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在别处找了个更好的工作:
女人不可预言。
Number:5015
Title:日本企业怎样刺激工人生产热情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38期
Provenance:主人翁
Date:1984。7
Nation:
Translator:
工资保密经理直接审定工资,秘密发放,工人之间互相不知对方的工资数。这样,增加了工资的暗自高兴,易生感恩报恩之情;减了工资的对自己的事故责任等等心中有数,但不致于过分失面子而导致完全消极。
鼓励入股创造条件,鼓励工人购买本企业的股票,分享一定的红利,使企业利益与个人利益更紧密地结合,让大家都关心本企业。
敬老尊贤有些企业设置几个厂门,让工人按工龄长短、贡献大小分别入门。经理常常在上班时间来“高级厂门”恭候工人,增强工人的上进心和荣誉感。
设标贺喜每逢工人有婚娶、生养之类的喜事,或者逢工人生日,厂方就在厂门前贴出标语,对该工人表示祝贺,有时还送上一点特别的贺礼,以示对工人的关心。
提倡发明设“发明创造委员会”之类的组织,广设建议箱,有的甚至在厕所里也安排纸笔供工人提建议用。对合理建议和发明设想,哪怕是暂时不能够付诸实行的,都发给奖金。
多骂干部很多经理下车间时,对工人注意满面春风,但经常当着工人的面指责工头,使工人同情工头并觉得经理对自己还不错,在接受工头指挥时的心理反抗也就少一些。
同玩同乐有些企业规定干部定期参加一两项业余文体活动,与工人同玩同乐,以利联络感情。使工作时的上下级隔阂在业余时间内得到一定的消除。
这些办法都是为了刺激工人更努力地为厂方做事。
Number:5016
Title:李夏和她的小提琴学苑
作者:谭爱清
出处《读者》:总第38期
Provenance:中国建设
Date:1984。6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春芽学苑
在北京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的各种补习学校中,有一个由19岁女青年李夏创办的春芽儿童小提琴学苑。这里现有120名4至6岁的学龄前儿童,分6个班,每天晚上六点至八点半在租用的一所日托幼儿园的房子里上课。
一天傍晚,我来到幼儿园的大活动室,旁听了一堂课。讲台后面的墙上挂着一条白色横幅,上面画的五线谱是巴哈小步舞曲的第二部分。20个孩子手里拿着小提琴,安静地坐在小椅子上。
李夏长得白净秀气,一对有神的大眼睛还带有几分稚气,但她讲课时却那么沉着稳重。她要孩子们复习已经学过的巴哈小步舞曲第一部分。她首先让坐在第一排的一个小男孩拉一遍,然后问道:“小朋友,他拉的有毛病吗?”“有!”孩子们大声地回答。一个女孩子说:“他拉的SO音低了。”多么敏锐的听觉!接着,李夏又叫起一位小朋友,纠正他拿琴持弓和站立的姿势。她给孩子们耐心地讲解怎样使自己拉出的琴声有感情。她说,拉琴和唱歌一样,要有轻有重,层次清楚,才会好听。她边讲解边示范,然后再一遍遍地教大家跟着她一起拉。
孩子们的家长围坐在四周,他们当中有工程师、医生、工人、军人、售货员等。他们拿着油印的讲义,也边听边作笔记。
这些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不再满足于只给孩子吃好、穿好以及身体健康,而希望孩子们能得到更多的教育和艺术上的熏陶。北京洗片厂35岁的洗片工人李延增每次都和爱人一起陪5岁的女儿珊珊来上课,一年来风雨无阻,从未缺课。他说:“我们并不期望珊珊将来成为音乐家,但我们愿培养她从小热爱艺术,热爱生活,使她未来的生活比我们这一代更丰富些。”
走自己的路
李夏是1982年北京八中毕业生。她和父母、哥哥一家四口住在一个拥挤的大院中的两间平房里。房间陈设简单,最显眼的是一架钢琴。李夏坐在沙发上,跟我谈起她办学的经历。她说:“在中学时,我最喜欢的是小提琴和英文。我爸妈收入并不多,但每个月都要拿出五分之一的工资供我哥哥学小提琴。我6岁开始学琴。老师住在东郊,我家住在西城,每次上课都要换乘几次车,下车后还要走上一段荒凉的土路。那时我只知道苦练,夏天天气再热,我每天也总要练上8小时。我一心梦想奖将来能进音乐学院或艺术团体。”
“你功课好,为什么没有考大学,而选择了个人办学的道路?”我好奇地问她。
李夏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却给我讲了她在英语广播教学中听到的一句话:“‘通向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每个人生活的环境不一样,选择的道路也不一样。”
李夏11岁时曾参加过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入学考试,但未被录取。后来她去报考一个艺术团,对方以“年龄过小”为借口,拒绝她报名。但当她得知一个与她同年的人被录取时,她心灵上受到了严重的创伤。但性格倔强的李夏绝不肯轻易舍弃自己热爱小提琴的理想。
“我想,如果我能从自己小时学小提琴的经历中吸取有益之处,为普及幼儿音乐作些工作,不是也可为社会尽一份力量吗?”
广告牌的启示
李夏经历了各种挫折,培养了她坚强的性格。这在她办学过程中充分显示出来。她到西城区业余教育办公室,经过长时间的谈话,才领到了个体办学准许证。
怎样招生?她想到街上那些广告牌。她拿起毛笔,在大张纸上画了小提琴图案的招生广告。打了一桶浆糊,准备了两把扫帚。当晚上8点钟路上行人少了,她和一位朋友骑上自行车,冒着严寒出发了。他们忙碌了4个小时,把广告贴到了西城区所有主要街道的广告牌上。
几天过去了,并没多少人来报名,李夏清楚地记得第一个来报名的人的情景。那人走进她家东张西望,对李夏无所不问:年龄、学业、家庭……一句话,他不相信这位18岁的姑娘竟能作孩子的音乐启蒙教师。
一天,李夏向爸爸要了15元钱,来到《北京晚报》广告科,要求登招生广告。广告科的人计算了一下,她的钱只够登三行小小的字。他们建议她去找第四版的编辑,看看能不能给登一条小消息。她找到编辑后,滔滔不绝地谈了一个小时,介绍自己办学的设想,出示了个体办学的准许证和两位小提琴教师为她写的证明。
两天后,《北京晚报》第四版上果然出现了待业青年李夏创办春芽小提琴学苑开始招生的短小消息。当李夏还在读这条消息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李夏打开门,没料到一下子涌进一屋子人。他们手里拿着当天的《北京晚报》来给孩子报名,李夏见此情景,心情十分激动。
四天功夫,居然有500多人来报名。李夏对孩子们逐个作了面试,测试了他们的音准和对节奏的反应力,看了手型,最后挑选了60名儿童。李夏的妈妈帮助女儿租到了自己工作的太平桥小学的教室作课堂。
经过一年的努力,春芽儿童小提琴学苑逐步走上正轨,李夏教学经验越来越丰富。学生每月付学费6元。除交锐及支付各种开支外,李夏每月收入120元,比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还高出一倍。
家长们热情支持李夏的工作。有一阵,太平桥小学要收回教室,限小提琴班三天内搬走。家长们听说后,纷纷四出打听、联系。在大家的支持下,不到三天就找到了现在的新校址。六一中学于英斌老师被李夏的教学精神所感动,主动承担了辅导孩子们的工作。李力是新街口综合乐器修理部的负责人,他每次陪女儿来上课,口袋里总揣着修理小提琴的工具,哪个孩子的小提琴出了毛病,他就顺手给修理好。
社会上的需要,家长的支持,增强了李夏对社会的责任感。李夏说:“我绝不放弃这一工作。我计划在三五年内让学校逐步发展扩大,让更多的孩子受到音乐的熏陶。”
Number:5017
Title:台湾学生想了解的问题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38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我国在某国的留学生整理了台湾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
下面摘登的是其中一部分:
1。在大陆,政府和人民是怎样对待国父孙中山的?
2。国民党当年被俘的将领,后来都怎样了?
3。你们是怎样审判“四人帮”的?
4。大陆的知识分子现在好过了吗?还要“改造吗?”
5。听说奉化蒋氏祖坟保护得很好,是这样吗?
6。大陆普通百姓可以自由地在国内旅游吗?要不要向政府报告?
7。大陆抗灾的能力强不强?黄河还闹水灾吗?
8。大陆有没有黑社会组织?过去的“青、红帮”和“袍哥”还有残余吗?
9。大陆的交通怎样?火车的卧铺是什么样子?有电气化铁路吗?
10。只准你生一个孩子,你能想得通吗?他们一般用什么避孕方法?
11。台湾大学生毕业后先要当兵,你们那里的大学生接受军训吗?
12。长江上的葛洲坝是全靠自己的力量建设的吗?
13。青年人对老年人怎样?讲究孝道吗?
14。大陆上的珍贵动物保护得好吗?特别是熊猫,有什么保护措施?
15。大陆的姑娘喜欢打扮吗?
Number:5018
Title:彭总写“自述”
作者:郭云梦
出处《读者》:总第82期
Provenance:书林
Date:1984。3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那时,彭总在囹圄中,而我,则是他的“看守”之一。
1970年7月21日,星期二,下午。部队在进行“擒敌技术”训练。我正忙于整理近年间学习历史的心得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