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
摩格的奇想始于他父母10年前退休搬家时在阁楼翻出的一张加拿大出售一平方英寸土地的微型地契。这是50年代“快克燕麦”藏在花盒子里作促销用的,是藏在快餐盒子里的一个梦想。头脑灵活的摩格当时为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副总裁兼市场推广执行人,这张小地契使他举一反三,推及全美50个州,每州一英寸。
摩格后来用了将近10年时间,完成了每州购地1英亩的浩大工程。据摩格说,整个计划的推出,花了他20万美元,律师费用远远大于买地皮的钱。此举最早于1991年圣诞前夕推出,先后在美国、德国、瑞士、奥地利,新加坡、印度、泰国和日本等国出售美国土地所有权证书,但卖得最好的是最近尝试的中国。这个以“拥有一片美国”命名的活动,向中国大陆销售的总数为10万份,上海地区的限额为5000份。
千百年来,人们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性认识,地契就是为土地拥有者提供的合法开发和利用土地的法律文书。可是这张地契不是这样一回事。摩格在发明这项活动时已经说明,这块土地“属于一种新奇品”,受美国法律保护,主要是具有收藏的意义,并不意味着可以因此而必然地获得入境签证。虽然所有者无法真正开发和利用这些土地。但可将其作为一份珍贵的海外财产和一件人生难得的珍品而收藏、继承,也可转让、馈赠。这一奇思构想令人拍案叫绝。
正因为是新奇品,这份土地证印制得十分精美,16开大小,与美钞一样的绿色,加盖火漆金印,配以据称“可以压邪”的胡桃木底板,树脂膜覆面,铜钉铆入,好像一个完美的工艺品。每份土地证书独立编号登记,列明土地的经纬度及地形地貌。所有者享有在美国土地公司注册个人资料的权利,当然还有身为“美国地主”的荣耀。
摩格做梦也不会想到,这样一个标新立异的“文化玩物”,竟然受到数万中国人的青睐。
二
事情是从去年3月开始的。一个偶然的机会 ,深圳海王集团总裁张思民以他特别灵敏的鼻子、嗅出了此事的特殊意义。他听说美国土地公司为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500周年,正在推行此项活动,便意识到一个新的商业机会出现了。经过一系列接触、谈判,特别是认真考察了其法律可行性之后,海王集团获得此项活动在中国大陆的独家代理权。去年10月,“拥有一片美国”首次在广东惠州、深圳和海南上市,短时间内市场售价迅速从1800元上升到2000元以上。
又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去年10月24日,上海西南一所高校的一位教授出差深圳,买了一份土地证。他是个艺术涵养较高的文化人,他认为“拥有一片美国”不真为这片土地,而是它的文化价值。他怂恿几位同事一起购买,更重要的是,他把这项活动介绍到了上海,市文化局所属仙乐文化艺术品经营部成为上海代理商。
于是,好戏开演了。
11月14日晚上7时许,上海仙乐斯剧场门前的广场上开始聚集起一条人流。这天出版的上海各大报上,都登了一条简短的消息:“你想拥有一片美国土地吗?本市公开发售产权证。”花2188元,即表明你在全美50个州各拥有一平方英寸土地。
上海人喜欢“轧闹猛”,排队不问事由,这已是多年的老传统。很多人误以为土地证是第二次上海市股票认购证,因此不顾一切地从各种渠道去抢购它。在月夜做着“美国梦”的人们和以“炒”为业的“黄牛”手中,摩格的纪念游戏很快变了质,产生了负而影响。
晚上10时,凛冽的北风中,队伍越排越长。但是,土地证要在第二天的早晨才出售。忽然,一阵骚动,队伍大乱。公安干警紧急出动,黄浦公安分局副局长亲自坐镇指挥。事后得知,一大批“黄牛”就在此时出现。当夜,副局长不得不拍板发出2000张预约券。
第二天早上8时半,每张预约券炒到800元,中午高达1500元。傍晚时分,已售出的美国土地证炒到了5000元一份。
极度的疯狂,是不能用一根丝线把它拴住的,土地证热的高温,也不可能用一桶冷水把它浇灭,人们必须付出代价。
11月16日,第三天,这是“美国梦”做得发昏的一天。尽管经销单位再三解释,不承诺土地证去美签证依据。但从早到晚,炒价仍分分秒秒地上涨。到傍晚,每份土地证突破2万元大关,人们仍然不肯轻易抛出
!仙乐斯的广场上,一张张面孔因兴奋而扭典,一个个谣言飞快地传递。其中最使炒客们亢奋的谣言是,每份土地证最终将到5万元价位。除了谣言的制造者,所有人对此坚信不疑。上海静安区的一个年轻人拿出家里全部积蓄,一下子买了12份。某新闻记者也痛下决心,筹款买了10份。这一天,据说外地的炒客们也乘飞机搭火车,急速赶来上海,想分得一点残羹剩汤。
为遏制“黄牛市场”,上海德康典当拍卖公司与仙乐经营部联手拍卖第二批3000份美国土地证,只可异已是昨日黄花,效果并不理想。
毫无疑问,在这场闹剧中,“黄牛”是真正的导演。据圈内人士透露,是他们放出了炒价高涨的谣言,是他们大宗收进,又在炒价达到万元时大宗抛出,狠狠地挥了一票,随即迅速撤退。而那些随风走的中小炒客则在谣言的驱使下,傻乎乎地“接盘”,以致被“套牢”,损失惨重,欲哭无泪。
三
这份昂贵纪念品的买主究竟何人?据记者调查,大致有四类。一是文化层次较高,又有一定经济地位的大学教授、学者等,纯为喜爱,看中其收藏价价值,或者馈赠之用。上海音乐学院胡延仲,花300元买进一张预约券遂了心愿。第二类是经济雄厚的崇美大户,客厅里挂上一张精美贵重的美国土地证。无疑可以炫耀身价。一位买了104份土地证的“大款”林先生,把这片土地看作是一份财产,说要把它传给儿子。第三类则是“玩票友”,期望急速升值,抛出赚一笔,这些是典型的精明的上海人,可惜不高明。第四类是一心做着“美国梦”的人,认为这张证书可以或者有助于实现自己的梦想。
事过境迁,大起大落的原因开始显露。应该说,抱着升值和收藏目的的购买者要远远多于梦想出国者。不过,新闻关注的总是那些新奇和反常的现象。曾几何时,各种说法在私下流传,甚至有人怀疑这份美国土地证的真实性,于是,传媒中赫然出现了:‘拥有一片美国’是骗局吗?”的文章,其言下之意,读者自明;与此同时,也有报纸斩钉截铁地说:“美国,买的不只是一个梦。”一时,购买者人心惶惶。
有人认为 ,新闻界是“误导”的魁首,因为据新华社11月10日电。“拥有一片美国土地者,不可以在这块土地上开发建设,但可以永远拥有,自由进出”。其实,这不过是摩格写在那份地契上的原话,按英文的表述,所能“自由进出”的当然只是你所拥有的这50平方英寸土地,就像可以“自由进出”你自己的家一样,但决无“自由进出”国境的含义。
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似乎被舆论界忽视了:在上海,因为有关于“签证”的谣言,经销商曾经数在经销点贴出否定这一消息的布告,但是贴出一次被人撕掉一次。有证据表明,这是那些“黄牛”干的。当然也有不为谣言和“黄牛”所左右的上海有些高校教师在购买高潮中买了土地证,他们说:“我们根本不想到美国去。花2000多元买一张护照,世上哪有那么便宜的事?”
一位美国记者在分析中国的“买美国热”时,有一段不可忽视的议论:“这种引起狂热的概念,只有在市场脑汁绞尽的美国才可能产生,也只有在市场头脑尚未十分健全的中国消费者中才可能最畅销。”
没有人能够说明,在数以万计的购买者里,究竟有多少是冲着那个假想的签证去的,但确有一些人对于这极其微小的可能抱有极大的希望。渴望和欲求在创造着市场。在摩格的那个社会,市场需要的是“新奇品”;而在中国,这一新奇品却被某些人想像为垫高出国阶梯的一块砖头。正如有人所说:“商品社会就这点好,你瞌睡了,便有人殷勤地递上枕头。”
一个新的市场空间出现了,人们争先恐后地来占领它。然而正因为消费者没有清楚的市场意识,又缺乏具体的市场规则细节,于是,自有对“市场”十分敏感的人出来操作,这正是今天中国许多地方出现的情况。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游泳,头脑冷静,行动沉着。
美国土地证作为文化艺术品被引入中国,拥有者本来和有些油画家喜欢用大卫和石膏像作素描一样,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可是,被人欺凌、被人掠夺的中国人,现在突然买了外国的土地,有些人心里承受能力便一时到不了位。
四
有人或许会问,你写了这许多,你指出了问题,但你没有给我们答案。买美国土地证好还是不好?
我怎么会有答案呢?答案不在我这里,在每一个人的反省与思索中。怕只怕你不在思考,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辩证性,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作为一个文化艺术品,价格与时间一般表现为二次方以上的函数关系,时间越久,文化和收藏价值就越高。正如齐白石老人的一张画,在50年前只能换几斤螃蟹,今天却能换几十万元。
记者获得的最新消息是,自美国土地公司之后,又有第三家和第四家外商试图挤进中国市场作类似的经营。美国联合投资公司正在中国销售美国小块土地“鹰卡”,目的是“推动中国象棋走向世界。”
下个月,我国将要推出《拥有一片故土》活动,向海外华侨发售960万份中国故土。
一个生机勃勃正在奋发向上的民族本身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