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暑病若吐下后,别见形证,一如伤寒门治之。
暑病哕逆、发斑、疮豆坏候,一如温病门治之。(以上四条,先生所论。)
预防热病急黄贼风,x葛粉散x。
葛粉(二升) 生干地黄(一升) 香豉(半升)
细末,食后服方寸匕,牛乳蜜汤、竹沥米饮、乌梅汤任性调下,日三服,有病者日五服。
卷第四暑病论
《素问》载五种暑病
属性:肝热病者先左颊赤,肺热病者先右颊赤,心热病者颜先赤,(颜,额也。)肾热病者颐先赤,
(颐,颊也。)脾热病者鼻先赤。(土主中央。)病虽未发,见赤色刺之,名曰治未病。
肝热病者,先小便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
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刺足厥阴、少阳。其逆则头痛 ,脉引冲头也。
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喜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
气逆则壬癸死。刺手少阴、太阳。
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心烦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俯仰,腹满泄,两颔痛,甲
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刺足太阴、阳明。
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起走胸膺背,不得太息,
头痛不任,汗出而恶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豆大,立已。
肾热病者,先腰痛 酸,苦渴数饮水身热。热争则项痛 澹澹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气逆
则戊己死。刺足少阴、太阳。诸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出也。
庞曰∶五种热病,肝肾二脏有逆证,心脾肺三脏亡逆证。凡五种热病,二三日逢克未为逆,忌
在五六日也。
卷第四
时行寒疫论
属性:《病源》载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人有壮热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冬
时,伏寒变为温病也。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皆为时行寒疫也。三月、四月,或有暴
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犹轻;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月、八
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其病与温病、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其治法初用摩膏火灸,
唯二日法针,用崔文行解散,汗出愈。不解,三日复发汗,若大汗而愈,不解者,勿复发汗也。四
日服藜芦丸,微吐愈;若病固,藜芦丸不吐者,服赤小豆瓜蒂散吐之,已解,视病尚未了了者,复
一法针之当解。不解者,六日热已入胃,乃与鸡子汤下之愈。无不如意,
但当谛视节度与病耳。食不消,病亦如时行,俱发热头痛,食病,当速下之;时病当待六七日。时
病始得,一日在皮,二日在肤,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入胃,入胃乃可下也。热在胃外而下之,
热乘虚入胃,然要当复下之。不得下,多致胃烂发斑。微者赤斑出,五死一生;剧者黑斑出,十死一
生。人有强弱相倍也。病者过日不以时下之,热不得泄,亦胃烂斑出矣。若得病无热,但狂言烦躁
不安,精神言语不与人相主当者,治法在可水五苓散证中。(此巢氏载治时行寒疫之法焉。温病、暑
病相似,但治有殊者。据温病无摩膏火灸,又有冬温、疮豆,更有四时脏腑阴阳毒,又夏至后有五种
热病,时令盛暑,用药稍寒,故治有殊也。)
卷第四时行寒疫论
时行寒疫治法
属性:初得时行赤色,头痛项强,兼治贼风走疰寒痹,x赵泉黄膏x。
大黄 附子 细辛 川椒 干姜 桂枝(各一两) 巴豆(五十粒)
咀,苦酒渍一宿,以腊月猪 一斤,煎调火三上三下,去滓收之。伤寒赤
色,热酒调服梧桐子大一枚,又以火摩身数百遍,兼治贼风最良。风走肌肤,追风所在摩之,神效,
千金不传。
x崔文行解散x,时气不和,伤寒发热。
桔梗(炒) 细辛(各四两) 白术(八两) 乌头(炮,一斤)
细末,伤寒服一钱五铢匕,不觉复小增之,以知为度;若时气不和,旦服一钱五铢匕,辟恶欲
省病,一服了去,此时行寒疫通用之。无病者预服,以辟寒为佳,皆酒调下。
x藜芦散x,辟温疫伤寒。
藜芦 踯躅 干姜(各四分) 牡丹皮 皂角(各五分) 细辛 附子(各三分) 桂枝 朱砂
(各一分)
末之,绛囊带一方寸匕,男左女右,臂上着之。觉有病之时,更以粟米大内鼻中,酒服一钱匕,
覆取汗,日再当取一汗耳。
赤小豆瓜蒂散,在厥阴证中。
x鸡子汤x治热盛,狂语欲走。
生鸡子(七枚) 芒硝(一两)
井花水一大升,同搅千遍,去沫,频服之,快利为度。
猪苓散即伤寒门五苓散也,在可水证中。(以上五方,载巢氏治时行寒疫合用之方。)
庞曰∶摩膏火灸,可行于西北二方,余处难施,莫若初服解散、赤散之类,如转发热而表不解,
乃行后四方为佳。天行壮热,烦闷无汗者,x麻黄葛根汤x。
麻黄(五两) 葛根(四两)
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栀子二个,葱白五寸,豉一撮,煎八分,去滓沫,温温相次四五服。
取汗,止后服。
天行一二日,x麻黄汤x。(自汗者去麻黄加葛根二两。)
麻黄(二两) 石膏(一两半) 贝齿(五个,无亦得) 升麻 甘草 芍药(各一两) 杏
仁(四十个)
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八分,温服。取汗,止后服。
x葛根解肌汤x,汗后表不解,宜服此。(自汗者去麻黄。)
葛根(四两) 麻黄 芍药 大青 甘草 黄芩 桂枝(各二两) 石膏(三两)
煎如前法。
诏书发汗x白薇散x,治时气二三日不解。
白薇(二分) 杏仁(三分) 贝母(三分) 麻黄(七分)
细末,酒调下方寸匕,相次二三服,温覆汗出愈。汤调亦得。
x圣散子方x。(此方苏子瞻《尚书》所传,有序文。)
昔尝览《千金方》,三建散于病无所不治,而孙思邈特为着论,以谓此方用药节度,不近人情。
至于救急,其验特异,乃知神物效灵,不拘常制,至理开感,智不能知,今予所得圣散子,殆此类
也欤。自古论病,唯伤寒至危急,表里虚实,日数证候,应汗应下之法,差之毫厘,辄至不救。而
用圣散子者,一切不问阴阳二感,或男女相易,状至危笃者,连饮数剂,则汗出气通,饮食渐进,
神宇完复,更不用诸药连服取瘥,其余轻者心额微汗,正尔无恙。药性小热,而阳毒发狂之类,入
口即觉清凉,此殆不可以常理诘也。时疫流行,平旦辄煮一釜,不问老少良贱,各饮一大盏,则时
气不入其门。平居无病,能空腹一服,则饮食快美,百疾不生,真济世卫
家之宝也。其方不知所从来,而故人巢君谷世宝之,以治此疾,百不失一二。余既得之,谪居黄州,
连岁大疫,所全活至不可数。巢君初甚惜此方,指江水为盟,约不传人,余窃隘之,乃以传蕲水人
庞君安常。庞以医闻于世,又善着书,故以授之,且使巢君之名与此方同不朽也。其用药如下。
肉豆蔻(十个) 木猪苓 石菖蒲 茯苓 高良姜 独活 柴胡 吴茱萸 附子(炮) 麻黄
浓朴(姜炙) 本 芍药 枳壳(麸炒) 白术 泽泻 藿香 吴术(蜀人谓苍术之白者为白术,
盖茅术也,而谓今之白术为吴术) 防风 细辛 半夏(各半两,姜汁制) 甘草(一两)
锉焙作煮散,每服七铢,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热服。余滓两服合为一服,重煎,皆空心
服。
治时气伤寒,头痛身热,腰背强引颈,及中风口噤;治疟不绝,妇人产中风寒,经气腹大,x华
佗赤散方x。
丹砂(二分) 蜀椒 蜀漆 干姜 细辛 黄芩 防己 桂枝 茯苓 人参 沙参
桔梗 女萎 乌头 常山(各三分) 雄黄 吴茱萸(各五分) 麻黄 代赭(各十分)
除细辛、丹砂、干姜、雄黄、桂外,皆熬治作散,酒服方寸匕,日二;耐药者二匕,覆令汗出。
治疟先发一时服药二匕半,以意消息之。
x乌头赤散x,治天行疫气病。
乌头(六分) 皂角 雄黄 细辛 桔梗 大黄(各一两)
细末,清酒或井花水服一刀圭,日二,不知稍增,以知为度。除时气不和,一日进一服。牛马
六畜中天行瘴疫,亦以方寸匕。人始得病,一日时服一刀圭,取两豆许,内鼻孔中。
卷第四
斑豆疮论
属性:庞曰∶天行豌豆疮,自汉魏以前,经方家不载,或云建武中南阳征虏所得,仍呼为虏疮。其后
名医虽载发斑候,是发汗吐下后,热毒不散,表虚里实,热气燥于外,故身体发斑。又说豌豆 疮,
表虚里实,一如发斑之理。别云热毒内盛,攻于脏腑,余气流于肌肉,遂于皮肤毛孔中,结成此疮。
既是里实,热毒内盛,则未发
及欲发,疮斑未见,皆宜下之也;疮已瘥,则再下之。此病有两种。一则发斑,俗谓之麻子,其毒
稍轻;二则豌豆,其毒最重,多是冬温所变。凡觉冬间有非节之暖,疮毒未发,即如法下之,次第
服预防之药,则毒瓦斯内消,不复作矣;有不因冬暖,四时自行者,亦如法下之。古方虽有治法,而不
详备,疑当时毒热未甚,鲜有死者耶。近世此疾,岁岁未尝无也,甚者夭枉十有五六,虽则毒瓦斯内
坏不治,因医为咎,又大半矣。若身疼壮热头痛,不与小汗,何由衰散?大腑久秘,毒攻腰胁,或
心腹胀满,不与微利,何由释去?故当消息汗下。然则寒药固不当行,温药反增热毒,若热势大盛,
脉候洪数,凉性之药,不阻表里气,亦可通用;若寒气阻碍,脉候浮迟,则温性之药,不阻表里气
者,可冀冰释。云不可汗下寒热之药,只可紫草一味者,乃滞隅之流,只是遭逢轻疾,以自瘥为功,
若值重病,则拱手待毙矣。世有权贵,自信不任人拘忌,冷热汗下,病或不救,则责医谬误,斯又
可为伤叹。夫调瑟者必当移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