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汴京风骚 作者:颜廷瑞-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辉倏凇
  “幽幽百尺井”的狭窄监牢,用隔绝狱外一切讯息的寂寞,折磨着才华横溢、恃才傲物的苏轼。他不知道京都瓦肆艺伎们为营救他而掀起的演唱浪潮,正在震动着朝廷;他不知道弟弟苏辙为营救他已上表皇上,乞以自身官职,为他赎罪,并已把他的家眷由湖州接到应天府;他不知道吴充、冯京、章惇、王安礼、范镇、张方平等人为营救他而上疏抗争;他更不知道王安石已从千里之外的江宁,把营救他的“奏表”送进了福宁殿。儿子苏迈是每天三次送膳进狱,但都被狱吏禁步于牢房之外,既看不见儿子的形影,又听不到儿子的声音,自然更不会有狱外的消息传入。他惦念着狱外被此案累及的朋友们,他惦念着京都西冈父亲留下的老屋和留守老屋的老仆,他惦念着十年离别、十年挂牵的歌伎琵琶、胡琴、倩楚、丽玉等人,他惦念着京都熟悉的一切。可他如今能够得到的,只是竹篮里无言的菜蔬饭食。四壁无言,草榻无言,油灯、矮几无言。寂寞凝滞着他天马行空的才思,冰冻着他豪爽奔放的热情,在累日累夜的孤独中,咀嚼着离开人群、失去自由的苦涩,他憋得快要发疯了。
  “举止触死壁”的阴森监牢,熬煞人类尊严的狱俗狱规,已使苏轼须发疯长而散乱、衣裳褴褛而污浊。御史台大人们的顺蔓摸瓜、诗文株连,三十九个朋友的文字成党,已使他精神溃散,心力大亏。勒令他“自注《钱塘集》罪思”的用心阴毒,更使他心慌意乱、手脚无措。天日昭昭啊!这一切也许都是命定的,诗词原本就是引人联想、引人猜度的任意物,仁者可以见仁,智者可以见智,强人可以寻得杀人放火,执权者自然可以觅得“讥讽谩上”。诗赋往还,原是诗人、词家之间的常事、趣事,但在御史台大人们的眼睛里,却成了鬼事妖行。苏轼顿足叫苦、仰首而叹,对生的欲念似乎已经淡漠,对死的恐惧似乎已经消失,对仕宦人生的向往已经完全泯灭,在咨嗟怨愤的躯壳里,似乎只留有一颗钟情于诗的灵魂,寻求着超越痛苦的另一种人生境界……
  “苦泪渍纸笔”,他跪地屈身于矮几前,守着一盏如豆的灯光,面对《钱塘集》,“剖心露胆”地“自注”着“罪思”,并在这种文字中完成着灵魂新的飞跃。
  他知道,御史台大人们这“自注”的招数,是一个居心毒恶的阴谋,是一个陷阱。自注《钱塘集》的一笔一墨、深浅正误,都是逃不出御史台大人们设置的罗网的:白纸黑字的辩解抗争,可以构成“抗拒”之罪;“诚恐诚惶”,可以构成“慢上”之罪;一时不慎,可以构成“死而不悔”之罪;遗忘疏漏,可以构成“避重就轻”之罪;如实招供,也可以构成“借机反攻”之罪。唉,仕宦人生原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会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伟业,却被官场上的诡诈、残忍、利欲、权势腐蚀得变形、变质,变得谎谬、冷酷了。”
  他知道,“自注”就是自筑断头台,就是自掘葬身墓。但他不愿逃避、躲闪,更不愿矫作辩解、借词推托。“早岁便怀齐物志,微官敢有济时心”,诗词出于自己之口,落纸于自己之笔,是自己灵魂的袒露,是美是丑?是对是错?是真是假?是功是过?都留给久远的未来,留给未来一个赤条条不带一丝掩饰的“新我”。其实,又何必寄托“新我”呢?当虫食风化了这七尺皮囊之后,真正能够留下的,也许只有这《钱塘集》中一颗飘缈的诗魂了。感谢御史台大人们阴曲莫测的用心,恩赐苏轼以机缘,为这颗飘缈的诗魂更确定地打下苏轼的印记。
  无疑“自注”完成之时,就是自己生命了结之日。他不愿拖延时日,给仇者以谈笑之话柄,使亲者延长痛苦的折磨,更不愿混淆是非,作贱自己,给后人留下一笔糊涂帐。
  他在自注“罪思”中,用“史笔”作释,在一部《钱塘集》的字里行间、眉头页脚,用清秀的蝇头小楷写下了每首“讥讽朝政”之作的写作时间、地点,抨击事物、寓意情怀、灵感希冀等详尽文字。
  他在自注“罪思”中,明确阐述了自己的政见,并对别人的政见作了自认为公正的阐述,清清爽爽,毫不含糊。
  他在自注“罪思”中,对自己讥讽朝政不实不妥之处,明确地进行了自我匡正,也继续抨击别人政见实施中的不妥不实。
  他在自注“罪思”中,”更加激越地为民间的疾苦呐喊,并仍在讥喻某些“新政”。
  当然,他在自注“罪思”中,也继续向他的皇帝袒露着忠耿的心迹,吐露着屈原那种“怨愤而不愿他去”的情怀。
  十月二十三日,苏轼入狱已六十五天。
  这天午后,苏轼跪于矮几前,正在自注《钱塘集》中的最后一首诗作,监牢的门“啷当”一声打开,一个罪犯被狱卒梁成带入牢房。苏轼抬头一看,这个罪犯年约三十岁,面目清秀,举止文雅,虽衣着不整,蓬头垢面,神态中却带有几分矜持。苏轼正欲起身迎接,打个招呼,罪犯却把头一摆,把腋下夹带的一卷被褥铺在牢房一角,纳头躺倒,闭目箝口地歇息了。
  狱卒梁成似乎要排除苏轼心中的狐疑,哀叹一声,喃喃叨咕:
  “牢里都住满了人,先在这里住下吧!能到这里来的人,案情不轻啊……”说着,梁成锁上了牢门离开了。
  苏轼望着同室的囚人,心里骤然浮起一种同病相怜之感,由衷地想和新来的囚人说说话、解解闷。但对方毫无理睬之意。苏轼吁叹一声,回过头来,专意进行“自注”。
  当苏轼埋头矮几写字的时候,罪犯慢慢地睁开眼睛,偷偷地注视着他。
  入夜了。苏轼完成了《钱塘集》“罪思”自注,完成了走上断头台前的“画押”,并交给狱卒梁成转交狱吏,由狱吏而转呈御吏台。他感到躯体上的轻松和心底的解脱,便一头躺倒在草榻之上,舒展着久屈而酸疼的腰身。
  苏迈送来的饭食竹篮,由狱卒梁成送进牢房。梁成自言自语:
  “心神感应,父子连心啊……”
  苏轼从草榻上坐起,不解地望着梁成。
  “先生今晚注书完毕,孝顺的儿子就给先生送来了好的吃食。可见人间万事都在冥冥中安排好了……”说着,把饭食竹篮放在苏轼的草榻前。
  苏轼以微微一笑作答。他伸手打开竹篮,大惊失色:鱼!一条红烧鲤鱼!他禁不住面色苍白,双目发呆,神情怆然:
  “这,这真是‘心神感应’吗……”
  狱卒梁成不解,惊诧地愣住了。
  新来的罪犯在牢房一角,睁大了眼睛,竖起了耳朵……
  苏轼被捕入狱,自度必死,遂与儿子苏迈相约:平时送膳,菜肉即可,一旦定为死罪,则送鱼以告知。今日苏迈要去驸马王诜府邸探听消息,晚饭托歌伎琵琶送食。琵琶知苏轼喜食鱼,又不知苏轼父子暗中有约,特意买得活鱼一条,并亲手制做,以飨苏轼。谁知,一条红烧鲤鱼,把苏轼已超越痛苦的灵魂又惊吓了一下。
  仅仅是惊吓了一下。六十五天的牢狱已冶炼了苏轼面对死亡的胆量,《钱塘集》自注已道尽了苏轼想说的话语,也许对“这么一天”的到来,苏轼早就有所准备,也许历朝历代忠贞谏臣为“谏”而死的壮烈此刻产生了效力,也许屈原沉江的千古不朽成了他此刻的向往,他表现出了罕见的镇定和自制,慢慢地端起饭碗,拿起筷子,伸向盘中的红烧鲤鱼……
  新来的罪犯注视着苏轼的一举一动……
  夜深了,寒气弥漫,低垂的弯月照映着狭小的铁窗。突然,一缕哀怨的琵琶声从窗外飘入。苏轼乍听而惊异,静听而神迷了:
  “美妙绝伦的琴音,启人心智的琴音,给人力量的琴音,亲切熟悉的琴音啊!铮铮然,若高山流水;飘飘然,若薄雾漫空;切切然,若花间鸟语;默默然,若冷泉销声;荡荡然,若江河东泻;轰轰然,若雷电交鸣。这悦耳、爽心、治志、荡神的琴音,是天神在安慰苏轼的灵魂吗?”
  铁窗外的琵琶声,在一阵激越地“钱塘涛涌”之后,托出了一曲深沉含情的歌声: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
  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蹇驴嘶。
  歌声缠绵,苏轼情沸五内,泪涌而出。歌声停歇,苏轼情不能禁,朗声出口:
  “是琵琶,是琵琶!果然是十年分离、十年挂牵的歌伎琵琶啊!天怜苏轼,天怜苏轼一颗爱在人间的心啊!
  “琵琶,你的来到真使我喜悦:你活在京都,唱在京都,这正是人间‘真’、‘美’永生不落的明证!你的琴声拂荡在夜空,你的歌声穿透了牢墙,这正是人间‘文心’力量之所在!十八年前写的这首《和子由渑池怀旧》,原是匆促人生的一首哀辞,今夜你弹唱而出,算是为我最妥帖、最可心的送行了。只是隔墙难见,有着千古莫赎的遗憾啊!”
  苏轼仰面躺倒在草榻之上,双目紧闭,无言无语,泪水横流,滴过双耳,落在衣物做垫的“枕”上。
  铁窗外琵琶弹奏的琴音回荡在夜空,将苏轼的一颗心牵向远方:
  “我年二十无朋俦,当时四海一子由”。他想到早年与弟弟苏辙雨夜读书的情景,吟着唐代诗人韦应物“那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的诗句,相约功成名就之后,退居故里,共享“风雨对床”之乐。他想到嘉祐六年自己前往凤翔府,与弟弟苏辙相别于郑州,雨夜联吟,心情怆然:“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箫鼓。”现时,昔日约言犹在,兄弟将作永别,阴阳两界难通,何时何处的空山夜雨,才能实践“风雨对床”之乐!
  他想到风烛残年的任妈,心如刀绞。湖州北门外码头病卧藤椅、饮恨吞泪、强笑送别,实是母亲般的心在流血!几十年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