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治法:清心导热。
例方:导赤散加减。本方清心通利,适用于心火下移,小肠实热的病证。
常用药:生地、山栀、竹叶、生甘草清心火;木通、通草、小蓟清小肠而导热下行。
尿血鲜红,可加茅根、蒲黄、藕节之类凉血止血;热甚伤津,可加天花粉、玉竹等清热生津。
6。小肠气滞
小腹疼痛如绞,腹胀肠鸣,得矢气稍舒,或疼痛连及睾丸、腰胯等处,坠重不舒,行走不便,或在胯腹部(腹股沟)有软的肿块突起,甚则一侧阴囊肿胀,或睾丸偏坠,形寒怯冷。舌苔白滑,脉沉弦。
治法:行气散结。
例方:天台乌药散加减。本方功能疏肝行气,散寒止痛,适用于肝气横逆,小肠气滞的病证。
常用药:乌药、木香辛香行气;良姜、肉桂、吴茱萸、茴香温脾暖肝散寒;青皮、枳实、槟榔疏肝理气,破结止痛;川楝子、延胡索理气活血;荔枝核、橘核疏调肝气,缓急止痛。
气郁日久化火,症见口苦咽干,苔黄,脉弦数者,可加黄芩、山栀。
(二)虚证
1。虚寒滑脱
久泻久痢,滑脱不禁,延久不已,甚则脱肛,小腹隐痛,肠鸣,喜按喜温,四肢不温,倦怠乏力。
治法:涩肠固脱。
例方:真人养脏汤加减。本方功能补虚温中,涩肠固脱,适用于肠腑虚寒,滑脱难禁的病证。
常用药:党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肉桂、肉蔻温脾厚肠;诃子、罂粟壳固涩止泻;当归、白芍和血止痛;木香调畅气机。
虚中夹实者,固涩后虽大便次数减少,而腹胀或痛,纳减不适,而有血瘀者可加当归、川芎、赤芍等养血和血。
2。津枯肠燥
大便秘结干燥,艰于排出,数日一行,或口臭,咽燥,头昏,腹胀。舌红少津,苔黄燥,脉细。
治法:润肠通便。
例方:润肠丸加减。本方功能养血润燥,理气通便,用于血虚津少,肠腑失润的病证。
常用药:当归、生地滋阴养血;火麻仁、桃仁润肠通便;枳壳引气下行。
血虚有热,兼见口干,心烦,脉细数,加生首乌、玉竹、知母等以生津清热,或用增液承气汤加减。
【临证备要】
1。小肠病虚证多偏于寒,与脾阳虚而寒从内生有关;实证多偏于热,邪热多由心经传来,故有“心移热于小肠”之说。大肠病,虚证多与脾气虚而运迟,或脾气陷而不举,或为脾肾阳虚而釜底无薪有关;实证多由肺气不肃,肠燥便秘,或为胃火灼津,燥矢不得下行引起。
2。大肠、小肠尚与肝、肾两脏有关。小肠位于脐腹,而小腹、前阴为肝经所布,所以肝寒而致的阴囊或睾丸肿大,以及在腹股沟处出现的“狐疝”等病证,习惯称为“小肠气痛”;大肠又与肾有关,故凡年老肾气虚衰,肠腑燥结而大便多日不解,可根据《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谓“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之旨,采用温肾益气、濡润肠腑之药而取效。
3。大肠、小肠与心、肺在发生疾病的过程中,也能相互影响。如心火亢盛,小肠实热,症见心烦口渴,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尿道涩痛或尿血者,是心火下移于小肠所致;又如肺阴不足,大肠液亏,症见口唇干燥,咽喉失润,大便日久不解,甚则口臭头痛等,乃肺津亏虚,累及大肠失濡之故。
膀胱
膀胱位于小腹,其经脉络肾,与肾相通,互为表里。其主要生理功能为贮藏尿液和排出小便,而这些功能有赖肾的气化作用,故膀胱病变每与肾脏密切相关。《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若膀胱有病,气化功能失常,可导致尿量、尿次、排尿和尿液的色、质发生变化。
【辨证论治】
一、辨治原则
膀胱病证,有虚有实。实证多由于湿热,治宜清利湿热为主;虚证常见寒象,每与肾虚并见,治宜温肾固摄;若肾虚而膀胱有热者,则属虚实夹杂,治当益肾清利,分别主次,虚实同治。
二、证治分类
1。膀胱实(湿)热
尿频尿急,尿道灼热涩痛,小腹胀满,小溲不利,或点滴不畅,甚则癃闭不通,尿色深黄,混浊,或伴脓血、砂石。舌苔黄腻,脉数。
治法:清利湿热。
例方:八正散加减。本方功能清热泻火,利水通淋,适用于膀胱湿热,气化不利之证。
常用药:木通、车前子、灯心草、栀子降火利水;萹蓄、瞿麦清热利湿通淋;滑石利窍散结;甘草梢清热,缓急止痛。
大便秘结,腹胀者,可重用生大黄,并加用枳实,以通腑泄热;湿热伤阴者,加生地、知母、白茅根。
2。膀胱虚寒
小便频数清长,或不禁,尿有余沥,遗尿,尿浊,甚或小便不爽,排出无力。舌润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肾固摄。
例方:桑螵蛸散加减。本方功能调补心肾,固精止遗,适用于肾虚气不固摄之证。常用药:桑螵蛸、覆盆子、金樱子、菟丝子、龙骨补肾固涩止遗;益智仁、乌药化气固肾。
肾阳虚者,可加巴戟天、菟丝子、苁蓉等温补肾阳;脾虚气陷,少腹坠胀,小便点滴而出者,可配合黄芪、党参、白术、柴胡、升麻等益气举陷。
【临证备要】
1。膀胱湿热蕴结日久,可损及肾脏,首为伤阴,继则阴伤及气,或为阴阳两虚。肾虚之体,易兼膀胱湿热,两者相互影响。治疗需分缓急主次而治之。
2。膀胱虚寒证,多与肾阳不足,气化失职有关,治疗则以温肾化气为法。
第四节气血津液病证辨治概要
气的含义有二,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二是指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如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气的分类较多,如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和五脏之气等。机体内各种不同的气,其功用概括起来有五,即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气化作用、固摄作用。这五个方面的功能虽各有不同,但又密切关联,相互配合,相辅相成。
血循行于脉道,是人体基本物质之一。血液的生成,虽然主要来源于水谷精微,但和营气的参与及精髓的化生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血的主要功能是充养全身,使脏腑、四肢、九窍能各司其职。
气和血,是供养脏腑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气为阳,血为阴,阴阳互根,气血相互资生、相互依存。气对血有温煦、化生、推动、统摄的作用;血对气有濡养和运载的功能。在病理上往往也相互影响。《素问·调经论》云:“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气血病变可以反映于脏腑经络的每一种疾病中,各种疾病的不同阶段,又都能反映出气血盛衰的不同变化。治疗疾病,重在调整气血,平衡阴阳。正如王清任所强调的“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
津与液都由饮食所化生,三焦所布散,出入于肌肤腠理,流行于筋骨关节。津的作用是温养肌肉、充润皮肤;液的作用是滑润关节、补益脑髓、溉濡耳目口鼻。津无固定之所,随气化出于腠理则为汗液,随气化下达则为尿液;液有固定之所,在关节腔则为滑液,在脑髓则为脑池内液。一般而言,津在表,质清而稀;液在里,质浊而稠。由于津液为人体水液的总称,所以津与液常不作严格区分而统称津液。津液病证即津液的代谢失常。津液的代谢是由各个脏腑相互协作来完成的复杂的生理过程。其生成、输布、排泄任何一个代谢环节失常,都会引起相应的病变,而出现种种证候。津液的代谢失常主要表现为津液的亏损不足和津液的输布障碍、停滞潴留体内两大方面。津液不足属于燥证范畴,而津液输布障碍则形成痰证与饮证,故本节主要着眼于痰病和饮病的讨论。
气血与津液有相互滋生、相互转化的关系。气血能化为津液,津液也能化为气血。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为气能生津,津能化气,气能摄津,津能化血,血含津液,故有津血同源之说。津液为人体体内水液的总称,其流通和输布要依赖气的推动,随血运行全身,而气血要散布全身,也必须依赖津液的流通和运载。如果气血运行失常,可致津液停积,津液停积,又可影响气血的运行。另一方面,气血和津液的不足,也常互相影响,如血脱津伤、气随液脱等。
总之,机体的病变无不涉及到气血津液,气血津液的病变又往往反映脏腑功能的失调。认识和分析气血津液的病因、病机、病证,就能深入地探讨脏腑的病理变化,对指导临床实践有重要的意义。
【辨证论治】
一、气病
气的病变很多,临床辨证当分虚实。虚证为气虚、气陷、气脱;实证为气滞、气逆。虚者治以补气、升提、固脱;实者治以理气、降逆。
1。气虚
症状: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头晕目眩,不思饮食,大便溏软,舌淡胖有齿痕,脉虚无力。
病机:饮食劳倦,久病失养,或年老体衰,或素体禀赋不足,脏腑机能衰退,元气亏虚。
治法:益气补中。
方药:四君子汤加味。本方功能补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食少便溏等症。
药用党参甘温益气;白术健脾助运;茯苓健脾渗湿;甘草甘缓和中。
偏于肺气虚者,加黄芪、五味子;偏于脾气虚者,加扁豆、莲肉;偏于心气虚者,加红参、五味子;偏于肾气虚者,加熟地、山药;偏于卫气虚者,加黄芪、防风。
2。气陷
症状: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头目昏眩,脘腹坠胀,纳谷不香,或内脏下垂,或久泻久利,或脱肛、阴挺,或月经量多,或带下绵绵不断,舌淡苔薄,脉细弱无力。
病机:脏腑虚损,中气下陷,升举无力。治法:益气升提。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本方功能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中气下陷,清阳不升之证。
药用黄芪补中益气;人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陈皮理气和胃;当归补血;升麻、柴胡升举下陷之阳气。
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