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78年农历年三十晚上,有朋自工厂来,十五里路,送来了三本《解放军文艺》。《献给母亲》发表了。《蚕女》也寄来了清样。
十五年,漫长的十五年,我看着我变成铅字的名字,喝了三杯酒,流了两行泪。
有了开头,就不能让它断了。
几年来,我收到六千多元的稿费,“本”捞回来了。
今年,我改编了张贤亮的长篇《男人的风格》,西影厂已开拍。不过,改编者有三个人。我的理想是要写一个只有我一个人名字的电影。写不出来,我仍然可能“粉身碎骨”。
奋斗也许不应该有止境。我不给自己增加砝码那样就确实有止境了。我是一个渺小的人,渺小的人只能有一个渺小的理想。为着这个渺小的理想,我奋斗了二十二年;为着这个渺小的理想,我怕还要继续奋斗二十二年吧?
Number:3486
Title: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作者:赵常庆
出处《读者》:总第46期
Provenance:海洋
Date:1984。11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不寻常的航行
1933年7月12日,数千人聚集在列宁格勒涅瓦河畔的码头上,欢送即将驶往北冰洋的“契留斯金”号,人们一再握手、拥抱、彼此祝福。
“契留斯金”号是1933年丹麦建造的一艘新船。无破冰能力。“契留斯金”号此行的目的是要验证北冰洋航线的可行性。一年前,苏联轮船“西比利亚科夫”号曾经从摩尔曼斯克出发,通过北冰洋,穿过白令海峡,到达苏联东部地区。尽管如此,很多人对这条航道并不相信,认为这只是一次偶然性的成功。为了解除人们对这条航道的怀疑,苏联北方海上航路总局决定让“契留斯金”号沿着“西比利亚科夫”号驶过的航线再走一次。负责这次考察航行的是苏联著名的科学家奥托·尤利耶维奇·施米特。维·沃罗宁为该船船长。
8月10日,“契留斯金”号离开了摩尔曼斯克港。船上载有船员、科学考察队员等100多人。此外,还装有2995吨煤,500吨淡水,能维持18个月的粮食和给符兰格尔岛运去的三年给养。
8月13日在喀拉海,“契留斯金”号与浮冰相遇。巨大的冰块不时地撞击着船舷,发出吭吭的声响。第二天,舷板上出现了第一批凹陷,第一号货舱开始漏水。
8月22日,“契留斯金”号被浮冰包围,无法行进。船长乘坐袖珍水陆两用飞机,和驾驶员一道去视察冰情。问题十分严重。
冰的俘虏
“契留斯金”号被冻在冰上,随着巨大的冰块一起漂浮。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它经过了北冰洋的咯拉海、拉普帕夫海、东西伯利亚海,来到了楚科奇海。不过越接近白令海峡,处境就越加困难。冬季降临了,可怕的严寒儿乎使海面完全封住了。天气也越来越坏,时而暴风雪,时而大雾,船在冰天雪地中苦斗着。
10月6日,施米特通过无线电报向大陆报告了该船的处境。电报中说:“‘契留斯金’”号从9月22日起一直被冻在一块不动的冰上。用炸药和其它办法破冰都收效不大,冰有6米厚。在距离‘契留斯金’号两公里远的地方就有运动的浮冰,假如我们位于那里,恐怕早已抵达白令海峡。然而,这两公里简直无法逾越。我们希望风向能改变,使冰能破开。”
全体船员都在紧张地工作。他们不停地敲打船周围的冰,以便使船能掉过头。尽管做了巨大发努力,“契留斯金”号的境况并无多大的改变。船开始随着冰一道缓缓地向东运动。在离谢尔德采卡缅角不远的地方,“契留斯金”号右舷第一舱甲板处被浮冰撞了一个大洞。被冰裹挟的“契留斯金”号几次眼看就要穿过白令海峡,可都是由于风向改变,又向西北漂去了。
10月25日晚又刮起了西北风。希望之火在人们心中又一次燃起。冰裹挟着船第九次经过谢尔德采卡缅角。11月1日,船经过杰日涅夫角经线,11月3日,白令海峡已在眼前了。人们默默地祝愿,盼望这一次能成功。然而,希望又一次落空。风向忽然改变了,西北风变为东南风,冰和船以5公里的时速向北漂去。这使“契留斯金”号永远失去了穿越白令海峡的机会。
“契留斯金”号一直被吹到楚科奇海的西北角。这里长年结冰,不适于漂浮。而且,该船多处受损,已出现断裂现象。将来的情况每个人都很清楚。不过,谁也没有说出来,只是默默地做好了准备。人们秩序井然地工作,学习和娱乐,一直坚持到1934年2月中旬。
“契留斯金”号的沉没
1934年2月12日午夜,海面上掀起8米多高的冰浪,冻在冰上的“契留斯金”号突然被推动了。这一情况预示着将有险情发生。船上的人们紧急集合,准备应付可能出现的意外。过冬的一切储备都运到甲板上。人们冒着凛冽的北风和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在北极的夜色中开始从甲板往冰上卸西。
浮冰的挤压越来越厉害。人们眼看着冰块压进船体。铆钉一个个被挤掉,有的地方象罐头筒一样被挤扁,原来完好的左舷船艏部也被挤裂。
海水很快涌进了船舱。灌满了机房。船体完全断裂,“契留斯金”号的寿命只能按小时计算了。人们加快了卸东西的速度。
第二天清晨,当新的冰浪再度袭来时,“契留斯金”号的前半部开始慢慢下沉。人们急忙把前甲板上的袖珍飞机卸下来。当海水渐渐侵入上层甲板时,施米特下了命令:
“全体上冰!”
船上104人,包括10名妇女和两名吃奶的孩子都撤到冰上。只有一个人没有来得及从沉船中跑出来,不幸遇难。
船的艉部也开始下沉。2月13日15时30分,“契留斯金”号在楚科奇海的海面上永远地消失了。
营救脱险
“契留斯金”号沉没的消息,通过无线电报报告给了苏联政府。莫斯科组成了营救委员会,采取紧急措施营救冰上的人们。
“契留斯金“号的沉没也震动了世界。各国反应不一,有的同情,有的庆贺。例如,德国《柏林日报》就不怀好意地说:“他们在走向死亡……”丹麦《政治报》在谈到施米特时却说:“他象英雄一样壮烈地牺牲了,他的名字永远列在北冰洋征服者了名单中。”
施米特并没有死。他正在营地组织人们与北极的严寒搏斗。
当时,考察队和船员中的一些年轻人有些急躁,提出步行穿过冰原回到大陆,但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为了避免各行其事,施米特发出严令:“谁擅自离开营地,就枪毙他!”
在施米特的组织下,帐篷加固了,简易木房搭起来了。人们安顿下来,开始了正常的生生。有的进行考察,有的拍摄电影,甚至还进行了体育比寒。人们在抓紧一切时间字习、工作。每天晚上,大爱挤在木房中,在微弱的灯光下总结一天的工作,谈论有关方面为营救他们所采取的措施,并为第二天的工作做准备。
为了营救遇险的人,人们想尽了各种办法,派狗拉雪橇去,失败了;派破冰船前往,又来不及;最后只有派飞机去了。不过,在零下40摄氏度的情况下,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若干架飞机从哈巴罗夫斯克等地的机场起飞,去寻找遇难的人。冰上的人们也在积极做好迎接飞机到来的准备。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整理可以降落飞机的冰场,填补冰裂缝,做上降落标志。经过多方努力,3月5日,一架从乌埃连起飞的飞机终于在第29次搜索飞行中发现了炊烟,并很快看到了冰上的帐篷和向冰上“机场”奔跑的人群。
飞机在冰上滑行了200米,慢慢停了下来。人们从营地飞奔而来,热烈拥抱飞行员,有人激动地唱起国际歌。
时间不等人。妇女和儿童先登上飞机,很快被运走了。气候又变恶劣,飞机无法前来。直至4月7日,又一批P…5型飞机才飞到营地。正在发高烧的施米特坚持要最后撤离,苏联政府下了命令,他才同人们一道离开。莫洛科夫驾驶的P…5型飞机按规定只能载一名乘客,他却载了6个人。其中4个人挤在座舱中,两个人绑在机翼上。
4月12日,营地只剩下最后6人,其中包括船长沃罗宁。
4月13日,就在冰上的裂缝越来越大时,最年一批人被撤走。当夜刮起了大风,营地上的一切都在冰海中消失了。
尽管“契留斯金”号沉没了,但围绕它所发生的一系列不寻常事件却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Number:3487
Title:寿星的传说和现实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46期
Provenance:青年技术
Date:
Nation:苏联
Translator:姚伟民
纵观古今中外远超过“标准”寿限的寿星,各个朝代、各个民族都不乏其例。早在纪元前76年的韦斯帕西阿纳皇帝时代,罗马作家普利尼就曾首次着手过对寿星的调查,他发现,在亚平宁山脉和波河(现在意大利境内)际的谷地平川上,就生活着一大群寿星,其中100岁的有54个,110岁的有14个,120岁的有2个,130岁的有4个,140岁的有4个。
根据法国的调查资料,在上世纪末时该国有83个110…116岁的寿星。1885年时的全欧洲约有3千位百岁以上的老人。
英国希罗普群温宁格通地方的农民托马斯·帕尔,在102岁那年竟还因与青年农妇有不正当关系而获罪判刑,一时间惹得街谈巷论、臭名远扬。在120岁那年,帕尔又续弦了一位年轻寡妇,并生下了儿子迈克尔。后来迈克尔活了123岁。而帕尔直到130岁尚能干各种农活,临死前,虽然记忆衰退,视力变弱,但听觉和智力尚好。当时的英国国王听说有此奇迹后,命召他到伦敦,留在阿伦杰利伯爵家住了6个月,终于在152岁时逝世。
住在斯米尔奈的意大利威尼斯执政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