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医内科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医案举隅】

叶某,女,17岁,学生。1975年1月23日初诊。

自幼即患盗汗,平时傍晚面部升火,手心灼热,寐中出汗,胃纳甚差,每餐进食二两,多食即腹胀,嗳气,大便干燥,二三日一次,口干黏而苦。舌苔薄腻,脉细数。胸透:两肺无明显病变,心膈无异常。治拟滋阴清热,润燥通腑。

处方:元参12g,北沙参12g,制川军6g,知母12g,瓜蒌皮9g,大腹皮9g,青陈皮各9g,佛手6g,6剂。

二诊:1月30日。大便已润,略有泛恶,入暮升火,手心汗出而凉,口微苦。再守原意。

原方去北沙参,制川军改为4。5g,加地骨皮12g,6剂。

三诊:2月6日。面部升火烘热已减,盗汗已少,胃纳渐香,午餐可进三两,但大便干结不爽。苔薄腻,脉细。阴液渐复,内热渐清,肠燥未润,再予滋阴降火润腑之法。

处方:元参12g,北沙参12g,制川军6g,知母12g,瓜蒌皮9g,大腹皮9g,地骨皮12g,白薇12g,青陈皮各9g,7剂。

按:本案证属盗汗,阴虚而致虚火旺,因肺胃阴虚,虚火上炎,灼伤肺胃阴津,需标本兼治,予养阴、清热、润燥、通腑之剂。大便已通而虚火未退,加入养阴清虚热之品扶正祛邪。阴液渐复,内热渐清,肠燥未润,则可复用滋阴降火润腑之法,切忌通腑过度。

(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黄文东医案。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古代文献精选】

《济生方·诸汗门》:“人之气血,应乎阴阳,和则平,偏则病。阴虚阳必凑,故发热自汗;阳虚阴必乘,故发厥、自汗。又况伤风、中暑、伤湿、喜怒、惊悸、房室、虚劳、历节、肠痈、痰饮、产褥等病,皆能致之。”

《医学正传·汗证》:“若夫自汗与盗汗者,病似而实不同也。其自汗者,无时而溅溅然出,动则为甚,属阳虚,胃气之所司也;盗汗者,寝中而通身如浴,觉来方知,属阴虚,营血之所主也。大抵自汗宜补阳调卫,盗汗宜补阴降火。”

《医宗必读…汗》:“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在外者为汗。汗者心之液也,而肾主五液,故汗证未有不由心肾虚而得者。”

第七节肥胖

肥胖是由于过食、缺乏体力活动等多种原因导致体内膏脂堆积过多,使体重超过一定范围,或伴有头晕乏力、神疲懒言、少动气短等症状的一种疾病,是多种其他疾病发生的基础。

《内经》把肥胖分为肥、膏、肉三个类型。《灵枢·卫气失常》日:“人有肥、有膏、有肉……腘肉坚,皮满者肥;胭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其中以膏人“纵腹垂腴”为首。可以看出这是根据皮下脂肪的多少,对肥胖进行分型,有别于众人“皮肉脂膏,不能相加”的特点。在《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认识到肥胖者特有“气有余”体质。并且《内经》已记载肥胖与消渴、中风、偏枯、痿厥等多种疾病有关,均由摄入过多所导致。如《素问·通评虚实论》云:“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后世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对肥胖的认识。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说:“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发现肥胖者易于发生骨的病变。元·朱彦修《丹溪心法》及清·喻昌《医门法律》提到肥人多痰湿。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杂证谟》认为肥人多气虚。清·吴道源《女科切要》认为:“肥白妇人,经闭而不通者,必是湿痰与脂膜壅塞之故也。”在治疗方面,《素问·奇病论》日:“治之以兰,除陈气也。”是主张通过芳香清化之品来治疗肥胖及其并发病证;而《丹溪心法·中湿》提出肥胖应从湿热及气虚两方面着手。

本病证主要涉及西医学中的单纯性(体质性)肥胖、代谢综合征等疾病。其他具有明确病因的继发性肥胖,应以治疗原发病为主。对于无症状的2型糖尿病,若肥胖者可参考本病辨证治疗。

【病因病机】

肥胖的病因与饮食、年龄、先天禀赋、缺乏运动等多种因素相关。胃强脾弱之人,在病因作用下,酿生痰湿,导致气机运行不畅,血行瘀滞,郁遏生热,导致肥胖及相应病理变化。

一、病因

1。饮食失节

暴饮暴食之人,常胃热偏胜,腐化水谷之功能亢旺。大量摄人肥甘厚味,困遏脾运,久则致脾之运化功能受损。进一步发展,则导致超量水谷不能化为精微,遂变生膏脂,随郁气之流窜而停于筋膜腔隙,形成肥胖。故《素问·奇病论》有“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之论述,表明了饮食失于节制是导致肥胖的关键因素。

2。年老体弱

壮年之后,正气渐减,尤其阳气渐耗,阴气渐胜,起居变衰,使肺、脾、肾主水失职,痰浊渐生,与渐盛之阴气相互促进,推动体重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加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年四十……起居衰也;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

3。先天禀赋

肥胖发病具有一定的家族多发性。现代研究发现具有一定的遗传特性。体质与遗传有密切关系。中医认为阳热体质,胃热偏胜,食欲亢进。摄人过多水谷,困遏脾运,痰浊内生,堆积而发为肥胖。

4。缺乏运动

则生阳,静则生阴。喜坐懒动之人,阴盛而阳弱,’阳气之气化功能不足,可致津液不归正化,停为痰湿,化为脂膏而致肥胖。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有“养性之道,常欲小劳”、“饱食即卧,乃生百病”的告诫,认识到合理的体力活动是必须的。

二、病机

肥胖病机为胃强脾弱,酿生痰湿,导致气郁、血瘀、内热壅塞。所谓胃强脾弱是相对而言的。阳明阳盛,胃强者易于化热,胃热消灼,使水谷腐熟过旺。太阴阴盛,脾为土性,易伤阳气,易受湿困,乃生痰之源。胃纳太过,壅滞脾土,一则酿生湿热,进而化生痰湿;二则损伤脾阳,脾失运化而生痰湿。痰湿阻碍气机则致气郁。无论痰湿还是气郁,均可壅郁生热。痰瘀互生,气郁血瘀,热伤血络。因此,在痰阻、气郁、内热的基础上,也可形成瘀血。《素问·奇病论》云:“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中满”即痰湿、气郁。《灵枢·逆顺肥瘦》说:“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即指在肥胖痰湿基础上,发生血瘀和气滞。

病位主要在脾胃及肌肉,但与肾气虚衰关系密切,并可涉及五脏。

本病有虚、实之不同,但总体上是实多虚少。实主要在于胃热、痰湿,其中胃热是痰湿之因,膏脂堆积而成痰湿是胃热多食之果。先贤有“肥人多痰”之说。痰湿常与气郁、瘀血、水湿相兼为病,故痰瘀互结、痰气交阻、痰饮水肿者常见。虚主要是脾气亏虚,运化不足而水谷精微积为痰湿。故前人又有“肥人多气虚”之见。也有脾。肾阳气不足,或兼见心、肺气虚及肝胆疏泄失调者。此外,尚有虚实相兼的本虚标实或标实本虚的情况,无论本于虚还是本于实,最终都导致膏脂堆积而为病。

临床病机之间的转化常见于三种情况。一是虚实之间的转化。如胃强者过食肥甘,水谷精微超过机体的需要而化为痰湿,聚为膏脂,形成肥胖,这见于大多数肥胖者的早期阶段,属于实证。但如长期饮食太过,加上痰湿郁遏,则可损伤脾胃,使脾阳不振、脾虚不运,也可导致胃失受纳,后天失养,正气因之而渐耗,病性逐渐由实转虚,久则脾病及肾,终致脾肾两虚。脾虚失于运化,痰湿内生,停于脏腑,阻于经络,气因湿阻,瘀因痰生,而致痰湿、气郁、瘀血相杂,从而转为以邪实为主之证,或正虚与邪实兼夹。二是各种病理产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如痰湿内停日久,阻滞气血的运行,可导致气滞或(和)血瘀。而气滞、痰湿、瘀血日久,常可化热,转化为郁热、痰热、湿热或瘀热互结。三是肥胖病变日久,常变生它病。《内经》中已经认识到肥胖与消瘅等病证有关,极度肥胖者,常易合并消渴、头痛、眩晕、胸痹、中风、胆胀、痹证等。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长期食欲旺盛,有恣食膏粱厚味的不良饮食习惯,或同时缺乏体力活动。可有肥胖家族史。

2。身体肥满超过常人,腹大膏厚,甚者腹凸脂壅,纵腹垂腴。

3。可伴有头身困重、腹胀满、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倦怠懒动等。

4。排除水液潴留等非膏脂堆积导致的身体肥满或腰腹肥大。

二、病证鉴别

肥胖与水肿:水肿严重时体重也增加,严重腹水者也出现腹部胀满。但水肿有阴水和阳水的不同,或从下肢肿起,或从头面部肿起,甚则全身皆肿,其特点是压之常可形成凹陷。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

本病辨证虽有虚、实之不同,但由于实邪停滞是导致体重增加的根本,故总体上是实多而虚少。实主要在于胃热、痰湿、气郁血瘀。虚主要是脾气亏虚,进而可出现脾肾阳气不足。虚实相兼者,当同时有虚、实两类证候,又当细辨其虚与实孰多孰少之不同。

2。辨标本

本病之标主要是膏脂堆积,可同时兼有水湿、痰湿壅郁。而导致膏脂堆积的根本,多在于胃热消灼、脾虚失运、脾肾阳气不足等,痰湿、气郁、瘀血久留,也是导致膏脂堆积不化的原因。

3。辨脏腑病位

以脾、胃为主,涉及五脏。肥胖而多食,或伴口干,大便偏干,病多在胃。肥胖伴乏力,少气懒言,疲倦少动,或伴大便溏薄,四肢欠温者,病多在脾。若伴腰酸背痛,或腿膝酸软,尿频清长,畏寒足冷,病多在肾。久病入络,或痰凝血瘀,则常病及心、肝。

二、治疗原则

补虚泻实是本病治疗的基本原则。虚则补之,多用益气健脾;病及于肾,则当益气补肾。实则泻之,常用清胃降浊或祛湿化痰法,并结合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