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x女子胞x 张云。子宫。是也。简按汉外戚传。善臧我儿胞。师古注。谓胎之衣也。此即胞衣。又仓
公传。风瘅客脬。正义。脬。亦作胞。此即膀胱。而其为子宫之义者。史传无所考。然胞衣每儿化成。膀胱不
限女子。明是子宫矣。质疑录云。阴阳别论云。女子胞。气厥论云。胞移热于膀胱。五味篇云。冲脉任脉。皆
起于胞中。凡此胞字。皆音包。以子宫为言也。灵枢云。膀胱之胞薄以懦。音抛。以溲脬为言也。
x奇恒之腑x 高云。奇。异也。恒。常也。言异于常腑也。
x其气象天x 张云。转输运动。象天之气。高云。传导水谷。变化而出。犹之天气之所生也。从上
而下。故其气象天。从上而下。故泻不藏。
x魄门x 魄。粕通。庄子天道篇。古人之糟魄已夫。音义。司马云。烂食曰魄。一云。糟烂为魄。本
又作粕。盖肛门传送糟粕。故名魄门。王注恐凿矣。
x气口x 张云。气口之义。其名有三。手太阴肺经脉也。
肺主诸气。气之盛衰见于此。故曰气口。肺朝百脉。脉之大会聚于此。故曰脉口。脉出太渊。其长一寸九分。
故曰寸口。是名虽三。而实则一耳。简按仓公传。太阴之口。亦谓寸口。
x为五脏主x 经脉篇曰。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经脉别论曰。权衡以平。气口
成寸。以决死生之分。难经。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
寸口者。脉之大会。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x六腑之大源也x 灵五味篇云。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玉版论云。胃者。水谷气之海也。甲乙林亿等
注云。称六腑。虽少错于理。相发为佳。
x气口亦太阴也x 马云。五味入口藏于胃。而得脾以为之运化。致五脏之气。无不藉之资养。则是脾者
足太阴也。肺者手太阴也。其气本相为流通。而气口亦手太阴耳。张云。气口属肺。手太阴也。布行胃气。则
在于脾。足太阴也。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然则胃气必归于脾。
脾气必归于肺。而后行于脏腑营卫。所以气口虽为手太阴。而实即足太阴之所归。故曰气口亦太阴也。简按马
张所解。其理虽详备。而考之经文。似不太明。李中梓诊家正眼。删亦字。
x出于胃变见于气口x 吴云。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熏蒸于肺。肺得诸脏腑之气。转输于经。故
变见于寸口。高云。五脏六腑之气味。始则五味入口藏于胃。继则脾气转输气味。皆出于胃。循经脉而变见于
气口。简按出字。全本作入。而王注亦云。谷入于胃。然据吴高注意。不必改入字。其义自明。
x五气入鼻藏于心肺x 张云。上文言五味入口藏于胃者。味为阴也。此言五气入鼻藏于心肺者。气为阳
也。鼻为肺之窍。故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观此两节。曰味曰气。皆出于胃。而达于肺。既达于肺。亦必
变见于气口。故气口独为五脏主。简按吴云。风暑湿燥寒。天之五气也。误。
x察其下适其脉x 吴云。下。谓二便也。张云。适。测也。简按当从太素。补上字候字。下文其病下。补能字。
x拘于鬼神者x 史记。扁鹊云。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
卷二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属性:吴云。异法者。治病不同其法。方宜者。五方各有所宜。
x砭石x 南史王僧孺传。全元起欲注素问。访王僧孺以砭石。答曰。古人以石为针。必不用铁。说文
有此砭字。许慎云。以石刺病也。东山经云。高氏之山多针石。郭璞云。可以为砥针。治痈肿。春秋。美 不
如恶石。服子慎注。石。砭石也。季世无复佳石。故以铁代之耳。简按山海经。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
箴石。吴任臣广注。程良孺曰。或云。金刚钻即其物也。
x陵居x 马云。倚高陵以为居。而耐受乎风。志云。高平曰陆。大陆曰阜。大阜曰陵。(出尔雅释地。)
根据山陵而居。故多风。简按当从志注。
x褐荐x 吴云。荐。草HT 也。简按诗豳风。无衣无褐。何以卒岁。注。褐。毛布也。古今 云。荐。席
也。草亦得以言荐。庄子齐物论。麋鹿食荐。荐。即草也。王注细草。盖本庄子。
x华食x 简按王注。酥酪骨肉之类。骨。当作膏。(张志并作膏。)
x毒药x 张云。毒药者。总括药饵而言。凡能除病者。皆
可称为毒药。汪机云。药。谓草木虫鱼禽兽之类。以能攻病。皆谓之毒。简按说文。毒。浓也。害人之草。往
往而生。药。治病草。从 乐声。而周礼天官。医师。聚毒药以共医事。郑注。毒。药之辛苦者。药之物恒多
毒。贾疏。药之辛苦者。细辛苦参。虽辛苦而无毒。但有毒者多辛苦。药中有毒者。巴豆野狼牙之类。是也。药
中有无毒者。人参芎 之类。是也。直言聚毒药者。以毒为主也。以上皆与王注同。吴志高为有毒之药。误矣。
考本草。药物产于川蜀者极多。此从西方之一证。
x其地高陵居x 张云。地高陵居。西北之势也。
x其民乐野处而乳食x 张云。野处乳食。北人之性。胡地至今犹然。高云。居。常居也。处。暂处也。
其民乐野处有时。不欲居高也。旷野多兽。故乐野处而乳食。
x脏寒主满病x 张云。地气寒。乳性亦寒。故令人脏寒。脏寒多滞。故生胀满等病。简按脏寒不必生满
病。甲乙无满字。为是。
x灸炳x 简按诸本。炳。作 。当改。熊音。如劣反。烧也。张云。如瑞切。玉篇。 。而悦切。烧
也。与 同。
x水土弱x 冢语云。坚土之人刚。弱土之人柔。
x食 x 张云。 。腐也。物之腐者。如鼓 曲酱之属。是也。
x致理x 熊音。致。音治。密也。
x九针x 高云。灵枢九针论。黄帝欲以微针通其经脉。微针。小针也。岐伯论小针。而及于九针。故曰。
九针者亦从南方来。简按九针十二原。帝问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而岐伯答以始于一终于九。则微针
即是九针。对砭石而言。非九针之外有微针。志云。微针者。其锋微细。浅刺之
针也。恐非是。
x痿厥寒热x 高云。不劳则四肢不强。故其病多痿厥。食杂则阴阳乖错。故其病多寒热。
x导引按跷x 张云。跷。即阳跷阴跷之义。盖谓推拿溪谷跷穴。以除疾病也。熊音。跷。音乔。简按
张注牵强不可从。(详义见金匮真言论。)庄子陆氏释文。李云。导气令和。引体令柔。
x从中央出也x 高云。四方会聚。故曰来。中央四布。故曰出。
卷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属性:吴云。移易精神。变化脏气。如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悲。思胜恐。导引营卫。皆其事也。高
云。导引之谓移。振作之谓变。简按当从王注。
x祝由x 熊音。祝。去声。音咒。马云。郑澹泉吾学编。述我朝制云。太医院使。掌医疗之法。院判
为之贰。凡医术十三科。曰大方脉。曰小方脉。曰妇人。曰疮疾。曰针灸。曰眼。曰口齿。曰接骨。曰伤寒。
曰咽喉。曰金镞。曰按摩。曰祝由。按摩。以消息导引之法。除人八疾。祝由。以祝禁 除邪鬼之为厉者。二
科今无传。愚今考巢氏病源。各病皆有按摩之法。三国志。孙策时于吉言知祝由法。今民间亦有之。张云。祝。
咒同。由。病所从生也。故曰祝由。志云。对神之辞曰祝。由。从也。言通祝于神明。病从而可愈已。简按王
注。祝说病由。盖亦取义于祝说于神明也。书无逸疏。以言告神谓之祝。请神加殃谓之诅。或作咒。灵贼风篇
云。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说苑云。上古之为医者。曰苗父。苗父之为
医也。以菅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发十言耳。请扶而来。舆而来者。皆
平复如故。隋唐有咒禁博士。咒禁师。(详见六典。)千金翼。载禁咒诸法。圣济总录云。符禁。乃祝由之法。
然上古治病。祝由而已。以其病微浅。故其法甚略。后世病者滋蔓。而所感既深。符印祝诅。兼取并用。禳却
厌胜。而不可以已。要之精神之至。与天地流通。惟能以我齐明。妙于移变。是乃去邪辅正之道也。据以上数
说。其为祝诅病由之义可知也。而元陈栎着素问祝由辨云。书泰誓篇曰。祝降时丧。孔氏注。祝。断也。今以
祝训断。谓但断绝其受病之由。正与上文移精变气相照应。转移自己之精神。变改其所感受阴阳风雨晦明之六
气。而断绝其受病之由。则其病自已。如病由于寒。则断其寒而暖之。病由于热。则断其热而凉之。祝断其由。
如所谓拔其本塞其源。意义岂不显然明白乎。祷祈祝诅。自是素问之大禁。如曰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
亦是无知者之所为。岂医家事耶。此说似有理而却非。实儒者之见耳。(陈辨。见新安文献志三十五卷。)
x内无眷慕之累x 高云。眷慕。眷恋思慕也。
x外无伸官之形x 吴云。伸官。求进于官也。张云。伸。屈伸之情。官。利名之累。高云。引伸五官。
以为恭敬也。简按吴注近是。
x今之世不然x 宋本。今上有当字。志本高本同。
x决嫌疑x 曲礼云。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
x僦贷季x 王六节藏象注。引八素经序云。天师对黄帝曰。我于僦贷季理色脉。已三世矣。罗泌路史云。
神农立方书。乃命僦贷季理色脉。对察和剂。以利天下。
x色以应日脉以应月x 张云。色分五行。而明晦是其变。日有十干。而阴晴是其变。故色以应日。脉有
十二经。而虚实是其变。月有十二建。而盈缩是其变。故脉以应月。
x常求其要则其要也x 张云。常求色脉之要。则明如日月。而得其变化之要矣。高云。色主气。为阳。
故色以应日。脉主血。为阴。故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