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血虚发热证
症状:发热,热势多为低热,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宁,面白少华,唇甲色淡,舌质淡,脉细弱。
证机概要:血虚失养,阴不配阳。
治法:益气养血。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本方具有补气生血、健脾养心的功效,适用于心脾气血不足之发热。
常用药:黄芪、党参、茯苓、白术、甘草益气健脾;当归、龙眼肉补血养血;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木香健脾理气。
血虚较甚者,加熟地、枸杞子、制首乌补益精血;发热较甚者,可加银柴胡、白薇清退虚热;由慢性失血所致的血虚,若仍有少许出血者,可酌加三七粉、仙鹤草、茜草、棕榈炭止血;脾虚失健,纳差腹胀者,去黄芪、龙眼肉,加陈皮、神曲、谷麦芽健脾助运。
3。气虚发热证
症状:发热,热势或低或高,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机概要:中气不足,阴火内生。
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加减。本方具有益气升阳、调补脾胃的功效,适用于气虚发热证,是甘温除热的代表方剂。
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当归养血活血;陈皮理气和胃;升麻、柴胡既能升举清阳,又能透泄热邪。
自汗较多者,加牡蛎、浮小麦、糯稻根固表敛汗;时冷时热,汗出恶风者,加桂枝、芍药调和营卫;脾虚夹湿,而见胸闷脘痞,舌苔白腻者,加苍术、厚朴、藿香健脾燥湿。
4。阳虚发热证
症状:发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少气懒言,头晕嗜卧,腰膝酸软,纳少便溏,面色咣白,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证机概要:肾阳亏虚,火不归原。
治法:温补阳气,引火归原。
代表方:金匮肾气丸加减。本方具有温补肾阳的功效,适用于阳虚发热证。本方虽为温阳剂,但方中却配伍了养阴药,其意义在于阴阳相济。
常用药:附子、桂枝温补阳气;山茱萸、地黄补养肝肾;山药、茯苓补肾健脾;丹皮、泽泻清泄肝肾。
短气甚者,加人参补益元气;阳虚较甚者加仙茅、仙灵脾温肾助阳;便溏者,加白术、干姜温运中焦。
5。气郁发热证
症状:发热多为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胁肋胀满,烦躁易怒,口干而苦,纳食减少,舌红,苔黄,脉弦数。
证机概要:气郁日久,化火生热。
治法:疏肝理气,解郁泻热。
代表方:丹栀逍遥散加减。本方由逍遥散加丹皮、栀子而成,具有疏肝解郁、清热泻火的功效,适用于气郁发热证。
常用药:丹皮、栀子清肝泄热;柴胡、薄荷疏肝解热;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甘草培补脾土。
气郁较甚,可加郁金、香附、青皮理气解郁;热象较甚,舌红口干,便秘者,可去白术,加龙胆草、黄芩清肝泻火;妇女若兼月经不调,可加泽兰、益母草活血调经。
6。痰湿郁热证
症状:低热,午后热甚,心内烦热,胸闷脘痞,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大便稀薄或黏滞不爽,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证机概要:痰湿内蕴,壅遏化热。
治法:燥湿化痰,清热和中。
代表方: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加减。前方理气化痰,燥湿清热,适用于痰热内蕴证;后方清热燥湿,理气化痰,适用于痰湿郁热证。
常用药:半夏、厚朴燥湿化痰;枳实、陈皮理气和中;茯苓、通草、竹叶清热利湿;黄连清热除烦。
呕恶,加竹茹、藿香、白蔻仁和胃泄浊;胸闷,苔腻,加郁金、佩兰芳化湿邪;湿热阻滞少阳枢机,症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呕逆者,加青蒿、黄芩清解少阳。
7。血瘀发热证
症状:午后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口燥咽干,但不多饮,肢体或躯干有固定痛处或肿块,面色萎黄或晦暗,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
证机概要:血行瘀滞,瘀热内生。
治法:活血化瘀。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加减。本方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适用于血瘀气滞所致的胸痛、头痛、发热等证。
常用药:当归、川芎、赤芍、地黄养血活血;桃仁、红花、牛膝活血祛瘀;柴胡、枳壳、桔梗理气行气。
发热较甚者,可加秦艽、白薇、丹皮清热凉血;肢体肿痛者,可加丹参、郁金、延胡索活血散肿定痛。
【预后转归】
内伤发热证属肝郁、瘀血、湿阻发热,或气虚、血虚、阴虚发热,且胃气尚未衰败者,经过适当的治疗及护理,均可治愈,预后较好。而兼夹多种病证,病情复杂,以及体质极度亏虚的患者,或内伤发热迁延日久,正虚邪恋,胃气衰败,格阳戴阳者,则其疗效及预后均较差。脉诊对病情的判断有较大的意义,如《张氏医通·热》说:“热而脉静者难治,脉盛汗出不解者死,脉虚热不止者死,脉弱四肢厥,不欲见人,利下不止者死。”
【预防调护】
内伤发热患者应注意休息,体温高者应卧床,部分长期低热的患者,在体力允许的情况下,可做适当户外活动。要保持乐观情绪,饮食宜进清淡、富于营养而又易于消化之品。由于内伤发热的患者常卫表不固而有自汗、盗汗,故应注意保暖、避风,防止感受外邪。
【临证备要】
1。中医对内伤发热有一套颇具特色的理论认识及治疗方药,且对多数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因内伤发热主要由于气、血、痰湿的郁滞壅遏,或气、血、阴、阳的亏损失调所导致,故在发热的同时,分别伴有气滞、血瘀、湿郁或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症状,这是掌握内伤发热辨证及治疗的关键。
2。《医学心悟·火字解》将外邪引起的发热称为“贼火”,由久病伤正、情志不舒、饮食失调、劳倦过度等引起的内伤发热称为“子火”。这对于掌握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在性质及治法上的根本区别甚有裨益。内伤发热以属虚者为多,除气郁化火及痰湿蕴热者可配合清热除湿外,一般均应针对病情补益气血阴阳,以促进脏腑功能及阴阳平衡的恢复,切不可一见发热,便用发散解表及苦寒泻火之剂,以致耗气伤阴或伤败脾胃。
3。甘温除热法源于《内经》,创于东垣,为中医治疗气虚发热的有效方法。西医学所称的功能性发热多见于女性,体质偏弱,常兼有多汗、怕冷、心悸、失眠等气血不足的症状。中医理论认为气血相关,阴阳互根,血虚者多兼气虚,阳虚为气虚之极,阳虚者必见气虚。故对于相当部分的功能性发热在甘温除热法的基础上,针对病情加减化裁,常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医案举隅】
郭某,女,40岁。因久患低烧症于1973年6月17日初诊。
3年来下午低烧,常达37。7℃~38。8℃,每到夜间两腿发麻,精神委顿不振,经西医检查原因未明,久治无效。脉细稍数,左关稍弦,舌无苔略红。有阴虚肝阳旺现象,都气丸加柴、芍、桂,以滋肾调肝。
生地黄24g,山茱萸12g,怀山药12g,丹皮12g,泽泻9g,茯苓9g,柴胡6g,五味
子6g,白芍9g,肉桂6g,水煎服,7剂。
6月26日二诊:低烧下降到37℃,嘱再服前方十余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方中六味丸,系钱仲阳从金匮肾气丸减桂、附而成。《医方论》谓:“此方非单治肝肾不足,实三阴并治之剂。有熟地之滋补肾水,即有泽泻之宣泄肾浊以济之;有萸肉之温涩肝经,即有丹皮之清泻肝火以佐之;有山药之收摄脾经,即有茯苓之淡渗脾湿以和之。”此证下午低烧,夜间腿麻,为真阴亏损,又是女性,故以生地易熟地,人五味子成都气丸,以益气强阴,加柴胡疏理滞气,抑肝散火,益白芍以敛虚热、护营阴,要点加桂作反佐,使引火归原,以退久虚低烧。
(中医研究院编。岳美中医案集。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
【古代文献精选】
《诸病源候论·虚劳热候》:“虚劳而热者,是阴气不足,阳气有余,故内外生于热,非邪气从外来乘也。”
《医学心悟·火字解》:“外火,风、寒、暑、湿、燥、火及伤热饮食,贼火也,贼可驱而不可留。内火,七情色欲,劳役耗神,子火也,子可养而不可害。”“养子火有四法:一日达……所谓木郁则达之,如逍遥散之类是也;二日滋……所谓壮水之主,以镇阳光,如六味汤之类是也;三日温……经曰劳者温之,又曰甘温能除大热,如补中益气汤之类是也;四日引……以辛热杂于壮水药中,导之下行,所谓导龙人海,引火归原,如八味汤之类是也。”
《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身外凉,心里热,故名灯笼病,内有瘀血。认为虚热,愈补愈瘀;认为实火,愈凉愈凝。”“晚发一阵热,每晚内热,兼皮肤热一时。”
第六节汗证
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其中,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为寝汗。《明医指掌·自汗盗汗心汗证》对自汗、盗汗的名称作了恰当的说明:“夫自汗者,朝夕汗自出也。盗汗者,睡而出,觉而收,如寇盗然,故以名之。”
《内经》对汗的生理及病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明确指出汗液为人体津液的一种,并与血液有密切关系,即所谓血汗同源,故血液耗伤之人,不可再发其汗。还明确指出生理性的出汗与气温高低及衣着厚薄有密切关系。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在出汗异常的病证方面,谈到了多汗、寝汗、绝汗等。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