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病证鉴别
痢疾与泄泻:二者多发于夏秋季节,均为排便次数增多,皆由外感时邪、内伤饮食而发病。泄泻粪便稀薄,无脓血,腹痛、肠鸣并见,泻后痛减,其病机为脾失健运,湿邪内盛。痢疾则便脓血、腹痛、里急后重并见,便后不减,其病机为邪客大肠,与气血搏结,气血凝滞,腐败化为脓血,以资鉴别。见诸临床,泻痢二者,可以相互转化。有先泻后转痢者,病情加重;亦有先痢而后转泻者,病情减轻,临证时须仔细辨别。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
一般新病年少,形体壮实,腹痛拒按,里急后重便后减轻者,多为实;久病年长,形体虚弱,腹痛绵绵,痛而喜按,里急后重便后不减或虚坐努责者,多为虚。
2。辨寒热
下血色鲜红,或赤多白少,质稠恶臭,肛门灼热,口渴喜冷饮,小便黄或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数而有力者,属热;痢下白多赤少或晦暗清稀,频下污衣,无臭,面白,畏寒喜热,四肢微厥,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细弱者,属寒。
3。辨伤气、伤血
下痢白多赤少,为湿邪伤及气分;赤多白少,或以血为主者,为热邪伤及血分。
二、治疗原则
1。痢疾的治疗应根据病证的寒热虚实确定治疗原则。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举。初起之时,实证、热证多见,宜清热化湿解毒。久痢寒证、虚证多。见,宜补虚温中,调理脾胃,兼以清肠,收涩固脱。虚实夹杂者,通涩兼施。
2。调和气血,消积导滞:痢疾不论虚实,肠中多有滞,气血失于调畅。因此,消导、去滞、调气、和血、行血为治痢的基本方法。赤多重用血药,白多重用气药。
3。顾护胃气:“人以胃气为本,而治痢尤要。”说明顾护胃气应贯穿治痢过程之始终。
三、证治分类
1。湿热痢
症状: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赤多白少,或纯下赤冻,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或发热恶寒,头痛身楚,口渴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浮数。
证机概要:湿热壅滞,肠络受损,气血瘀滞,传导失司。治法:清热化湿解毒,调气行血导滞。
代表方:芍药汤加减。本方调气行血,清热燥湿止痢,适用于赤多白少,肛门灼热之下痢。
常用药:芍药、当归、甘草和营理血,缓急止痛;黄芩、黄连清热燥湿解毒;木香、槟榔、大黄行气导滞,以除后重;肉桂辛温大热,辛能散结,热可防其苦寒太过。
若属热重下痢,宜加用白头翁汤清热解毒;瘀热较重,痢下鲜红者,可加地榆、桃仁、赤芍、丹皮凉血化瘀;若痢疾初起,兼有表证者,可用活人败毒散,解表举陷,即喻嘉言所谓“逆流挽舟”之法。若身热汗出,脉象急促,表邪未解而里热已盛者,宜用葛根芩连汤解表清里;若夹食滞,见痢下不爽,腹痛拒按,苔黄腻,脉滑者,可加用枳实导滞丸。若表证已减,痢尤未止,可加香连丸以调气清热。
2。疫毒痢
症状:发病急骤,壮热,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烈,里急后重明显,口渴,头痛,烦躁,或神昏谵语,或痉厥抽搐,或面色苍白,汗冷肢厥,舌质红绛,苔黄燥,或苔黑滑润,脉滑数,或脉微欲绝。
证机概要:疫邪热毒,壅滞肠中,燔灼气血,蒙蔽清窍。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代表方: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加减。前方以清热凉血解毒为主,后方能增强清热解毒之功,并有调气行血导滞作用,两方合用,对疫毒深重,壮热口渴,腹痛,里急后重,下痢鲜紫脓血者有良效。
常用药:白头翁入血分,清热解毒,凉血止痢;黄连、黄柏、秦皮清热解毒,燥湿止痢;金银花、生地、赤芍、丹皮清热凉血解毒;木香、槟榔行气导滞。
夹食滞者,加枳实、山楂、莱菔予以消食导滞;暑湿困表者,加藿香、佩兰、荷叶以芳香透达,使邪从表解;积滞甚,痢下臭秽难闻,腹痛拒按者,急加大承气汤,通腑泄浊,消积下滞;热入营分,高热神昏谵语者,宜清热解毒,凉血开窍,可合用犀角地黄汤,或另用大黄煎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热极动风,痉厥抽搐者,加羚羊角、钩藤、石决明,送服紫雪丹,以清热解毒,凉血息风。暴痢致脱者,应急服参附汤或独参汤,或参附注射液静脉点滴,以回阳救逆。
3。寒湿痢
症状: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冻,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脘闷,头身困重,口淡,饮食乏味,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
证机概要:寒湿滞留肠道,气血凝滞,传导失司。
治法:温化寒湿,调气和血。
代表方:胃苓汤加减。本方温化寒湿,可用于寒湿内盛、白多赤少之下痢。
常用药:苍术、白术、厚朴健脾燥湿;桂枝、茯苓温化寒湿;陈皮理气散满。
痢下白中兼赤者,加芍药、当归调营和血;寒湿气滞明显者,加槟榔、木香、炮姜散寒调气;若兼表证者,可合荆防败毒散逆流挽舟,祛邪外出。
4。阴虚痢
症状:下痢赤白黏冻,或下鲜血黏稠,脐腹灼痛,虚坐努责,心烦,口干口渴,舌质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营阴亏虚,湿热内郁不清,邪滞肠间。
治法:养阴和营,清肠止痢。
代表方:驻车丸加减。本方寒热并调,养阴化湿清肠,用治湿热痢久伤阴,下痢鲜血量少,或虚坐努责,口干心烦者。
常用药:黄连清热坚阴,厚肠止痢;阿胶、当归、养阴和血;少佐炮姜以制黄连苦寒太过;白芍、甘草酸甘化阴,和营止痛。
若口干口渴明显,可加入石斛、沙参、天花粉养阴生津;若阴虚火旺,湿热内盛,下痢鲜血黏稠,加黄柏、秦皮、白头翁清热化湿解毒,加丹皮、赤芍、槐花凉血止血。
5。虚寒痢
症状:下痢稀薄,带有白冻,甚则滑脱不禁,腹部隐痛,喜温喜按,食少神疲,四肢不温,腰酸怕冷,或脱肛,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细而弱。
证机概要:下痢日久,脾肾阳虚,关门不固。
治法: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代表方: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加减。前方温中涩肠,后方兼能补虚固脱,两方合用,温补脾肾,涩肠固脱,可治疗脾肾虚寒,形寒肢冷,腰膝酸软,滑脱不禁之久痢。
常用药:赤石脂、肉豆蔻、诃子暖脾温中,涩肠止泻;干姜、肉桂温肾暖脾;人参、白术、粳米益气健脾和中;当归、白芍养血和血;甘草缓急止痛;木香理气醒脾。
脾肾阳虚重,手足不温者,可加附子以温肾暖脾;脱肛下坠者,可加升麻、黄芪以益气升陷,亦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以益气补中,升清举陷。
6。休息痢
休息痢以时发时止,终年不愈为辨证重点,临床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
发作期
症状:腹痛,里急后重,大便夹有脓血,倦怠怯冷,嗜卧,食少,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
证机概要:病久正伤,正虚邪恋,脾阳不振,邪滞肠腑。
治法:温中清肠,调气化滞。
代表方:连理汤加减。本方温中祛寒,兼清郁热,用于下痢日久,正虚邪恋,倦怠食少,遇劳而发,时发时止者。
常用药:人参、白术、干姜、甘草温中健脾;黄连清除肠中湿热余邪。
里急后重明显者,加槟榔、木香、枳实调气化滞。
缓解期
(1)脾气虚弱证
症状:腹胀食少,大便溏薄或夹少量黏液,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脱肛,舌质淡,苔白或腻,脉缓弱。
证机概要:久痢损伤脾胃,脾气虚弱,健运失职。
治法:补中益气,健脾升阳。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加减。本方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用于久痢脾虚气陷,脱肛少气者。
常用药:黄芪、人参、炙甘草、白术补中益气健脾;当归养血和营;陈皮理气和胃;柴胡、升麻升提下陷之中气。
若腹痛绵绵,喜按喜温,大便稀溏,夹有少许黏液白冻,形寒气怯,为脾阳虚衰,宜温阳健脾,用附子理中汤。若脾阳虚衰,肢体浮肿,可合用苓桂术甘汤;若脾病及肾,大便滑脱不禁,可合用桃花汤或真人养脏汤。
(2)寒热错杂证
症状:胃脘灼热,烦渴,腹痛绵绵,畏寒喜暖,下痢稀溏,时夹少量黏冻,饥而不欲食,强食则吐,四肢不温,舌质红,苔黄腻,脉沉缓。
证机概要:久痢伤及厥阴,寒热错杂,虚实夹杂。
治法:温中补虚,清热化湿。
代表方:乌梅丸加减。本方温中补虚,清热燥湿止痢,能治寒热错杂,正气虚弱之久痢。
常用药:乌梅涩肠止泻;黄连、黄柏清热燥湿止痢;附子、干姜、桂枝、川椒、细辛温肾暖脾而助运祛寒;人参、当归益气补血而扶正。
兼食滞者,可加神曲、山楂、莱菔子;寒凝较重者去黄连、黄柏。
(3)瘀血内阻证
症状:腹部刺痛,拒按,下痢色黑,腹痛固定不移,夜间加重,面色晦暗,或腹部结块,推之不移,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证机概要:久痢不愈,瘀血蓄积肠腑,气滞血阻。
治法: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代表方:少腹逐瘀汤加减。本方功能活血祛瘀,温经止痛,可用治久痢之腹部疼痛属瘀血内阻者。
常用药:当归、川芎、赤芍养血活血;延胡索、蒲黄、五灵脂、没药化瘀止痛;小茴香、肉桂、干姜温经止痛。
本方可与六君子汤间服,以补益脾肾,攻补兼施;里急后重者加黄连、白头翁。
【预后转归】
痢疾的转归预后因病人正气的强弱、感受邪毒的深浅及发病的轻重而不同。体质好,正气盛者,虽感湿热、寒湿之邪而患急性痢疾者,只要治疗及时正确,调护得当,预后一般良好。而疫毒邪盛者,可很快出现热人心营、热盛动风或内闭外脱的危证,甚或死亡,应积极救治。慢性痢疾多由急性痢疾迁延不愈而致,如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