了一个相当于两个地球大小的巨大空洞。
将那时的爆炸威力与核武器比较一下的话,你会更加吃惊的。天文物理学家汤姆·盖莱尔兹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投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为基准,对小行星的撞击进行了计算。根据他的计算,半径100米的小行星撞击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00枚投在广岛的原子弹。作为参考,二战时在广岛投下的原子弹的爆炸威力,相当于1万3千吨TNT炸药。如果小行星的半径再扩大的话,爆炸的威力就会以几何级的倍数增长。
1998年全球热映的两部电影《天地大碰撞》和《世界末日》,究竟哪一部拍得更好一些呢?虽然评价两部电影孰优孰劣的标准有很多,但是就对科学技术描写的真实性这一点来说,在我个人看来,《天地大碰撞》得分可能会更高一点。
首先,《天地大碰撞》的剧本是以优秀的科幻小说为模版改编而成的。该片是以当今最杰出的科幻小说作家〃C。克拉克〃的小说《天神之锤》(The Hammer Of God)为原稿改编而成。虽然很多情节都有所变动,但是情节设定、和彗星相撞的有关部分,还有为了阻止相撞人类所作的努力等等都与原作相同。
其次影片对彗星的描写很精彩。1994年与木星相撞的〃舒梅列克-雷比〃彗星的发现者舒梅列克夫妇和很多科学家都为影片提供了科学上的咨询。虽然《世界末日》也曾咨询过美国宇航局的专家,但是还是存在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
《世界末日》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小行星版《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首先,影片在情节的设定上有些牵强。我实在无法理解为什么当小行星距离撞击地球只有18天的时候人们才发现它。从为了阻止灾难的发生,将开石油钻探机的司机们训练后送入太空这一点来看,影片倒更像一部喜剧片。如果能在18天之内教会钻井工人们驾驶太空挖掘机的技术,那真的可以算是航天史上最先进的教育方法了。
影片对小行星的描写也乱七八糟。虽然没有区分小行星和彗星的明确的标准,但是大部分的小行星体积比较大,轨道也比较稳定,形状一般都是圆形的。但是在《世界末日》中出现的小行星却完全不像小行星,对小行星上重力的描写前后也不一致。虽然小行星的重力因各自的质量大小而各不相同,但是在同一颗小行星上重力应该一致才对,但是在影片中却完全不是这样的。宇航员们的行动看起来和地球上没什么区别,但是宇宙车的行动却很缓慢。
如果小行星上的重力真的像影片中描写的那样小的话,最后一个场面也是影片中的一个〃瑕疵〃。宇航员们在无重力状态或者低重力状态下生活一段时间之后回到地球,马上就会被送上担架。因为腿骨一时无法适应突如其来的重力,无法支撑整个身体的重量。所以在影片《阿波罗13号》(Apollo 13)中,最后的一个场面是汤姆·汉克斯被抬上担架。但是在《世界末日》中宇航员们从宇宙飞船上下来的时候,好像一群刚打完架的流氓一样雄赳赳地走了下来。虽然看起来比较帅,但是从科学上来看,这样的场面是不可能出现的。
让我们回到刚才的话题,根据小行星的大小计算一下撞击时产生的冲击。《天地大碰撞》中是地球与彗星相撞,在《世界末日》中则是地球和小行星相撞。在《天地大碰撞》中出现的彗星的大小与纽约市相同(半径10千米),质量约为5000亿吨。《世界末日》中的小行星与得克萨斯州的面积相似,并以每小时5万千米的速度朝地球飞来。跟得克萨斯州差不多大的小行星是非常罕见的,目前已知的惟一一颗与之近似的小行星名叫〃塞莱斯〃。当然,如果它向地球撞来的话,肯定很早就会被发现,而绝不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