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细辛汤。危氏得效方。有白附子散。并治大寒犯脑头痛。
x帝曰善x 高云。三字衍文。
x五气之溢也x 吴云。腥焦香臊腐也。张云。五味之所化也。马云。五脏之气也。志云。五气者。土
气也。土位中央。在数为五。在味为甘。在脏为脾。高同。云。溢。泛溢也。简按万历本医说。作土气。志注
为是。王意亦当如此。
x脾瘅x 圣济总录云。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肥甘之过。令人内热而中满。则阳气盛矣。故单阳为
瘅也。其证口甘。久而弗治。转为消渴。以热气上溢故也。有方。附于四十五卷。
x食甘美而多肥x 甲乙。作数食美。而多食甘肥。简按甲乙为是。枚乘七发。甘脆肥浓。命曰腐肠之药。
x转为消渴x 吴。转。作传。云。传。日久传变也。消渴。饮水善消。而渴不止也。
x以兰除陈气x 圣济总录。治脾瘅口甘中满。兰草汤。兰草。一两。切。 上一味。以水三盏。煎取一
盏半。去滓。分温三服。不拘时候。张云。兰草。性味甘寒。其气清香。能生津止渴润肌肉。故可除陈积蓄热
之气。简按李杲试效方。有兰香饮子。兰室秘藏。名甘露膏。治消渴。饮水极甚。善
食而瘦。王逊药性纂要云。素问所谓。治之以兰除陈气者。幽兰建兰之叶。非兰草泽兰也。建兰幽兰。古所无。
此袭寇宗 陈嘉谟之谬说耳。
x口苦取阳陵泉x 此六字。宜据新校正而删之。诸家费解。
x夫肝者中之将也x 甲乙。肝上。有胆者中精之府六字。与新校正所援异。灵师传篇云。肝主为将。六
节脏象论云。十二脏皆取决于胆。本输篇云。肝合胆。胆者。中精之府。(五行大义。引河图。文同。)盖本
节主胆而言。甲乙文为正焉。圣济总录。作夫胆为中正之官。清净之腑。十一脏之所取决。咽为之使。
x咽为之使x 张云。足少阳之脉。上挟咽。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是肝胆之脉。皆会于
咽。故咽为之使。
x胆虚气上溢x 甲乙。无虚字。吴。虚。作嘘。云。嘘气。气上溢也。汪昂云。吴改胆虚。作胆嘘。欠
通。气上溢。即嘘字之义。马云。此胆气以烦劳而致虚。张云。数谋虑不决。则肝胆俱劳。劳则必虚。虚则气
不固。故胆气上溢。简按数谋虑不决。宜胆气怫郁。甲乙似是。圣济总录云。数谋不断。则清净者。浊而扰矣。
故气上溢。而为口苦也。经所谓是动则病口苦。以气为是动也。有方。附于四十二卷。卫生宝鉴。有龙胆泻肝
汤。(与东垣方不同。)
x胆募俞x 吴云。胆募。日月穴也。胆俞。在脊十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简按甲乙云。日月。胆募
也。在期门下五分。马以为期门。误。王注腹募背俞。原于六十七难。
x治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x 治。吴改作论。注云。即灵兰秘典所论也。张同。简按王云。今经已亡。
未知何是。
x有癃者x 吴云。癃。不得小便也。癃而一日数十溲者。
由中气虚衰。欲便则气不能传送。出之不尽。少间则又欲便。而溲出亦无多也。简案口问篇云。中气不足。溲
便为之变。陈氏三因方云。淋。古谓之癃。名称不同也。癃者。罢也。淋者。滴也。今名虽俗。于义为得。此
说非是。戴侗六书故曰。淋。癃。实一声也。汉殇帝讳淋。故改癃为HT 。改隆虑县。为林虑县。盖内经。本草
经。皆用癃字。作淋皆后人所改。
x身热如炭颈膺如格x 吴云。身热如炭。胃主肌肉故也。颈膺如格。胃脉循喉咙。下乳内廉故也。张
云。如格者。上下不通。若有所格也。
x喘息气逆x 马云。其息喘。其气甚逆。张云。喘息者。呼吸急促也。气逆者。治节不行也。
x细微如发x 甲乙。无微字。
x病在太阴其盛在胃颇在肺x 马云。此病在太阴。经之不足。观气口微细之脉可知也。其气盛在于胃。
观人迎躁盛之脉可知也。六节脏象论。灵枢终始禁服等篇。皆以人迎三盛。为病在阳明。所以谓之其盛在胃也。
至于喘息气逆。颇关在肺。然肺虚也。非盛也。特邪气耳。简按参之于王说。义尤明晰。吴以太阴为脾。张则
为脾肺二脏。与经旨左矣。
x此所谓得五有余x 甲乙。无所谓二字。
x五病之气有余也x 甲乙。无五字。
x此其身不表不里亦正死明矣x 甲乙。无身字。正死。作死证。
x巅疾x 张云。即癫痫也。本经。巅。癫通用。于此节之义可见。诸家释为顶巅者非。盖儿之初生。
即有病癫痫者。今人呼为胎里疾者即此。未闻有胎病顶巅者也。
x母有所大惊x 甲乙。母下。有数字。张兆璜云。胎中受
病。非止惊痫。妊娠女子。饮食起居。大宜谨慎。则生子聪俊。无病长年。高云。其气上不下。则精与惊气并
居。既生以后。故令子发为癫疾也。此癫疾为先天奇病。而属于不治也。
x 然x 。庞 同。玉篇。大也。乃状浮起貌也。庞。又庞杂之庞。故王兼二义而释之。详见于评热
病论。马本。 。作 。
x身无痛者x 吴云。以其病不系于表。故身无痛。
x肾风x 马云。肾属水。故肾虚则水搐。肾不宜感风。故风在则体浮。风热则脉大。风与水搏。则脉
紧。胀满则薄脾。而不能食。虽食亦少。水热穴论云。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成其病。则欲其
能食也难矣。高云。水因风动。故名肾风。简按王注风论云。肾脏受风。则面 然而肿。而张则云。非外感之
风。乃风由内生者。内风之说未经见。则不可从。
x惊已心气痿者死x 吴云。肾邪陵心。令人善惊。若惊已而心气犹壮。是谓神正。生之徒也。惊已而
心气痿者。是谓神亡。死之属也。志云。肾风非死证。此病生在肾。逆传其所胜。故死。简按痿。马张仍王义。
卷六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属性:吴云。前有奇病论。此言大奇论者。扩而大之也。高本。删论字。盖以无问答之语也。
x皆实即为肿x 张云。满。邪气壅滞。而为胀满也。此言肝肾肺经。皆能为满。若其脉实。当为浮肿。
而辨如下文也。简按王以满为脉气满实。考文理。张注为胜。王注痈肿。必是壅肿。传泻之讹耳。
x肺之雍x 马云。按甲乙经。雍。作痈。肺肝肾三经。不宜生痈。此雍。断宜作壅。盖言气之壅滞也。
吴张并云。雍。壅同。
x喘而两 满x 吴本。 。作胁。张云。 。音区。腋下胁也。
x脚下至少腹x 简按马志据原文。不改脚为 。却非。
x跛易偏枯x 张云。或为跛。或掉易无力。或偏枯不用。是皆肾经壅滞。不能营运所致。简按易。是
痿易狂易之易。谓跛而变易其常。王注恐谬。
x心脉满大x 张云。火有余也。心主血脉。火盛则血涸。故痫螈筋挛。
x痫螈筋挛x 甲乙。螈。作 。张云。痫。音间。癫痫也。螈。音炽。抽搐也。挛。音恋。拘挛也。
高云。神气不通于心包则痫。神气不行于骨节则螈。痫则筋挛于内。螈则筋挛于外也。简按下文云。二阴急为
痫厥。通评虚实论云。刺痫惊脉五。灵经筋篇云。痫螈及痉。寒热病篇云。暴挛痫眩。足不任。内经言痫者如
此。(详见通评虚实论注。)玉机真脏论云。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螈。王注。筋脉受热。而自跳掣。故名曰
螈。灵邪气脏腑病形篇云。心脉急甚者。为螈 。肝脉微涩。为螈挛筋痹。(螈 。详见诊要经终篇注。)并
与本篇互发。
x肝脉小急x 张云。小。为血不足。急。为邪有余。故为是病。夫痫螈筋挛一也。而心肝二经皆有之。
一以内热。一以风寒。寒热不同。血衰一也。故同有是病。
x肝脉骛暴x 熊音。骛。音务。奔也。志云。骛。疾走也。又乱驰也。简按后汉光武帝纪注。直骋曰
驰。乱驰曰骛。志注据此。
x有所惊骇x 马云。金匮真言论云。肝之病。发惊骇。
x脉不至若喑x 张云。此特一时之气逆耳。气通则愈矣。吴云。脉不至。在诸病为危剧。若其暴喑失声。
则是肝木厥逆。气壅不流。故脉不至耳。不必治之。厥还当自止。简按志圈脉上。别为一章。非。
x小急不鼓皆为瘕x 马云。瘕者。假也。块似有形。而隐见不常。故曰瘕。脉本急矣。而其急中甚小。
又不鼓击于手。则是沉也。必有积瘕在中。故脉不和缓耳。今三部之脉如此。皆可以即其本部。而决其为瘕也。
简按巢源云。瘕。假也。谓虚假可动也。又云。谓其有形。假而推移也。盖 瘕。分而言之。 。积也。瘕。
聚也。然 积亦可称瘕。气厥论。 瘕。阴阳类论。血瘕。邪气脏腑病形篇。水瘕。水胀篇。石瘕。厥病篇。
虫瘕。伤寒论。固瘕。神农本经。蛇瘕。仓公传。遗积瘕。蛲瘕之类。是也。说文云。瘕。女病也。盖根据于骨
空论。女子带下瘕聚。误为此说耳。郭璞注山海经瘕疾云。虫病也。此亦因有虫瘕蛲瘕而言。并不可从。李氏
必读云。瘕。遐也。历年遐远之谓也。历年遐远之病。岂止于瘕聚乎。
x石水x 张云。此言水病之有阴阳也。吴云。沉。脉行肌肉之下也。石水者。水凝不流。结于少腹。
其坚如石也。肾肝在下。居少腹之分。脉沉为在里。故肾肝俱沉。为石水之象。马云。水气凝结。如石之沉。
故名为石水也。阴阳别论。有阴阳结邪。多阴少阳。名曰石水。小腹肿。灵邪气脏腑病形篇。有肾脉微大。为
石水。起脐以下。至小腹睡睡然。上至胃脘。死不治。水胀篇。黄帝有石水之问。而岐伯无答。必有脱简。皆
是积聚之类。简按金匮要略云。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尤怡注云。石水。水之聚而不行也。因阴之
盛。而结于少腹。故沉而不喘。吴以为坚如石。误。(张氏
医通云。肾肝并沉。为石水。真武汤主之。)
x风水x 马云。蓄水冒风。发为肿胀。名曰风水。见评热论。水热穴论。灵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