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西医诊断:慢性前列腺炎。
中医诊断:遗精(热毒内蕴,瘀浊阻滞)。
治法:清热解毒,祛瘀排浊。
处方:当归贝母苦参丸加味。。
当归10g,浙贝母10g,苦参10g,虎杖15g,败酱草15g,冬瓜仁15g,鸡内金10g,乌药10g,黄柏10g。
二诊(1997年7月20日):服上方14剂,患者遗精一次,梦交、尿频、后尿道疼痛明显减轻,小腹不胀,头不痛,腰仍感不适,睾丸发凉,寐可,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继以前方。
三诊(1997年8月4日):服上方14剂,患者遗精未作,诸症明显缓解,偶有小腹胀及腰不适,舌质淡,苔薄黄,脉弦。前列腺液常规:pH值7。1,白细胞10~15/HP,卵磷脂小体(+)。继用上方,巩固疗效。
按:患者年轻体壮,尿频痛、苔薄黄为热;前列腺增大、质硬为瘀;前列腺液白细胞满视野为浊。由于热瘀内蕴,扰动精室而发病,故治疗上当用清热解毒、祛瘀排浊之法。
'骆斌,吴少刚。王琦治疗遗精的思路与经验。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8;(4):42~43'
【古代文献精选】
《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二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心君火也,为物所感则易动也,心火动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虽不交合亦暗流而疏泄矣。”
《景岳全书·遗精论治》:“治遗精法,凡心火甚者,当清心降火;相火盛者,当壮水滋阴;气陷者,当升举;滑泄者,当固涩;湿热相乘者,当分利;虚寒冷利者,当温补下元;元阳不足,精气两虚,当专培根本。”
《医家四要·七种遗精分虚分实》:“遗精有七,有用心过度,心不摄肾而遗者,有思欲不遂而遗者,有贪色过度而精滑者,有肾虚不固而常渗者,此皆无梦而遗,为虚证也……又有因相火动而梦遗者,为虚中之实证也……又有壮年久旷而精溢出者……又有饮酒厚味,痰火湿热扰动而精出者……此二者,皆实证也。以上共为七证,当分虚实而治,庶几不成。”
附旱泄
早泄是指性交时过早射精,甚至未交即泄的病证。
早泄多由情志内伤,湿热侵袭,纵欲过度,久病体虚所致。其基本病机为肾失封藏,精关不固。病位在肾,并与心、脾相关。病理性质虚多实少,虚实夹杂证候亦在临床常见。辨证应分清虚实,辨别病位。治疗原则,虚证者宜补脾肾为主,或滋阴降火,或温肾填精,或补益心脾,佐以固涩。实证者宜清热利湿,清心降火。慎用补涩,忌苦寒太过,以防恋邪或伤及脾胃。
1。阴虚火旺证
症状:过早泄精,性欲亢进,头晕目眩,五心烦热,腰膝酸软,时有遗精,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肾阴不足,虚火妄动。
治法:滋阴降火。
代表方:知柏地黄丸加减。
常用药:知母、黄柏、丹皮清降相火;生地、山茱萸、枸杞子、龟板滋水养阴;金樱子、芡实、龙骨益肾固精。
五心烦热者,加鳖甲、地骨皮;肾虚腰酸者,加川断、狗脊、杜仲。
2。肾虚不固证
症状:早泄,性欲减退,遗精或阳痿,腰膝酸软,夜尿多,小便清长,舌淡苔薄,脉沉弱。
证机概要:肾气亏虚,精液不固。治法:益肾固精。
代表方:金匮肾气丸加减。
常用药:熟地、山药、山茱萸补肾阴;附子、肉桂助阳;龙骨、金樱子、芡实涩精。
夜尿频多者,加益智仁益肾缩泉;畏寒肢冷者,加肉苁蓉、菟丝子温阳。
3。心脾亏损证
症状:早泄,神疲乏力,形体消瘦,面色少华,心悸怔忡,食少便溏,舌淡,脉细。
证机概要:气血亏虚,心脾失养。
治法:补益心脾。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当归、生地、桂圆肉养血;枣仁、茯神、远志宁神;木香理气;山茱萸、金樱子益肾固精。
食少便溏者,加山药、陈皮健脾益气;惊悸怔忡者,加龙骨、牡蛎安神。
4。肝经湿热证
症状:泄精过早,阴茎易举,阴囊潮湿,瘙痒坠胀,口苦咽干,胸胁胀痛,小便赤涩,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证机概要:湿热下注,扰动精室。
治法:清泻肝经湿热。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药:龙胆草、山栀、黄芩清泄肝火;泽泻、木通、黄柏、车前子清利湿热;柴胡、乌药疏肝理气;当归、生地柔肝坚阴。
阴囊潮湿者,加土茯苓泄浊渗湿;瘙痒者,加地肤子祛风燥湿。
第六章气血津液病证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气和血既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气、血为脏腑的生理现象、病理变化重要的物质基础。津、液是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也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津液代谢失常多继发于脏腑病变,而由津液代谢失常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可加重脏腑病变,使病情进一步发展。气、血、津、液的运行失常或生成不足,是气血津液病证的基本病机。
气血津液病证是指在外感或内伤等致病因素的影响下,气、血、津、液运行失常、输布失度、生成不足或亏损过度而导致的一类病证。内科的多种病证均不同程度地与气血津液有关,本章着重讨论病机与气、血、津、液密切关联的病证,包括气机郁滞引起的郁证,血溢脉外引起的血证,水液停聚引起的痰饮,阴津亏耗引起的消渴,津液外泄过度引起的汗证,气血阴阳亏虚或气血水湿郁遏引起的内伤发热,气血阴阳亏损、日久不复引起的虚劳,气虚痰湿偏盛引起的肥胖,以及正虚邪结,气、血、痰、湿、毒蕴结引起的癌证等。
此外,积聚、瘿病亦与气滞、血瘀、痰凝密切有关,但本书按脏腑分类归入肝胆病证一章;水肿虽系水液停聚体内所致,但因其病位主要在肾,故本书按脏腑分类归入肾系病证一章。临证应联系互参。
第一节郁证
郁证是由于原本肝旺,或体质素弱,复加情志所伤引起气机郁滞,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成,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早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就有关于五气之郁的论述,如“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记载了属于郁证的脏躁及梅核气两种病证,并观察到多发于女性,所提出的治疗方药沿用至今。元·朱震亨《丹溪心法·六郁》强调郁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如“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生诸病,多生于郁。”并首倡“六郁”之说,·创制了六郁汤、越鞠丸等治疗方剂。明·虞抟《医学正传·郁证》首先采用郁证这一病证名称。自明代之后,已逐渐把情志之郁作为郁证的主要内容。如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郁证门》云:“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多端。”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杂证谟》中提出,五气之郁,因病而郁,情志之郁,因郁而病,两者有所不同,并着重论述了怒郁、思郁、忧郁三种郁证的证冶。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郁》所载的病例,均属情志之郁,治则涉及疏肝理气、苦辛通降、平肝息风、清心泻火、健脾和胃、活血通络、化痰涤饮、益气养阴等法,用药清新灵活,颇多启发,并且充分注意到精神调治对郁证具有重要的意义,认为“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王清任进一步阐发了郁证中血行郁滞的病机特点,突出了活血化瘀法在治疗郁证中的应用。
纵览历代医家之观点,郁有积、滞、蕴等含义,具体所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郁,包括体质、情志等因素所致的郁。狭义的郁,即单指情志所伤而致的郁。
根据郁证的临床表现及其以情志内伤为致病原因的特点,主要见于西医学的焦虑症、抑郁症、癔症、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及反应性精神病等。当这些疾病出现郁证的临床表现时,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郁证的病因有情志所伤和体质因素两个方面,由于情志刺激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成郁证。
一、病因
1。情志所伤
七情过极,刺激过于持久,超过机体的调节能力,导致情志失调,尤以悲忧恼怒最易致病。如清·尤怡《金匮翼·积聚统论》所说:“凡忧思郁怒,久不能解者,多成此疾。”
2。体质因素
原本肝旺,肝气易结,或体质素弱,机体的调节能力减弱,复加情志刺激致病。如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所说:“诸郁,脏气病也。其原本于思虑过深,更兼脏气弱,故六郁之病生焉。”
二、病机
郁证的病机是情志所伤,肝气郁结,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由于本病多为情志所伤,始于肝失条达,气失疏泄,故以气郁为先;由气及血,则为血郁;气郁日久化火,则为火郁;气滞湿阻,聚而成痰,则为痰郁;气滞水湿不行,湿气停留,则为湿郁;食滞不消而蕴湿、生痰、化热等,则又可成为湿郁、痰郁、热郁等证。此六郁互为因果又互相兼杂。
病变部位主要在肝,但可涉及心、脾、肾。病理性质初起以六郁邪实为主,日久转虚或虚实夹杂。肝喜条达而主疏泄,长期肝郁不解,情志不畅,肝失疏泄,可引起五脏气血失调。肝气郁结,横逆乘土,则出现肝脾失和之证。忧思伤脾,思则气结,既可导致气郁生痰,痰气郁结,又可肝郁抑脾,饮食渐减,生化乏源,气血不足,而形成心脾两虚或心神失养之证。更有甚者,肝郁化火,可致心火偏亢,火郁伤阴,心失所养,肾阴被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