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简按说文。吕。脊骨也。广雅。膂肉也。前说本于说文。后说及王马注。原于广雅。据循膂而下语。其为脊骨
者。于义为当。
x大会于风府x 大上。巢源有常字。简按王注热论云。风府。入发际同身寸之一寸。此云二寸。考甲
乙千金等。作二寸者误。
x二十五日x 灵枢。甲乙。太素。全元起。巢源。作二十一日。二十六日。作二十二日。马云。此曰
二十五日者。连风府之项骨三椎而言。彼曰二十一者。除项骨言。自大椎而始也。故二十六日。与二十二日亦
不同。吴同。张云。项骨三节。脊骨二十一节。共二十四节。邪气自风府。日下一节。故于二十五日。下至尾
。复自后而前。故于二十六日入脊内。简按志。高。二十五日。作二十一日。二十六日。作二十二日。据灵
枢等也。自风府始。则不除项骨者。似为有理。而考诸书。作二十五日。二十六日者。王所改正。(外台。亦
作五六。宋人所改。)今从志高。(徐廷璋活人针经云按甲乙经云。大椎至尾 。共二十一 。此中只长三尺。
以三尺内折量。取背上俞穴。一法用绳墨取穴。绳有舒缩不同。取穴无准。今以薄竹片。点量取穴。治病有准。
今精考二十一 骨。不至尾 尽。只至腰余穴尽已。腰余穴。第二十一 下。是腰余穴。穴旁分开一寸五分。
是自环余穴。穴下更有上 次 中 下 会阳五穴。皆在二十一 下。直至会阳穴。其穴交 。在尾 骨两旁。
则知二十
一骨。至腰余而尽。今经。二十一 骨。至尾 骨而尽。甚非也。言长三尺。此法亦不可准用。今详二十一
下。有四骨空。在下相连。直至尾 尽。以二十一 。又增四骨。骨空共二十五。据内经疟论篇云。疟邪初
出于风府。在椎骨上。其邪大椎为始。日下一节。二十五日。尾 尽处。二十六日。入于脊内。据此经云。即
是二十一日。下二十一节而尽。自二十二日。即下四骨空间。至二十五日。诸 及骨空传尽。即入脊中。以此
论之。其理甚明。则知甲乙经云。二十一 。至尾 骨。甚非也。○按此说太异。盖未考及灵枢。漫尔立论。
而杨继针灸大成背部图。亦载此论。不知其出于何人也。)
x 骨x 岁露篇。作尾底。简按知是 即底。会意。
x伏膂之脉x 岁露篇。病源。作伏冲。甲乙。作太冲。简按天真论。太冲之脉盛。甲乙。太素。作伏
冲。知是太冲。伏冲。伏膂。皆一脉耳。膂。即吕。脊骨。王谓膂筋之间。恐非。上文日下一节。王云。节。
谓脊骨之节。若以膂为筋。则义相乖。
x九日出于缺盆之中x 吴云。气上行无关节之窒。故九日出于缺盆。简按缺盆。非阳明胃经之缺盆。
骨度篇云。结喉以下。至缺盆中。长四寸。缺盆以下。至 KT 。长九寸。骨空论云。治其喉中央。在缺盆中
者。本输篇云。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曰天突。俱非胃经之缺盆。乃指任脉天突穴而言耳。
x其间日发者云云x 以下四十四字。高移前。为帝曰其间日而作者何也之答语。置其气之舍云云之上。
云。此段。旧本在故作日益早之下。今改正于此。简按此一节。乃前节答语。其为错简明矣。今从高注改定。
x横连募原x 简按举痛论。及全本。太素。巢源。作膜原。举痛论王注云。膜。谓膈间之膜。原。谓
膈肓之原。义未太明。此云膈募之原系。乃觉胜于彼注。盖膜本取义于帷幕之幕。膜间薄皮。遮隔浊气者。犹
幕之在上。故谓之幕。因从
肉作膜。其作募者。幕之讹尔。太阴阳明论。脾与胃以膜相连尔。太素。膜。作募。知此募幕互误。熊。张。
并音暮。张云。诸经募原之气。内连五脏。邪在阴分。故道远行迟。志云。募原者。横连脏腑之膏膜。即金匮
所谓皮肤脏腑之文理。乃卫气游行之腠理也。二家之说。并不允当。姑从王义。当与举痛论小肠膜原注参看。
x不能与卫气俱行x 甲乙。卫气。作营气。非也。
x不得皆出x 甲乙。皆。作偕。似是。
x故间日乃作也x 乃上。病源。外台。有蓄积二字。
x此邪气客于头项云云x 以下八十八字。外台有。此疑古注文。
x卫气之所发x 灵枢。病源。发。作应。简按下文云。卫气应乃作。发。当作应。
x邪气之所合x 吴本。及灵枢。病源。合。作舍。是。
x风之与疟也x 吴云。风。外受风邪也。受风病作。则无休时。志云。夫 疟皆生于风。然病风者。
常在其处。病疟者。休作有时。故帝有此问。马云。风。乃本经风论之风。简按马注恐非也。甲乙。无也字。
x相似x 灵枢。病源。似。作与。
x凄沧之水寒x 滑云。水。一作小。马云。当作小寒。吴本。作小寒。张云。凄沧之水寒。谓浴水乘
凉之类也。因暑受寒。则腠理闭。汗不出。寒邪先伏于皮肤之中。得清秋之气。而风袭于外。则病发矣。志云。
风寒曰凄。水寒曰沧。简按凄沧不必分风水。灵师传篇云。寒无凄沧。暑无出汗。
x秋伤于风则病成矣x 生气通天论云。夏伤于暑。秋为 疟。金匮真言论云。秋善病风疟。阴阳应象
大论云。夏伤于暑。秋必 疟。(灵论疾诊尺篇同。)周礼疾医职。秋时有疟寒疾。左
传定四年。荀寅云。水潦方降。疾疟方起。
x寒疟x 张云。先受阴邪。后受阳邪。故先寒后热。人之患疟者。多属此证。简按上文云。疟之始发也。
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此乃疟之正证也。李云。温疟瘅疟。皆非真
疟也。知是寒疟。特真疟耳。
x温疟x 马云。据后第十三节。以冬中于风。而发于春者。为温疟。则温疟。非夏感于暑。而发于秋者
比也。故今秋时之疟。惟先寒而后热者最多。要知温疟原非秋时有也。
x烦冤x 千金。作烦闷。
x瘅疟x 志云。瘅。单也。谓单发于阳。而病热也。圣济总录云。单阳为瘅。万氏育婴家秘云。经中只
言瘅。俗称为疸。瘅者。单也。谓单阳而无阴也。简按瘅为单阳之义。在瘅疟则可。至脾瘅胆瘅消瘅。及瘅成
为消中等。则不通焉。王注为热。最为明确。盖瘅乃 之从 者。 说文。炊也。广韵。火起貌。国语周语。
火无炎 。瘅之为热。其在于此耶。(金匮。温疟。主白虎加桂枝汤。即本节瘅疟。当并考。)
x经言x 出灵逆顺第五十五篇。下同。
x浑浑之脉x 马云。脉以邪盛而乱也。张云。阴阳虚实未定也。简按浑浑。与脉要精微论浑浑同义。谓
脉盛也。七发注。浑浑。波相随貌。
x先热而渴x 吴。改先作后。简按今验先热而汗出。寻而发渴。乃作先者是。
x病极则复至x 王以至字连下句。吴张同。马志高并据甲乙全本太素。接上句。汪昂云。至字。有连上
句读者。言寒热复至。今从王氏。
x必毁x 简按灵逆顺篇云。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当从太
素文。
x为其气逆也x 马云。按后人用药。必当在疟气未发之前。方有为效。不但用针为然。若疟发而用药。
则寒药助寒。热药助热。反无益。而增其病势矣。此义当与灵枢逆顺篇参看。简按上文云病逆。此云气逆。其
义则一也。祝茹穹心医集云。疟疾每日如期而至。名曰疟信。此当原症发散。未可直攻。未可截也。或前或后。
此正气渐旺。邪将不容。名曰邪衰。方可截之。正本节之理也。
x疟之且发也x 志云。且者。未定之辞。言疟之将发。阴阳之将移。必从四末始。
x坚束其处x 吴云。谓 上也。取血之法。今北人行之。张云。其处。谓四关之上也。今北人多行此
法。砭出其血。谓之放寒。志云。坚束其四末。令邪在此经者。不得入于彼经。彼经之经气。不得出而并于此
经。简按志注为允当。千金。作故气未并。先其时一食顷。用细左索。坚束其手足十指。令邪气不得入。阴气
不得出。过时乃解。此亦一法。
x真往x 太素。作直往。似是。
x其应如何x 张云。欲察其应。
x疟气者x 甲乙。气字无。
x邪气与卫气x 吴。移与卫气三字于下句。作邪气客于六腑。而有时与卫气相失。文理始明。
x客于六腑x 张云。客。犹言会也。李云。客。犹会也。邪在六腑。则气远会希。故间二日。或休数
日也。志云。六腑者。谓六腑之膜原也。脏之膜原。而间日发者。乃胸中之膈膜。其道近。六腑之膜原。更下
而远。故有间二日。言至于数日也。简按考上文。并无客于六腑之说。疑是风府之讹。
x此应四时者也x 吴云。应。当也。张云。夏伤于暑。秋必病疟。此应四时者也。
x反四时也x 吴云。谓春时应暖。而反大凉。夏时应热。而反大寒。秋时应凉。而反大温。冬时应寒。
而反大热。疟病异形。职由此也。志云。非留蓄之邪。乃感四时之气。而为病也。
x以秋病者寒甚x 张云。秋以盛热之后。而新凉束之。阴阳相激。故病为寒甚。高云。秋伤于湿。人
气始收。故寒甚。
x邪气不能自出x 邪。甲乙。作寒。
x气复反入x 张云。阳极而衰。故复入于阴分。
x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x 张云。按此以冬中于寒。而发为温疟。即伤寒之属。故伤寒论。有温疟一
证。盖本诸张兆璜云。故先热而后寒者。名曰温疟。其但热而不寒者。名曰瘅疟矣。故字宜着眼。高云。上文
因寒疟。而及温疟。故寒疟详。而温疟略。此问温疟。而兼寒疟。故下文但论温疟。而不复言寒疟也。
x不及于阴x 高。据全本太素。及。作反。注云。上文温疟。气复反入。故先热后寒。瘅疟。其气不
反于阴。故但热而不寒。
x命曰瘅疟x 马云。此热气者。内藏于心肺。而外舍于分肉。令人消铄肌肉。病命曰瘅疟。由此观之。
则瘅疟之所舍者。肺与心耳。李云。肺素有热。气藏于心。即此二语。火来乘金。阴虚阳亢。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