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野牧
出处《读者》:总第173期
Provenance:《家家乐》
Date:1995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没有字的名片
不管你见到谁,首先注意到的往往是那最吸引人的部位脸。只要你看一看这张没有字的“名片”,心中就有数了:这是熟人还是陌生人,要不要打招呼。
人脸是从猿猴的脸进化而来的。鱼、鸟、狮、虎,都各有自己的脸。与人脸最相像的是猿猴的脸。人类最早的祖先南猿的脸,和今天的黑猩猩十分相似:低斜的前额、隆起的眉弓、不发达的下巴。
人的脸所以千差万别,不光是因为眼睛、鼻子、嘴巴等五官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不一样,还因为脸的形状,也就是脸型彼此不同。古代中国人曾经形象地用几个字来表示人的脸型:田、国、甲、由、申、风、福。“田”字脸,就是方脸;“国”字脸,脸长,像长方形,俗称马脸;“甲”字脸,像个鹅蛋,又叫鹅蛋脸;“由”字脸,上面小,下面大,近似三角形;“申”字脸,也叫橄榄脸,这种脸下巴尖,脑门尖,颧骨大,“风”字脸,下面大,上面窄,像梯形,“福”字脸,颧骨高,下颌高,脑门高,鼻子凹,眼睛凹,实际上是多角脸。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人的脸有十种:椭圆形、卵圆形、倒卵圆形、方形、长方形、菱形、梯形、倒梯形和五角形等。其中,椭圆形的脸,最宽部位在颧骨处;圆形脸,显得圆而略大;卵圆形脸就是鹅蛋脸,脸的最宽部位在眼睛处;倒卵圆形脸,最宽部位在脸颊处;五角形脸与方脸比较接近,但下巴较突出。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脸会逐渐拉长,有人曾作过统计,一个人从20岁到60岁,面部的长度会增加5毫米左右。
美国的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请一些中年人来辨认他们中学时代的同学的照片,虽然已经分别了15年,但他们仍能叫出90%的同学的名字。岁月催人老,却无法抹掉脸上的特征。一位学者拿出英国哲学家罗素4岁时和90岁时的照片,熟悉罗素脸部特征的人,能从他老年的照片上,发现他幼年时的影子。
然而,在识别人脸时,人们也会有失误。1979年,美国特拉华州威尔明顿市连续发生了6起抢劫案,在搜寻犯人时,7位证人都认定一个53岁的天主教牧师派格纳是抢劫他们的罪犯。可是事实表明,他们错了。半年以后,真正的罪犯、39岁的克路塞自首了。当然,派格纳和克路塞确实十分相像。
科学家发现,识别人脸的中枢在大脑皮层的颞叶。一旦这一部分受到损伤,人们就没有办法识别人脸,不但认不出自己最亲近的人,甚至会把自己在镜子里的影像当作陌生人。
人的脸虽然不一样,但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甚至包括与世隔绝的土著部落居民,或生来就双目失明的人,都具有6种基本的面部表情,这就是厌恶、愤怒、害怕、悲伤、高兴和惊奇。
中国人的脸谱
科学家经过调查,给中国人的脸画了个像:最多的是鹅蛋脸,南方人中菱形脸和五角形脸的数量也较多。面部扁平;颧骨突出;皮肤多为浅黄或棕黄;头发较黑,较直;多数是丹凤眼;鼻梁不太高;嘴不前突,嘴唇不厚不薄。
按照中国人的审美习惯,鹅蛋脸比较美,这是由于鹅蛋脸的宽度为5只眼睛长度,两眼的间距为1只眼睛长,从左右眼角到左右耳廓各为1只眼睛长度,看上去比较协调。长方脸、圆形脸和菱形脸、五角形脸的人,也不必为此而懊丧,因为长有长的美,圆有圆的美,每一种脸型都有它美的地方。
有人对中国人头部的长度和宽度,作过一番测量和统计。同样是中国人,头的长度最小的只有164毫米,最大的却有206毫米;头的宽度最小的仅129毫米,最大的可达164毫米。东北黑龙江、吉林的人,头的长度最短,平均在187毫米以下,而华南的广东、广西、福建人,头的长度比北方人长,平均在187毫米以上。北方人和南方人头的宽度也不一样:华北和东北地区的人,头部宽度平均在155毫米以上;华南和西南地区的人,头部宽度平均在155毫米以下。由此可见,中国北方人的头部短而宽,而南方人的头部长而窄。
根据测量结果可以发现,中国人的面部大体可分成三段相等的部分:由前额发际(也就是脑门上长头发的那条线)到两只眼睛相连水平线的距离;由两眼水平线到两侧口角水平线的距离;由鼻孔底部到下巴尖端的距离,三者基本相等。脸上这三段距离不相等的人,看上去就显得不那么顺眼。
脸上的表情在言谈举止中是举足轻重的,它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心理学家认为,在人表达的全部感情里,言语只占7%,声音占了38%,而面部表情则占55%。正如18世纪法国哲学家狄德罗所说,一个人“心灵的每一个活动都表现在他的脸上。”
Number:5712
Title:平民的乐园纽约公共图书馆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73期
Provenance:《上海译报》
Date:1995。9。4
Nation:
Translator:
在纽约公共图书馆开门前15分钟,你就能明白为什么这座图书馆被称为“平民的乐园”了。那儿没有什么研究生,完全是纽约的一个市民文化机构。
谁都能进的地方
在图书馆门口,两头石狮前的大理石台阶上,站着一位来自多米尼加的移民。这是她第一次到纽约公共图书馆。她等候开门,想在里面找些有关波多黎各特殊教育班的资料。她身边也在等候开门的是位非洲裔美国人,他想在图书馆找些资料准备大学政治社会学考试;背靠石柱的是一位来自长岛的居民,他想进去看看图书馆举行的一次展览以消磨时间。今年是纽约公共图书馆建馆100周年。眼前的一幕正是建馆者当初所希望的这是任何人都能进去的地方。
纽约公共图书馆前馆长瓦尔塔·格雷戈利亚说,图书馆是一个充满抱负的场所,一个移民和儿童寻找知识、信息和心灵安慰的地方。作家卡尔文·特里则称,纽约公共图书馆是“纽约伟大的文化机构中最平等待人的地方,不需要票子,不需要会员证;也是最高水平的地方,任何进出图馆者都能自我感觉有与哈佛大学学生同等的资格。”
木桌青灯好情调
木制的问讯台前,一名志愿人员为川流不息的来访者指点他们所该去的藏书室。一天有多少人停下来问讯呢?“我也记不清,但整天人是不断的。”这位志愿人员说。每年有130万人使用这座图书馆。
纽约图书馆内的315室、即主阅览室,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无柱房间之一。当初在设计时,第一任馆长约翰·肖恩·比林斯要求把阅览室设在最高层,这样既可采自然光又远离马路的喧闹。今天,图书馆里的部分房间仍保持了开馆时的格局。读者仍使用沉重的木桌,上面放着蒂方尼设计的台灯。
作家的第二个家
这里的综合阅览室成了美国许多历史学家和作家的家。已去世的杰奎琳·奥纳西斯还是一位编辑时,就利用图书馆工作;菲马克·肯·伯恩斯在他的那本具有历史意义的巨著《南北战争》一书编写过程中,就大量地使用了图书馆收藏的一些珍贵照片;莉拉和德威特·华莱士最初就在这里利用图书馆里的定期刊物开始出版了后来成为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刊物《读者文摘》;作家特里因说,他当初来寻找太平洋小岛瑙鲁国的资料,“开始我不敢保证能否找到,但一查卡片索引,竟有70条有关这个小国的资料,包括那里的宪法。当时我被惊呆了。”
Number:5713
Title:哲学巨著的奇遇
作者:东凌
出处《读者》:总第173期
Provenance:《羊城晚报》
Date: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存在与虚无》是法国现代著名的存在主义代表作家保罗·萨特的一部哲学巨著。它的问世标志着法国存在主义哲学的确立,40年代曾风靡西欧和美国。该书于1943年初版时,曾有一段有趣的奇遇。当时出版商拿到这部书稿时,认为思想新颖,但行文述理很深,估计不会有什么销路,最多只能卖10本。但为了弘扬文化,出版商决定即使赔本也要出版。
书出版后,前两周只卖出几本,但第三周销路渐增,后来越卖越多。出版商喜出望外,但又十分惊奇,因为买书者大多是家庭主妇。难道她们都拿哲学著作当消遣吗?经过实地调查发现:原来在德军占领下的巴黎物资奇缺,甚至连砝码也被德军搜罗去,以至人们无法称量物重。不知谁发现了《存在与虚无》正好一公斤重,一克不多一克不少,正可做砝码,于是巴黎的太太们踊跃购买此书。
Number:5714
Title:天幕坠落
作者:大卫·赫尔
出处《读者》:总第173期
Provenance:《科幻世界》
Date:1995。
Nation:美国
Translator:王荣生
臭氧层枯竭是威胁人类生存的重大球境问题。在地球危机四伏的今天,如果不加重视并着手解决,人类将面临自食其果的厄运。美国著名科幻作家大卫·赫尔将这一可怕的、但并不遥远的残酷事实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一
妈妈病倒不久,爸爸就失业了。他常常呆在家里,开始还早早起床,不等我和姐姐米兰达上学,就穿戴整齐出门了。可是,过了不到一个月,他就变得不修边幅,爱睡懒觉了。我们下午放学回家,总是看见他只穿着裤衩、仰卧在起居室的睡椅上,满身黑红相间的彩纹,呈棋盘方格状,衬以苍白的皮肤,绚丽夺目。爸爸对他的文身感到自豪,可我和姐姐却看不顺眼。爸爸在我们这个年纪可棒极了,他说,简直不明白我们怎么变得这么少年老成。
“嘿,小家伙,”他招呼我们,“瞧一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