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48-素问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故生之本本乎阴阳也。简按吴以生字接上句。未稳贴。 
x六合x 高诱注淮南云。孟春与孟秋为合。仲春与仲秋为合。季春与季秋为合。孟夏与孟冬为合。仲 
夏与仲冬为合。季夏与季冬为合。故曰六合。一曰。四方上下为六合。 
x九州x 淮南坠形训云。神农大九州。桂州迎州神州等是也。至黄帝以来。德不及远。惟于神州之内。 
分为九州。王注所载九州。见书禹贡。 
x十二节x 志云。骨节也。两手两足。各三大节。简按王注为十二经。非也。春秋繁露云。天数之微。 
莫若于人。人之身有四肢。每肢有三节。三四十二。十二节相待。而形体立矣。天有四时。每一时有三月。三 
四十二。十二月相受。而岁数终矣。六节脏象论。无五脏十二节五字。此节之义。当考灵邪客篇。淮南天文训。 
x其气三x 高云。凡人之生。各具五行。故其生五。五行之理。通贯三才。故其气三。简按六节脏象论 
云。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此其气三。成三才。则高注难从。而王马吴并云。 
天气地气运气。张则云。三阴三阳。俱未允焉。太平经云。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出后汉书襄楷传注。 
其气三。或此之谓与。杨上善太素注云。太素分为万物。以为造化。故在天为阳。在人为和。在地为阴。(出 
弘决外典钞。)三十一难杨玄操注云。天有三元之气。所以生成万物。人法天地。所以亦有三元之气。以养身 
形。六十六难虞庶注云。在天则三元五运。相因而成。在人则三焦五脏。相因而成也。素问曰。其气三。其生 
五。此之谓也。 
x数犯此者x 志云。人禀五行之气而生。犯此五行之气而死。有如水之所以载舟。而亦能覆舟。故曰此 
寿命之本也。 
x苍天之气x 张云。天色深玄。故曰苍天。简按诗。彼苍者天。王为春天误。 
x传精神x 张吴并云。传。受也。 
x此谓自伤气之削也x 马吴诸注。伤下句。简按据王注。八字一句为是。 
x阳气者若天与日x 马云。本篇所重。在人卫气。但人之卫气。本于天之阳气。惟人得此阳气以有生。 
故曰生气通天。惟圣人全此阳气。苛疾不起。常人则反是焉。灵枢禁服篇云。审察卫气。为百病母者。信哉。 
本篇凡言阳气者七。谆谆示人以当全此阳气也。 
x不彰x 高云。若失其所。则营运者不周于通体。旋转者不循于经脉。故短折其寿。而不彰着于人世矣。 
简按史记五帝本纪。帝挚立。不善崩。索隐曰。古本。作不着。音张虑反。犹不着明。 
x阳因而上x 高云。天气清净。明德惟藏。故天之默运于上也。当以日光明。是故人身之阳气。因之而 
上。阳因而上。其体如天。卫外者也。其体如日。此阳气之若天与日也。 
x因于暑汗x 王注云。此则不能静慎。伤于寒毒。至夏而变暑病也。此说非也。朱震亨详辨之。当考格致余论。 
x烦则喘喝静则多言x 张云。暑有阴阳二证。阳证因于中热。阴证因于中寒。此节所言。言暑之阳者也。 
故为汗出烦躁。为喘。为大声呼喝。若其静者。亦不免于多言。盖邪热伤阴。精神内乱。故言无伦次也。 
x汗出而散x 张云。热病篇曰。暑当与汗。皆出勿止。此之谓也。简按张云。此言暑之阴者。非也。志 
云。天之阳邪。伤人阳气。两阳相搏。故体如燔炭。阳热之邪。得吾身之阴液而解。故汗出而散也。高云。若 
伤暑无汗。则病燥火之气。故体如燔炭。 
x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x 朱氏格致余论云。湿者土浊之气。首为诸阳之会。其位高而气清。其体虚。 
浊气熏蒸。清道不通。沉重而不爽利。似乎有物以蒙冒之。失而不治。湿郁为热。热留不去。大筋 短者。热 
伤血不能养筋。故为拘挛。小筋弛长者。湿伤筋不能束骨。故为痿弱。因于湿。首如裹。各三字为句。文正而意明。高 
云。大筋连于骨内。 短则屈而不伸。小筋络于骨外。弛长则伸而不屈。○朱氏新定章句。因于寒。体若燔炭。汗出而 
散。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因于湿。(句)首如裹。(句)湿热不攘。(句)大筋 短。小筋弛长。 
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云云。简按马张志高并循原文而释。吴及九达。薛氏原旨等。从朱氏改定。 
x弛长x 弛。宋本。作 。按弛。 同。说文。弓解也。张璐曰。先搐瓜蒂散。次与羌活胜湿汤。 
x因于气为肿x 张云。卫气营气脏腑之气。皆气也。一有不调。皆能致病。因气为肿。气道不行也。 
简按高云。气犹风也。阴阳应象云。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故不言风而言气。因于气为肿者。风淫末疾。 
四肢肿也。此注难从。震亨云。脱简。误。 
x四维相代x 高云。四维相代者。四肢行动不能。彼此借力而相代也。简按马张并以四维为四肢。是 
也。王注筋骨血肉。未允。志聪汪昂并云。四时也。亦未详何据。痹论云。尻以代踵。脊以代头。四维相代。 
与此同义。震亨以为衍文。误。 
x阳气者烦劳则张x 王氏溯洄集云。夫阳气者。人身和平之气也。烦劳者。凡过于动作皆是也。张。 
主也。谓亢极也。精。阴气也。辟积。犹积叠。谓怫郁也。衣褶谓之襞积者。亦取积叠之义也。积水之奔散曰 
溃。都。犹堤防也。 。水流而不止也。夫充于身者。一气而已。本无异类也。即其所用所病而言之。于是 
乎始有异名耳。故平则为正。亢则为邪。阳气则因其和以养人而名之。及其过动而张。亦即阳气 
亢极而成火耳。阳盛则阴衰。故精绝。水不制火。故亢火郁积之甚。又当夏月火旺之时。故使人烦热之极。若 
煎迫然。气逆上也。火炎气逆。故目盲耳闭。而无所用。此阳极欲绝。故其精败神去。不可复生。若堤防之崩 
坏。而所储之水。奔散滂流。莫能以遏之矣。夫病至于此。是坏之极矣。王氏乃因不晓都字之义。遂略去此字。 
而谓之若坏。其可乎哉。又以此病。纯为房患。以胀为筋脉 胀。以 为烦闷。皆非是也。简按圣济总录。 
载人参散。治煎厥气逆。头目昏愦。听不闻目不明。七气善怒。(人参。远志。赤茯苓。防风。各二两。芍药。 
麦门冬。陈皮。白术。各一两。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日再服。) 
x辟积x 辟与襞同。司马相如传。襞积褰绉。师古注。襞积。即今之裙褶。高云。重复也。汪昂云。如 
衣襞积。并本于王履之解。张云。病也。误。 
x溃溃乎若坏都x 马云。都所以坊水。简按礼檀弓。 其宫而猪焉。郑玄注。猪。都也。南人谓都为猪。 
郦道元水经注。水泽所聚。谓之都。亦曰潴。张高为都城之都。误。 
x 乎x 。考韵书。音聿。从子曰之曰。水流也。又奔 。疾貌。卷末释音。古没切。音骨。 
烦闷不止也。此从日月之日。书洪范。 陈其五行。注。 。乱也。义盖取于此。又考韵书。 。波浪声。又 
涌波也。由此观之。 义不太远。然于坏都。则 字似衬。 
x大怒则形气绝x 马云。形气经络。阻绝不通。奇病论云。胞之络脉绝。亦阻绝之义。非断绝之谓。 
高本形下句。注云。形者。悻悻然见于其面也。气绝者。怒则气上不接于下也。简按高注误。 
x薄厥x 吴云。薄。雷风相薄之薄。汪云。薄。迫也。简 
按圣济总录。赤茯苓汤。治薄厥暴怒。怒则伤肝。气逆胸中不和。甚则呕血鼽衄。(赤茯苓。人参。桔梗。陈 
皮。各一两。芍药。麦门冬。槟榔。各半两。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五片。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不计时候。) 
x其若不容x 马云。胸腹 胀。真若有不能容物者矣。吴云。纵而不收。其若不能为容止矣。志云。筋 
伤而弛纵。则四体若不容我所用也。简按吴志似是。王意亦当如此。 
x汗出偏沮x 马云。人当汗出之时。或左或右。一偏阻塞而无汗。则无汗之半体。他日必有偏枯之患。 
吴云。沮。止也。张云。沮。伤也。坏也。志高并云。湿也。简按沮。王为沮泄之义。诸注不一。考千金作袒。 
又养生门云。凡大汗勿偏脱衣。喜得偏风半身不遂。(巢源。引养生方同。)灵刺节真邪云。虚邪偏客于身半。 
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乃其作袒似是。下文曰汗出见湿。曰高粱之变。 
曰劳汗当风。皆有为而发疾者。其义可见也。 
x痤痱x 说文。痤。小肿也。玉篇。疖也。韩非子。弹痤者痛。巢源云。肿一寸至二寸。疖也。痱。 
玉篇。热生小疮。巢源云。人皮肤虚。为风邪所折。则起隐疹。寒多则色赤。风多则色白。甚者痒痛。搔之则 
成疮。又巢源。有夏月沸疮。盖痱。即沸。从 者。痤。详下文王注。 
x高粱x 孟子。膏粱之味。赵岐注。细粱如膏者也。朱注。膏。肥肉。粱。美谷。简按山海经。都广 
之野。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郭璞注。言味好皆滑如膏。外传曰。膏粱之子。刘会孟云。嘉谷之米。炊之皆 
有膏。盖赵注较优。王注与赵同。 
x足生大丁x 足。新校正读为饶。吴为能。张为多。潘楫医灯续焰云。足生者。必生也。并为是。春 
秋繁露云。阴阳之动。使人足病喉痹。足字用法。正与此同。巢源云。丁疮 
初作时。突起如丁盖。故谓之丁疮。令人恶寒。四肢强痛。兼忉忉然牵疼。一二日疮便变焦黑色。肿大光起。 
根强。全不得近。酸痛。皆其候也。 
x受如持虚x 张云。热侵阳分。感发最易。如持空虚之器以受物。 
x x 王注。俗曰粉刺。粉刺见肘后。千金作粉滓。巢源云。嗣面者。面皮上有滓如米粉者。是也。又外台 
有粉 。玉篇。 。与 同。字书。 。并是查字。巢源又云。查疽。隐脉赤起。如今楂树子形。亦 
是风邪客于皮肤。血气之所变生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