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青桔为诗的主题意象呢?似乎并没有特别仔细地思考过,只是觉得青桔的样子最是适宜象征失恋的酸楚和苦涩。 与草莓、樱桃以及苹果、鸭梨等水果不同,无论是青碧的还是金黄的桔子,它的色彩仅是一种包装。人们在品尝它时,那层包装就会被不假思索地剥去,因此,桔子在它的色彩没被剥去之前,它的内瓤便无从得见,它比上述水果有更多的未知与神秘。正因为有此未知与神秘,唐代的《玄怪录》里记载说,有一川人家有桔园,其中有两大桔子被剖开,发现每桔中有两位老汉,在下象棋。后人称象棋为“橘中戏”,这也是后人将象棋谱称为《橘中秘》的缘起。 在对果树的诸多赞美文字里,桔子备受关注(文人墨客总会首选那些成熟的对人有益的树种,且很少有人去关注生涩的果实。需要说明的是,桔子是“橘”在今天的俗称,常与“柑”联称为“柑橘”)。屈原在他早期的天才诗文里有名篇《橘颂》,与同收在《九章》中的其他各篇形式不同,《橘颂》通篇用四言与三言,以对橘的歌颂,托物寄兴,自况坚贞,借赞美橘树来抒发自己的高尚节操。 因为家贫,我在八岁时才第一次见到桔子,那是北方夏天的一个干燥的早晨,是在小学校的教研室里。我去替老师拿黑板擦,在老师堆满作业本的旧办公桌上发现了还带着枝叶的三枚绿色的果子,那青翠欲滴的迷人水果深深吸引了我。我手握黑板擦,愣愣地站在那儿凝视着它们,在那精神与物质都极度匮乏和饥饿的年代,它们散发着无穷的诱惑。不知过了多久,我终于忍不住,握住其中一枚桔子,想品尝一下这迷人的果子究竟是什么滋味。正在这时,教研室的门开了,老师走了进来,他用不无嗔怪的复杂目光看着我,使我一下无地自容起来,我丢下桔子跑回教室。老师当然没说什么,但有好几天我都沉浸在羞愧难当中。 在自责的煎熬里,我无法想像桔子的滋味究竟怎样,那翡翠样的果子对我确实有种悠远与神秘。尽管后来真的品尝到它时与想像的相去甚远,但桔子仍然是我最喜爱的美味佳果之一。二十年后的夏天,我第一次南下花城广州,在火车站旁的立交桥下,一个挑担子的老阿妈向我推销筐里的柑橘,那鲜润喜人的果子和令北方人意外的便宜价格,使我二话没说,一下买了一大塑料袋,吃着它们,我乘船去了海南。 现在,桔子是我最常吃的水果之一,同样称为桔子,丰富的品种使它们表现出了多样性,酸甜滋味各有其妙,外观颜色也青绿红黄不同。但我最喜欢的还是青色的桔子,它们羞怯、生涩的样貌,使我恍然记起青春的迷惘。
第一部分第3节 红了樱桃
《樱桃的滋味》海报
樱桃自然是吃过的,但要生动地描绘这娇小而红艳的果子,讲清它的滋味及背后的意蕴,确非一件易事,在不少中国人的心目中,樱桃与其说是物质的,不如说是精神的。 众多以樱桃借喻的民谚里,最广为人知的就是“樱桃好吃树难栽”,谚语的内涵无须解释,色香味俱佳的时令水果不胜枚举,为何偏偏选了樱桃呢? 樱桃犹如弱不禁风的旧时女子,对气温和地域都十分挑剔,可谓冷热都不好伺候。与苹果、桃、杏、李等核果类果树相比,“好吃”与否且不说,树难栽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樱桃大名鼎鼎,却从未成为果树的主流,历史虽久,布地虽广,但在我国的栽培面积却非常之小。 几乎与人类共同成长的樱桃,是落叶乔木中果实成熟最早的。暮春五月,复苏的大地上正当柳绿花繁,樱桃已红艳艳地闪亮登场,它晶莹剔透、玲珑娇小与令人心痒难当的春天一同款款而来,既喜悦又怜惜,既平易又惊奇。好“色”的古代墨客骚人,曾将樱桃和芭蕉的色彩比照而写,将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留下了“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佳句。务实的广东人则直抒胸臆,有戏剧名叫《红了樱桃碎了心》。 将樱桃与美人相勾连,古今中外的诗文多矣。中国古典美女的标准中,“樱桃小口”是必具的,美人的嘴,谓其小而红润如樱桃,曰“樱唇”。张宪《太真明皇并笛图》诗云:“露湿樱唇金缕长。”现当代的一些言情和准色情的小说里,更是将少女的乳头喻为鲜润的樱桃。 在法国,诗人克雷芒的名字与《国际歌》的作者欧仁•;鲍狄埃一样家喻户晓,这是因为克雷芒写了著名的《樱桃时节》,这首1866年问世的歌曲,一直受到浪漫的法国人的喜爱,歌中唱道: 当我们歌唱樱桃时节,/快乐的夜莺和百灵一起飞来共庆。/美丽的姑娘心迷意乱/恋爱的人心中洒满阳光!/当我们歌唱樱桃时节,/夜莺和百灵叫得更加响亮。 多么短暂啊,樱桃时节,/双双同去采摘时,一边做着梦想/爱的樱桃如罗裙,红红似血落叶下/啊,多么短暂的樱桃时节,采摘时梦想着珊瑚红的耳坠。 当你进入难忘的樱桃时节/如果惧怕爱情的忧伤/便要远离美丽的姑娘。/但我不怕残酷的痛苦/每天我都在受苦中生活!/当你进入难忘的樱桃时节/你也会尝到爱情的苦楚! 我永远喜爱樱桃时节:/就在此时期/我心中充满着/绽开的伤痛!/命运女神把伤痕留下/却再也不把我的痛苦掩藏……/我永远喜爱樱桃时节/和我心中隐藏的一个梦想! 由《樱桃时节》约略可以感受到人们为何对樱桃情有独钟,仅有美丽和美味是不够的,还要娇弱,短暂易逝,美而伤感,最易触动的是人们对短命而美丽事物的哀怜。我不知道中国影片《红樱桃》的寓意,想必也是如此吧! 在东欧,有一个几乎不为人知的作家,阿尔巴尼亚人米吉安尼。这位享年仅二十七岁的短命作家,在1936年的散文绝唱里,写的也是樱桃:“樱桃成熟了,通红通红的,像年轻的山区女人的血液。而在山区女人的心房下面,爱情的果实也成熟了。山区女人坐在自己茅屋的门槛上,她苍白的面孔只有鲜红的嘴唇,就像枝上的樱桃一样。”文中描绘了这个怀孕的山区女人在生产前后因饥饿而想吃樱桃的感受和行为,最后写道:“春天的大自然在欢笑,因为鲜红的樱桃成熟了,穷人的孩子出生了。” 将樱桃的喻意衍化为一种实实在在的精神,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很多人赞美米吉安尼写得好,我想更多的是出于对短命作者本身具有的樱桃情韵的容纳和遗憾。 樱桃被赋予了多种精神蕴意,以至于在世界各地它都作为不同象征的代表,如同很多有价值与无价值的事物一样,到了后来,它的价值其实已脱离开实用的意义,而上升为纯精神的。比如,人们不再关心樱桃的滋味如何。 我已不记得第一次品尝樱桃的时间,滋味如何。当时因为稀罕,品尝起来小心翼翼,试图吃出期待中的美感。但感觉尚未出来,已经吃完,它实在太小了,小得不等你有感受,便匆匆消失,如风过耳,淡淡的,有点酸、有点甜,没有任何令人回味悠长的东西。这让人想到普希金的慨叹:活得匆忙,来不及品味。后来,在不同的场合,也品尝过不同品种的樱桃,感觉大同小异,还不及苹果、李、杏等普通水果的美味,也许是因为它的稀缺和样子的美艳小巧吧,人们赋予了它期待中无可比拟的内涵。 美丽的红樱桃放在雪白的瓷盘里,光那娇小的样子就已让人心动。 诗人鹤菁曾给我讲过他儿时的一次真实经历,那是他第一次见到樱桃,是途经一个果园,枝上丛丛红果引他垂涎,他钻过铁丝网去树上摘,被看果园的老头抓住揍了一顿。樱桃未尝反遭教训,这使他愤愤之余愈加觉得那樱桃定是天下最美味的佳果。参加工作后,第一次发薪水,他就买了一大瓶樱桃罐头,一吃,大失所望。他不愿破坏心中美的向往,认为是罐头制作破坏了樱桃的原味,而潜意识又觉得树上的樱桃的滋味可能也不过如此。从此,他既不吃樱桃罐头,也不吃鲜樱桃,而说起樱桃来,仍忍不住眉飞色舞、垂涎欲滴的样子。 1997年的戛纳电影节上,一部名叫《樱桃的滋味》的影片获得了金棕榈大奖。导演是伊朗的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这部影片的名字强烈地吸引着我,虽四处寻找一直无缘看到影片,为先睹为快,就从《世界电影》杂志上将剧本读了一遍。坦率地说,这个剧本如同樱桃给我的感受,期望与失望是成正比的。一个名叫巴蒂的中年男人驾车寻找一个能帮他自杀的人,整部影片就表现这个过程。几乎没有故事情节,节奏舒缓,“纪录片”式的风格,是一部难以言说的影片。在这部阿巴斯自编自导的影片里,我没有读到樱桃树的场面,甚至根本就没有出现樱桃的形象(我后来看了影片似乎也没见到),只是在一位动物标本剥制师的口中提到了樱桃,作为世间美味水果的代表,动物标本剥制师不厌其烦地劝阻巴蒂先生打消自杀念头,他说道:“……你想否定一切吗?你想放弃一切吗?你想放弃品尝樱桃的滋味吗?别这样,我的朋友,我请求你别这样!要是你非要这样,我也没办法!”影片叙述的中心没有由樱桃展开,却有一段关于桑葚的诉说。还是动物标本剥制师,他对巴蒂先生讲了自己企图自杀的一次经历:那是1960年,他在一个阴沉的日子来到一个桑葚种植园,决定了结余生,他将绳子朝树上挂,几次都没成功,就索性爬上树去,这时他的手碰到了些软乎乎的东西,是桑葚,他就吃了一个,味道美极了,于是接着又吃,在品尝美味桑葚时,他看到太阳出来了。阳光照在青葱翠绿的大地上,他还听到了孩子们的欢笑声,一群孩子来到树下,请求他摇树枝。他照着做,桑葚落到地上,孩子们拣起来吃,他感到非常幸福……后来,他从树上下来,把剩下的桑葚拣起来带回家,妻子还在睡觉。妻子一觉醒来后也吃了一些桑葚,也感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