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Number : 9510
Title :倾听天籁
作者 :冯百才
出处《读者》 : 总第 185期
Provenance :世界博览
Date :1996。7
Nation :
Translator :
40年来,法国人让—克劳德·罗谢醉心于收集各种鸟和动物的鸣叫声。今天,他领导着一家出版社,销售精心制作的录音带和唱片,上边录着约2000种动物的叫声。这个数字相当于世界已知动物种类的1/5。出版社命名为“希代尔”,是一种鸟(汉语叫“”)的名字。此外,他还是高山生物声学研究中心主任。他拥有世界第一流的鸟鸣磁带资料馆。
让—克劳德从小就不喜欢家里的气氛,他决心“离开人类世界到大自然中去”。每天晚上,他都埋头阅读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十卷本的《昆虫记》;白天则种蘑菇,捉蝴蝶。他寡言少语,除了下棋以外,基本上不与其他人来往。即使下棋,他也缄口不语。
一次,他偶然认识了雷诺汽车制造厂的一个工人,这个工人每天清晨利用上班前的时间拎着一台录音机四处寻录鸟儿的鸣叫声。让—克劳德听了他的录音带,一下子着了迷,决心步其后尘,而且要干得更漂亮。
一开始,他捉青蛙卖给需要做实验的实验室,并用这些钱买了自己的第一台简陋的录音机。
此后;让—克劳德为了录下各种各样的鸟鸣,几乎跑遍了全世界。一种鸟的啼叫就可能花去他几个月的时间。并且他常常一连静候几个夜晚。一次,为了录下海鸥的叫声,他乘一条小船离开突尼斯海岸,不慎落入海中,险些丧命。为了录下中欧地区的一种猫头鹰的叫声,他在山林里呆了数年。为了找到几只乌鸫,他举着长杆话筒在科隆贝双教堂镇附近的树林里转悠。那是戴高乐的家乡,当时将军还在世。他的举动引起了身背冲锋枪的巡警的注意,暗中监视他,一直跟踪到500公里以外他的住所。“你在将军宅邸周围干什么?”巡警盘问道。在他们的印象里,长杆话筒是间谍窃取情报时使用的。“巡警先生们,我在听云雀唱歌,我在寻找几只乌鸫。”他彬彬有礼的回答让巡警们啼笑皆非。
让—克劳德制作的第一张唱片是法国卡尔格地区的各种鸟叫:白鹭、夜鹭、莺等等。他先是拿着录音带奔走于巴黎的各家唱片公司,结果到处碰壁,各唱片公司对他的“作品”大加嘲笑,嗤之以鼻。惟有制作爵士乐唱片的和平唱片公司同意为他制作鸟鸣唱片。唱片大获成功,一年中销售了1万张。让—克劳德事后回忆道:“我还意外地获得了一项唱片大奖。为了去领奖,我生平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系上了领带。”
让—克劳德的事业不是一帆风顺的。他曾录下海鸟和水鸟的啼叫,请唱片公司制作了500张唱片,但只卖出7张。不过,他从不泄气。为了筹集录音所需资金,他到酒店中弹奏吉他,还推销过保险合同,做过陶罐。
“希代尔”出版社创建仅10年,社址选在偏远的乡村,规模也很小,只有5名雇员;但是作为传播“大自然之声”的出版社,在世界上却是第一家。出版社实现年销售额500万法郎,其中一半产品销往国外。他的鸟鸣录音受到世界各地自然博物馆的青睐,成为抢手的收藏品。他的出版社有1万个忠实客户,是出版社新产品的固定订户。鸟鸣又是一种令人陶醉的“氛围音乐”,令常年生活在喧闹城市中的人着迷,产品常常供不应求。出版社出品80种唱片,每年还向世界各地销售密纹唱片。最近,在古生物学家的帮助下,让—克劳德用塑料制成恐龙的喉管,模仿出在史前沼泽地里爬行的恐龙发出的低沉的吼叫,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今年,让—克劳德66岁了。秋天,当动物准备冬眠、候鸟飞往非洲时,他就不再收集鸟鸣。他开始读书,读动物生态学的书,读他订阅的四五种科技月刊,也读佛教著作。他还当起了教师,向人们传授如何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他感慨地说,“可惜,这些学生一回到巴黎,就什么也听不到了。巴黎什么声音都有,就是没有悦耳的声音。”为了联系出版业务,他每年必须去一次巴黎。“我离开巴黎返回家乡时,就像被迫离开鱼缸苟延残喘三天的一条金鱼。”
有趣的是,让—克劳德·罗谢一生醉心于嘤嘤鸟鸣,乐此不疲,却只有一个心愿:寻找安静。他抱怨说:“我的录音带中,到处都有干扰声,即使在婆罗洲岛的原始森林中,在撒哈拉沙漠的腹地,也能听到飞机的轰鸣和汽车的喇叭声。安静已不复存在了。”□
Number : 9511
Title :60年前的路
作者 :石英
出处《读者》 : 总第 186期
Provenance :大地
Date :1996。10
Nation :
Translator :
仓促行进中的选择
走吧,也许只有走这一条路;而且走得很仓促,说是“战略转移”也未尝不可,但领导者的内心最清楚为什么要这样。
在出发的队伍中,除了经过连日苦战刚从前沿撤下来的相当疲惫的战士,没有戴白手套的士官生,更没有敲着洋鼓的方队。分秒迫近的炮声就是集合号,快走,一开始就是突围!
当时或许有人问:我们去哪儿?回答只能是去革命胜利的地方。那时恐怕谁也不会想到:赣南瑞金的红土能和数千里外的陕北延安的黄土结缘。
仓促出发是出于不得已,但仓促也有仓促的好处:时间促使人们加快成熟。第五次反“围剿”的血光,撤离途中牺牲的战友痛憾的眼神,都如晶明的镜子,照彻活着人的心;也使人迅速地做出选择:谁是希望的化身。
密集的枪炮声不容他们停下来,只能是在行进中选择。重新抉择指挥者,抉择行军的路线。但首先是指挥者,然后才有比较合理的行军路线。
处于弱势的战斗者在无比艰难中仍力图崛起,而对手则恃强挤压不使他们有缓转之机。不是吗?当时蒋介石处心积虑要把奔徙中的红军扼在乌江湍流、金沙江底,而红军的领导人经过百流千转,终于登上黔北遵义的一座小楼。经过连夜争辩,黎明阳台观看日出。其中有一位出生于湖南的42岁的智者,他从崎岖狭窄的山路间依稀看到了部队未来的正确走向……
迎着朝阳,中国革命又高昂起额头。
在大渡河发现正直的龙
站在大渡河畔,我有了一个最大的发现:它才是真正的神州之龙!
龙有至善,只有遇到经过血与火震荡的大智大勇者,它口吐真珠,甘愿献宝。龙亦有至恶,欲通过者稍有怯懦与迟疑,龙口或能紧闭,将任何生命窒息。
距今140多年前,曾使曾国藩胆寒的太平天国主帅之一、翼王石达开所率大军,折戟于大渡河安顺场渡口。设想当时石达开临刑前最后一念,或将不忘诅咒“恶龙”!
60年前,又有一群开路者,先锋是十七八个人(他们身后是几万衣衫褴褛的工农子弟兵),他们从龙喉入又从龙喉出,能出来就被授予希望之珠。此珠后来被镶嵌在延安宝塔山上,再后来又照射到天安门城楼。
究竟是开路者的崇高使命感化了大渡河这“至善之龙”?还是勇士们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无畏精神震慑了狂涛骇浪,连恶龙也不得不俯首让路?!
60年后的今天,仍有人在争论当时的夺路先锋是18个人还是17个人,抑或是更少的十几个。其实无须争论下去,甚至无须考虑他们的全部姓名。也许今天已找不到当年的夺路功臣,但大渡河上的每个浪峰都是一枚勋章,这些勋章佩戴在大地母亲胸前,逝去的英雄如地下有知,心愿足矣!
龙在何处?龙在大渡河中。那光波起伏、层层迭起的浪涛,不也是龙身那闪闪发光的鳞片吗?
信念和意志的较量
60年前那场围追堵截,是人类信念和意志的马拉松式的较量:一方是克虏伯大炮加鸦片烟枪,一方是额头的红星映亮了北斗星光。
假如当时在铁索桥上抢渡的勇士遭到火力阻击半途迫返而未奏效,假如在涉过沼泽地时未能拒绝深陷,假如在腊子口前不敢以超人的勇力飞越天险,假如……还有多少令人暗捏一把汗的“假如”呵!
但这些“假如”在成败存亡的关头下都被顶住了,无比坚定的信念和意志战胜了无数个“假如”,民族的希望支撑着极度饥饿与疲惫的衰弱躯体,将未来的胜利种子播种在干旱的陕北黄土高原,播种在骇浪滚滚的黄河东岸,以至播种到全国……
没有绝对闯不过去的难关,但首先不是一味凭靠运气,而是足以粉碎任何险关的钢铁信念和意志。在这方面,中国工农红军无愧是万世之师。
Number : 9512
Title :浮冰上的魔术(外二则)
作者 :格哈德·霍尔兹—褒梅
出处《读者》 : 总第 186期
Provenance :
Date :
Nation :德国
Translator :黄鹤飞
严冬的运河上漂浮着大大小小的冰块。在这没有月色,没有星光的夜空里,人们的眼睛只能吃力地察觉到漆黑的水面上斑斑点点的微明。不过,人们却能清晰地听到冰块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吱嘎声。
我和朋友在静静的运河边散着步,侵肌裂骨的寒风吹得我们俩哆哆嗦嗦。我们边聊天边不自觉地将双手一个劲地伸向大衣袖筒里。在一片冰块上,我无意间发现了两个圆圆墩墩的小黑点,定眼细瞅,才知道是两只蹲在那儿打盹儿的水鸟。
我的眼睛习惯了这近似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依稀能辨出那个灰色的小点是只海鸥,而黑色的小点则是一只骨顶鸭,因为它的额上有块微微的亮斑。
突然,一个滑稽的念头跃入我的脑海,我可以给身旁这位从城里来、从没见过冬夜的浮冰、分不清海鸥和骨顶鸭的朋友玩一个小小的把戏。
“我要是一拍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