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500-思想史课堂讲录-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国当以蜀汉为正,而温公乃云:某年某月诸葛亮入寇,是寇屡倒置,何以示训,缘此,欲起意成书。”这就是为了肯定蜀汉的历史正统位置,确立了刘备、诸葛亮、关羽的正面形象,强调了一个小邦七出祁山进攻中原的合法性。从此以后,一直在金到元,虽然是外族当政,还都是这种观念占了上风,而且左右了后来所有关于三国的小说、戏曲和讲书的感情向背。这表明了思想史上关于“国家”和“历史”的什么样的观念呢?当然,仅仅是一个小说、戏曲的主题,可能你还只能看到思想史的一个侧面,但是,如果我们把当时的国家处境、流行的故事主题、它所涉及的观念,各方面综合起来,就是上面说到的,关于民族国家、关于历史正统、关于法律制度和实际社会生活习俗等等,综合起来看,其实,我们很可以看到当时社会一般阶层的感受、焦虑、紧张、情绪,而这些感受、焦虑、紧张、情绪所呈现的一般思想世界,就成了精英和经典思想的一个背景与平台,证明他们思考的合理性和紧迫性。    
    最近,我读一些西方思想史的著作,像鲍默(Franklin L。Baumer)的名著《西方近代思想史》,像哈贝马斯的名著《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安德森的《想像的共同体》,他们在论述那些相当严肃和深刻的思想观念的时候,常常用到通信、小说、绘画、雕塑等等。其实,中国学者也有很多已经用了很广泛的资料,像对唐代小说的解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唐代社会关于家族、伦理的观念,这方面,陈寅恪先生已经做得很精彩了。像对《金瓶梅》和三言二拍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明代社会生活转型时期的观念变化,吴晗等人也做得很不错了。不过,在思想史方面,古代留下来的东西里面,可以运用的资料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地方志和族谱家谱,普通人的日记,小说戏曲,这些东西里面也还有很多没有被思想史家注意。在思想史方面,古代留下来的东西里面,可以运用的资料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地方志和族谱家谱,普通人的日记,小说戏曲,这些东西里面也还有很多没有被思想史家注意。城市、陵墓和房宅的空间,过去只是被风水理论解释,但也很少有思想史家去关心。再比如说,中医的医案,其中有很多关于身体和生命的东西,也没有被收进来。究竟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过去的思想史家没有办法把这些东西写进思想史。他们的思想史是什么样的呢?简单说,一是精英和经典的,二是以人为章节的,三是进化论的。在这样的思想史里面,当然没有这些东西的位置。


《思想史课堂讲录》 什么可以成为思想史的资料思想史怎样才能充分运用这些资料(1)

    三思想史怎样才能充分运用这些资料?    
    话说回来,这些资料能否为思想史所用,其实是一个怎样理解思想史的观念问题。也就是说,这是思想史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我在前两年因为强调这个“写法”,被有的学者批评说,这是历史的作家化,说我把研究思想史变成了一个文学创作。其实,并不是这么回事,他根本没有理解“写法”的重要意味。    
    思想史应当写什么?怎么写?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的是以下几个观念,这些观念我以前在《中国思想史》上写过,也反复在课上讲过的,这里只是再次简单地提一下。    
    首先,思想史是不是应当加强对长时段的理解,以及对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关注?如果是这样,就可能会把很多过去边缘的、零散的资料,重新纳入思想史来考虑。不过,这里要说明一下,这不是讲“小传统”,而是讲“平均值”和“精英思想的背景或土壤”,实际上是社会史中的一部分。思想与社会的关系是很深的,如果我们注意这些背景,那么,类书、课本、历书、戏曲小说、平庸的东西、常识性知识,都可以进来了。这在国外,过去也有过一些经验,比如受到文化史研究的影响,日本的津田左右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学者,他在名著《文学における我国国民思想の研究》中,就把大多数儒学家、佛教学家的教义哲学,说成是与真实生活世界几乎没有关系的纯粹知识和纸上思辨的东西,而把注意力放在过去不太注意的物语、川柳、戏歌等等方面,从他们的零碎呈现中重建时代思潮。    
    知识史和思想史需要重新建立联结。中国人常常爱分“形而上”和“形而下”,分出“道”和“器”、“体”和“用”。所谓“道”与“器”之间没有这么大的分裂,很多大道理,其实是要无数小知识来支持的,不然它就是屠龙之技或者是纸上谈兵。其次,知识史和思想史需要重新建立联结。中国人常常爱分“形而上”和“形而下”,分出“道”和“器”、“体”和“用”。可是,就像庄子说的,“道在屎溺”呀,所谓“道”与“器”之间没有这么大的分裂,很多大道理,其实是要无数小知识来支持的,不然它就是屠龙之技或者是纸上谈兵。可是,过去呢,在哲学史笼罩下,思想史写作,常常只关心形而上,不关心形而下。可是,我们可以看到,真正在社会生活里面,最有说服力的东西常常是形而下的、是具体的、可以操作的知识。这些是可以看到的,大家就相信。所以,那些高明的“道”如果不能解释“器”,甚至和“器”互相矛盾,大家就会想,那肯定不对,所以它就不成其为“道”。所以,研究思想史,一定要研究很多具体的知识史问题。这方面,近年来研究科学技术史、医学史、生活史、数术方技史的人,有很大的功劳。他们看出这些东西和高明的思想,有很深的关系,甚至是直接支持思想在社会生活中合理性的知识背景。所以,这么一来,数术、方技、兵法,汉书艺文志上的后三类,就成了思想史的资料了。这一点,在《知识史与思想史》那一讲里面还要说到,这里不再多说了。


《思想史课堂讲录》 什么可以成为思想史的资料思想史怎样才能充分运用这些资料(2)

    再次,我觉得,注意增长的和注意消失的应当并重。传统的思想史注意的是层出不穷的精英和经典、高明的思想,其实这后面是“发展”、“进步”、“螺旋形上升”的直线时间观念和进化论历史观,而且背后还有一个“理性”——“公理战胜”——的历史目的论在支持,好像理性在不断地自觉地推陈出新,历史一直在向着“现代”前进,思想也不断地趋于“文明”。传统的思想史注意的是层出不穷的精英和经典、高明的思想,其实这后面是“发展”、“进步”、“螺旋形上升”的直线时间观念和进化论历史观,而且背后还有一个“理性”——“公理战胜”——的历史目的论在支持,好像理性在不断地自觉地推陈出新,历史一直在向着“现代”前进,思想也不断地趋于“文明”。但是,我们虽然承认历史从过去到现在,确实越来越现代、越来越理性、越来越文明,但是,从研究历史的角度说,也应当重新发现那些渐渐被“现代”、“理性”、“文明”筛去的东西。去仔细想一想,为什么他们会消失?像过去公开的杀人祭鬼、普遍的宗教自虐、甚至是性公开化等等,为什么会渐渐消失,而且也在历史记忆里面被删减掉。我最近写了一篇文章,就试图提醒所有思想史的研究者,不要只是用“加法”,顺着以往的历史学家的叙述,用旧的、新的、更新的这样“发展进步”的方式来看思想史,这样看的结果就是“积淀”,就是李泽厚先生那个著名的说法。但是,如果同时我们可以用“减法”,就是用原有的、消失了的、又消失了的这样的方式来看思想史,就会发现,这是“剥离”和“祛魅”的过程,如果你去注意这些东西,你就可以发掘出很多很多被历史废弃的资料来用,甚至可以在一些过去已经打入冷宫不予理睬的资料中间,重新解释出被抹掉的思想史。关于这一个话题,我们还要专门来讨论一次。    
    不过,最后我还是要说一点。思想史的这种观念和方法的变化,已经有可能把很多东西,过去不曾使用的东西,都变成了自己的资料。但是,大家可以讨论一下,是不是问题也随之而来呢?现在,我自己也感觉很困惑的问题之一,就是思想史如何确立自我的边界,一个学科呀,总要有一点自己的中心和边界,不然就麻烦了。有人说,你们这样搞,思想史太庞杂了,不像思想史了。这我不同意。因为谁规定了思想史是什么样子和多大领地?但是,我们也要注意,思想史也不可以横冲直撞,因为如果这样,恐怕也很麻烦。因为无限扩张的结果是什么?就是把自己也瓦解了。    
    我自己也感觉很困惑的问题之一,就是思想史如何确立自我的边界,一个学科呀,总要有一点自己的中心和边界,不然就麻烦了。    
    【建议阅读文献】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吕思勉《史籍与史学》,收于《吕著史学与史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法]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张和声、程郁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王汎森《什么可以成为历史的证据》,《新史学》第8卷第2期,台北,1997。    
    葛兆光《什么可以成为思想史的资料?》,《开放时代》2003年第4期。


《思想史课堂讲录》 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与思想史研究叫做“地不爱宝”

    第五讲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与思想史研究     
    第五讲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与思想史研究最近有一句话,叫做“地不爱宝”。有人说,近些年大地的确是不爱惜宝贝了,纷纷献出来给学者来研究。实际并不是的呀,只是因为,过去这几十年里面,改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