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紧下楼去看,他斜卧在地上,死死抱着自己的右脚脚踝那个位置,表情痛苦极了!我来不及问原因,赶紧让人叫校医,同时联系他的家长。校医诊断他的脚是崴了,需要送到医院作进一步检查。
他的爸爸赶来的时候,我们正要推他去拍片子。大家都没有想到,他爸爸一上来就劈头盖脸地责骂他:“你是疯子吗?你不想活了是不是?!”
我赶紧把李爸爸拉到一旁,告诉他现在不是发火的时候,先确定他的脚没事才是最重要的。李松进检查室之前,突然回头冲他爸爸大吼:“我就是疯子!我就是不想活了!我应该从四楼跳下去!”
李爸爸牙一咬就要往上冲,我使劲把他给拉住了。这时候班长才告诉我们,刚才李松和其他几个男生站在阳台上玩,不知怎么就讨论起勇敢这个话题来,最后大家一起哄,说谁敢从二楼阳台上跳下去,他就是最勇敢的人。李松二话没说翻身就上了阳台,在同学们崇拜的眼神当中,他“优美”地跳了下去!
李爸爸听了班长的转述,更是怒不可遏,他脸上、脖子上青筋暴起,说一会儿要带李松去查查脑子,看里面是不是进水了。
第32节:想想自己小时候吧(3)
这时候,李妈妈也从单位赶过来了,她了解了事情的经过,转身对李爸爸说:“你就不要再骂他了,他的脚崴了,他自己已经得到惩罚了。”
“我气他无缘无故为什么要这样往下跳,难道他不知道搞不好就没命了吗?!”李爸爸还是气得很。
“您说对了,他确实不知道,”我说,“像李松这么大的男孩子,都有一种冒险精神,他可能觉得从二楼跳下去没什么大不了,如果他真的知道这个动作的危险性,可能不会这样做。”
“是啊,”李妈妈说,“松松已经得到教训了,他下次肯定不敢这么做了,再说了,你小时候不也和他一样吗?”
我们齐刷刷地看着李爸爸,他不好意思地干咳了两声,给我们讲了他十几岁的时候经历的“大冒险”:
那时他每天放学都要和同学经过一个铁轨线。有一次几个男孩子发明了一种游戏,还给取了个名字叫“看谁跑得慢”。游戏规则就是当看到有火车开过来,他们几个人就站在铁轨的最中间,盯着飞速开过来的火车,谁最后一个跑开,谁就是最勇敢的人。
这个游戏玩了好几次,把火车司机吓得够戗,他们几个却越玩越上瘾,有一次当火车轰隆隆开过来的时候,他发现他的鞋子卡在铁轨缝隙里了!
在千钧一发的时刻,一个同学使劲把他拽开了,再晚几秒钟,他可能就真的没命了!
李爸爸的这段回忆,让他的情绪渐渐平稳下来,他的表情告诉我们,他觉得自己当年的“壮举”好像比儿子的还要过分,这让他觉得刚才骂儿子是疯子,甚至推测他想自杀,是不对的,那其实只是儿子懵懂无知的一次鲁莽行为而已,他并不知道会有怎样的后果。
后来李松的片子拍出来,没有什么大碍,就是脚踝处有些水肿,李爸爸一边扶着儿子,一边郑重地告诫他这样做的危险性有多大,弄不好会造成身体的残疾甚至威胁到生命。李松看着他爸爸严肃而关切的表情,抱歉地低下了头。
“初生之犊不怕虎”,很多时候,孩子们幼稚而荒唐的行为,都是由于他们缺少生活经验,对于危害的认识很短浅。父母如果不想自己气得爆炸的话,就试着不要用成人的思维来分析孩子的冒险行为(那样的话,孩子就变成了“明知故犯”,这会比较气人),而要换个位置,从孩子的角度去判断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如果因为无知,那就把道理和知识告诉他们。
第33节:想想自己小时候吧(4)
如果做父母的勇于剖析自己,就会发现,自己的很多人生经验也都是从“吃一堑、长一智”中得出来的。所以,面对孩子所犯的五花八门的错误,父母应该明白:
我们教育孩子的最终目的,是指导他们健康地成长,而不是埋伏在孩子身边当“间谍”,对他们那些在成长过程中难免出现的错误进行责骂和批判。
最后,我们来看一段卢梭说过的话吧:
孩子们之所以乖张任性,不是自然造成的,而是由于教育的不良,也就是说,他们服从别人或命令别人;而我曾经说过一百次,小孩子不应当服从人也不应当命令人的。所以你的孩子的乖僻性情全是你养成的;你吃你自己错误做法的苦头,完全是应该的。不过,怎样补救呢?你也许会这样问我。补救的办法仍然是好好地教导他,对他十分耐心。
第34节:不好奇、不多动,那就不是孩子了(1)
十 不好奇、不多动,那就不是孩子了
我曾经和一些刚从学校毕业的幼儿园老师在一起座谈,我问她们:除了爱心、耐心、细心这样师德层面的要素以外,你们觉得作为一个整天和幼儿打交道的老师,什么技能是最重要的?
有人说是讲故事的能力,有人说是唱歌跳舞的能力,也有人说是画画和手工制作的能力。我摇了摇头,这时候,一个中班的班主任说:我认为了解和认识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才是最重要的!
我问她:“为什么?”
她说:“因为老师如果不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就无法分析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也无法找到正确的教育方法引导他们。”
我冲这位老师竖起了大拇指,她讲到的这一点,实在是太重要了——就如同大楼的基础、飞机的发动机、双色球彩票的蓝色球号码一样重要!而且这方面知识的重要性,父母和老师一样,都应该牢记不忘,因为孩子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就是家庭和学校,哪一边有缺失,都是对孩子的一种“隐形伤害”。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如果做父母和老师的不了解孩子在各年龄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就很有可能依照成人的心理标准,去判定孩子的行为。
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一岁多的孩子,是用嘴巴去感知这个世界,这是这个年龄段孩子发展的特点,如果你不了解的话,这个孩子岂不是从小要背负“爱咬人的小狗”这样的恶名?
还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他们玩玩具的时候,那叫一个狠——肆无忌惮地揉搓、摔打、又啃又咬,难道是他们有“不爱惜玩具”的恶习吗?
等孩子到了两岁多,突然爱上了爬楼梯、下楼梯这样机械、重复的游戏,还热衷于“乱涂乱画”、“拆玩具”、顶嘴说“不”、人小主意大……你难道要说这孩子不乖、不听话、不守规矩吗?
孩子到了三岁多,你叫他慢点儿走,他偏偏喜欢一路小跑;你让他安静会儿,他偏要上蹿下跳;你已经累得直不起腰来了,他每天还要问你十万个“为什么”……你是不是会怀疑自己的孩子得了某种“情绪亢奋”方面的疾病呢?
你以为孩子四岁多了,应该比三岁时候更“懂事”了吧?可你却惊奇地发现,他居然学会“说谎”了!还说得面不改色心不跳,振振有词!在和你进行语言交流的时候,你还会发现小家伙儿嘴里的道理是一套儿一套儿的,你要是思维不跟快点儿,很容易就被他占了上风了!
好不容易熬到孩子五岁多了,眼看就要上小学了,可是他经常在从外面回来的时候,不是膝盖磕破了,就是胳膊给铁门夹伤了。平时带他出去逛个超市,他也“不走寻常路”——哪儿有坎儿他走哪儿,哪儿有沟他往哪儿奔,最后你只好恨得牙痒痒地说了句:看你还能得意几天?!等上了小学让老师好好治治你的毛病!
如果你认为孩子一上小学,他身上所有的“毛病”都能瞬间被治好,那你又错了!因为他还将继续延续一个“正常孩子”必经的成长规律,每一月、每一年都会有变化,甚至到他结婚生子、自立门户之后,他还在不停地成长、发展。
这就是孩子,他们最不能忍受无聊,而且他们的鼻子、眼睛、耳朵、手脚总像是安装了特殊的扫描搜索仪器,不断地探寻到有趣新鲜的东西,而且这些在“有趣新鲜的东西”中,总有许多是我们大人不能理解和接受的。当然,大人们如果能多理解和接受一些,最直接的好处是,自己可以少生一些气。
第35节:不好奇、不多动,那就不是孩子了(2)
1 宽容对待“败家子”
“哎呦呦!你这个小败家子!怎么什么东西到了你的手里,就非弄烂不可呢?”
年幼的孩子们几乎无一例外当过“败家子”,被毁坏的东西,小到妈妈的胭脂盒,大到客厅里的电视墙;轻到奶奶的羽毛扇,重到爷爷的按摩椅;脆到杯盘碗盏,硬到红木家具……从家里的客厅到卧室,从厨房到阳台,所到之处犹如遭受台风席卷一般,几乎斩尽杀绝,无一漏网!
更让父母们伤脑筋的是,教训、责骂、摆事实讲道理,总之是软硬兼施,用尽一切手段,可孩子仍然是“屡教屡犯”,大有“一败到底”的气势。究竟是什么让小家伙们如此“心狠手辣”,还乐此不疲?
说来只有两个字——好奇。
有很多我们大人见惯不惊的东西,在孩子看来,充满新奇的诱惑力,他们为此锲而不舍,潜心钻研,手脚并用,直到试探出这个东西的“究竟”,然后精力充沛的他们,会马上又把研究的目标锁定到其他东西上去。如果正面地解释孩子的破坏行为,可以理解成是他们永不枯竭的好学精神、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思维、可贵的好奇心。
三岁多的琪琪,有一天在和妈妈看电视的时候,发现电视里的叔叔,整张脸都被涂成了黑白两色,她很好奇,妈妈解释说:“这个人是在唱戏,所以他需要化妆,这样在舞台上才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