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东明大个子”的到来的确震动了当时的省体委,人们跑来前挤后拥地围观着,问长问短。接着,就把他送到医院进行了历时12天的体格检查。巨人的每根骨骼都被拍了片子,每一样分泌物都做了化验。直到腊月二十八,一位当事人对张凤奎说:
“先回去过春节吧,过完节听通知,通知他来就来,不通知他来就不必来了!”
张凤奎悻悻地带着穆铁柱返回了东明。
春节一过,张凤奎就向省体委挂了电话,对方轻描淡写地说:
“北京不是要他吗?你就送北京吧!”
谁知那兴师动众、天翻地覆的检查是为了什么呢?也许只是出于一种好奇!
张凤奎再也不敢耽搁了,放下电话就去买票,马上去北京!
临行前,张凤奎的爱人为他们包了饺子,一来算是饯行,二来也图个吉利。
红旗升起来了
当穆铁柱那巨人的步伐踏进了国家体委的大门之后,张凤奎背着几十个旧篮球回到了东明。
当然,穆铁柱这次跨进首都还只是他登上明星之路的第一个站台。后来他又辗转到了湖北黄石市,在那里得到了球坛著名人士的训练;之后,又因为人事纠纷重新回到了他的东明故乡;接着,张凤奎又来了个三送穆铁往,一个部队收留他做了一名体工队员……
如众所知,在穆铁柱的身上,终于实现了张凤奎的夙愿,他很快地成为中国球坛上一个名副其实的“铁柱子”。他那得天独厚的高大身躯,劈云斩雾的勇猛冲杀,机警幽默的战术动作,礼貌有素的文明作风,都深得体坛人士的赏识和赞誉。他身上展示了民族的力量和尊严,生命的活力和青春!他不但激动了电视屏幕前千千万万祖国的亲人,也疯魔了国际篮坛。
在一片鲜花和赞誉面前,穆铁柱并没有忘记他的东明故乡和父老,没有忘记他情重如山的张老师。1974年全国甲级篮球联赛之后,他把得到的第一枚金质奖章托人捎给了千里之外的张凤奎。
举世瞩目的第8届亚运会上,金碧辉煌的曼谷体育大厅里,缓缓地升起了五星红旗,像跃出海平线的一轮骄阳;那庄严的《义勇军进行曲》,响彻在这异国的空域里。肃立在领奖台下的汗渍未消的穆铁柱,再也无法抑制澎湃的感情,巨大的泪珠沿着长长的面颊滚了下来,他第一次像孩子那样用手捂着脸哭了!
1980年7月,张凤奎只身来到了北京,来到了穆铁柱的身边。他既不是来分享巨人取得的荣誉,也不是来观光巨人婚后的新居,而是带着他浮肿的下肢、肿大的脾脏、低单位的血色素来确诊他的病情。他才50出头,身体就垮下来了,这未免太早了。可是,他并不憾恨,因为他的业余体校正在兴旺之中。巨人用巨大的热情款待了这个可敬的师尊。新婚的妻子王专红为他烹调了可口的菜肴;穆铁柱奔波寻找高明的医师。第一次进北京时张凤奎曾带穆铁柱去参观了故宫、颐和园……今天穆铁柱要联系专车送他游览定陵、八达岭……
(原载《泉城》,本刊摘自《体育报》,秦生推荐)
Number:4344
Title:老舍自传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4期
Provenance:人物
Date:1981。3
Nation:
Translator:
解放前,老舍曾写过一篇自传,质朴自谦,妙趣横生。这篇自传全文如下: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40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3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示甘于寒贱也。27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34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喜。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教书作事均甚认事,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40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书舟摘自《人物》1981年第3期)
Number:4345
Title:马国光的性格心理调查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4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人才》杂志今年第1期发表了马国光填写的性格心理调查表,摘要如下:
马国光,男,48岁,从没有上过学,主要成就歌唱表演。
幼年对您影响最大的人:6岁时,我从东北扒火车到华北,到处流浪。卖过烟卷,给日本鬼子背过小孩。那孩子只比我小1岁,我天天给他当马骑。住在破庙中和牛头马面为伴。要饭吃,有一次饿得吃牙膏。我经常受毒打,被国民党反动派吊在房梁上打。可是我从小爱艺术,在垃圾箱中捡到一只破口琴,它给我带来温暖,希望。我没有见过妈妈,只是在梦中常常见到妈妈,我想她是世界上最美丽、最慈爱的……
一位日本兵同情我,收留了我。(40年后,终于找到了这位日本义父。他叫山本员夫,现在务农。)
参加革命后,是老同志田华发现了我,调我去文工团,培养了我……。
您的几句人生格言或要讲的话:
(1)为人要襟怀坦白。不能说假话。编假话多费脑子啊!有恩要报恩。爱朋友、恨敌人,才是真正的战士。
(2)依靠真才实学,不许溜须拍马。自吹自擂的人,只能证明他的无知。
(3)艺术是为了人民的享受。为了“名利+金钱+美女”的人,决非真正的艺术家。只有爱观众,观众才会爱你。艺术是属于人民的。我要尽全力把自己和艺术交还给人民。
Number:4346
Title:陈丹青十年磨难
作者:朱建武沈全梅
出处《读者》:总第4期
Provenance:《青年一代》
Date:1981。3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布达拉宫的金顶,在阳光下闪耀光芒。
一群犷悍的康巴人,脸带憨厚的微笑,站立在土墙前。
陈旧的地毯上,三位母亲爱抚地哺乳着怀中婴儿。虔诚的信男信女正在朝圣。
……
这几段不成系统的文字,实际上是一幅幅描绘西藏人民生活的油画简介。当它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毕业生画展时,曾引起中外同行的啧啧赞叹:“这是中国当代真正的艺术珍品!”
这些油画出于谁的手笔?是27岁的上海青年陈丹青,“文化革命”后中央美术学院第一批油画系研究生。俗话说:雄才从来多磨难。陈丹青的油画能获得如此赞誉,也是与“磨难”结下不解之缘。
丹青从小就喜欢游泳、音乐、文学、绘画。可是,当他才4岁时,父亲被戴上了“右派分子”的帽子。从此厄运降临到这个孩子的身上。
“史无前例”的风暴,不久就扫到了丹青的家。家里的书籍、画册被一扫而光。小丹青难过得整天没说一句话。还是思想通达的父亲劝他说:“别难过,没有画册临摹,到公园、马路去画。”一次,他父亲打扫卫生时,在垃圾箱拾到一张扑克牌,背面是彩色浓重的油画,他如获至宝似的品味着,原来这是一位侨居意大利的俄国著名画家的杰作:《意大利姑娘》,马上拿回家送给了丹青,丹青又花了几个星期的临摹,竟画得栩栩如生。
中学还没有读完,小丹青便告别了父母,来到江西宁都插队。白天,他和农民在田间一起劳作,晚上或阴雨天,他便和老乡们闲聊。但是,他从不浪费点滴光阴,一有空隙,便掏出随身带着的抄本,把山村中的人物山川一笔笔记入他的抄本。一年后,油画《在长征路上》便诞生了。这幅油画和他的连环画在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和在美展展出时,丹青高兴得不得了,以为这一下“出现希望了”!
不久,他在江西省美术工作者黄兆荣的竭力推荐下,来到省文化工作室“帮忙”。一次,有一个油画爱好者外宾来江西参观,被丹青的油画迷住了,竟称丹青是他的老师,还要丹青给他画肖像。丹青请示了上级,因是外宾,只好答应,只是有个规定:不准主动问话,画时尽量快些。丹青按照指示办了事。人们也许以为荣誉与幸福即将降临到丹青身上,可是等待他的是,送走外宾的第二天,他便被解雇了。无处申诉的遭遇,逼着丹青又回到潦倒的父母膝前。
南京,龙盘虎踞,历史上也是人才辈出的地方。不过,这与丹青无缘。一天,他带着青年油画家陈逸飞等的推荐信,去南京艺术学院拜见陈德曦老师。陈老师想了一个巧妙办法,让丹青到教室里去做一次示范绘画,陈老师请在座诸位,帮助推荐,有一位军区干部女儿黄素宁毅然承诺了。可是没有一个单位肯接纳使用。黄素宁并不气馁,又带丹青去见江苏省美协主席亚明。亚明同志替丹青四处推荐,也无补于事。黄素宁出于对丹青的才干的常识和同情,托人把丹青安置在南京远郊的一个队办企业骨灰盒厂工作。
1976年的夏天,丹青在朋友家玩,分别已有半年的黄素宁突然来访。姑娘热情地告诉丹青,西藏自治区要物色三名画师帮助筹备美术学习班,征询他愿意去否?丹青一心向往艺术事业,欣然答应了。在西藏,迷人的风光,使久憋在丹青心中的创作欲像洪水似地奔泻而出。他在拉萨,览了布达拉官,又去郊外的寺院、草原、帐篷、森林探秘。他用西藏之行所取得的资料,先后创作了《泪水洒满幸福田》和《进军西藏》等油画,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两次全国性美术作品展览,都被评为优秀作品。
1978年6月,中央美术学院招考研究生,陈丹青在美术界的前辈支持和鼓励下,以美术爱好者的资历,走上了考场。他的专业考试和论文,受到中央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