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
1994 年元月的一天晚上,我们10 个记者聚集在丰台双发盛饭庄,筹划
一个后来被国内一些新闻媒体列为1994 年中国重大文化新闻之一的行动:向
社会公开出售我们的社会纪实书稿。
我们拟出了10 本书的内容和题目,决定在报纸上自费刊登广告,下决心
为正在发育的中国文化市场,做一回投石问路人。
为了鼓舞自己,我们喝掉了一瓶白酒、一瓶白葡萄酒和若干扎啤。
于是,9 个月后,就有了这套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的《北京十记者
社会纪实丛书》。
二
“剖析当今世象,反映社会热点,揭示世间隐情,描绘百态人生”,这
就是这套丛书的社会性。
中国正处在一个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年代。改革开放给中国城乡
带来了宾馆、歌厅、舞厅、酒吧、咖啡馆、美容院、高尔夫、台球、跑马场、
私人轿车、花园别墅。。带来了证券交易所、外汇市场、劳务市场、股票、
公司、出国、外企。。这些都是社会的表层的变化。中层,是新的行业、新
的职业和新的阶层的生成。而深层,则是社会结构的调整,不同集团不同阶
层间的利益的再分配,以及中国人的观念、行为方式和生存状态的改变。
这一切使中国当代社会出现了层出不穷的新现象和新课题,我们追踪着
这些现象和课题,沉入杜会的海底,透视它们,分析它们,在纸上留下我们
的观察和思索。这套丛书是纷繁的大千世界的纪录,是形形色色“小人物”
的纪录。许多是市场经济催生出来的新的人物类型,另一些则是在市场经济
冲击下的“传统”的人物。我们写了在这个急剧变化着的社会中他们的希望,
他们的失落;他们的欢乐,他们的苦恼;他们的孤独,他们的躁动;他们的
升扬,他们的堕落;他们为自身的生存自身的发展所进行的正当的和不正当
的挣扎、奋斗。他们正是诸多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主角,此起彼伏的
社会热点的构成者。
十本书,十个领域,勾勒出一幅变革时代中国社会的“清明上河图”。
十个人,十种文字风格
杨菊芳笔下充沛细腻真挚的情感;
曹志前、艳齐更浓郁的文学色彩;
刘一达的“京味儿”;
连继民“信手拈来”的诙谐,严肃的主题包藏在貌似调侃的文字里;
郝在今简洁跳荡的句式中含而不露的幽默与敏锐;
王崇理流畅冷静的论述;
毛磊和王灵书平淡下的奇诡和丰厚;
张维国是十记者中唯一以人物构成全书的,他写女明星可说别具特色,
有其独到之处。
十颗心,沉甸甸的,当我们将自己的作品交给市场和“上帝”——广大
读者检验的时候。
三
这是一个需要纪实并且有实可记的年代。
当我们踏进我们的采写空间时,却发现,那里面有许多东西都是不完美
的、有争议的,甚至是丑陋的。
我们也不禁问自己:社会纪实与“主旋律”相违背吗?我们的某些作品,
会不会变成“暴露阴暗面”,甚至,播扬丑恶?
然而,当我们以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细细地审视历史、现实以及
人世间的许许多多事物后,我们释然了;
世界上没有尽善尽美的事物,没有不存在矛盾的社会。
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为公共所关注的社会现象、热点和问题,无一不
是滋生于体制的边缘,今天与昨天的交界处,新旧观念的冲突中,新事物的
生长点与旧事物的衰亡点,因而必然是美好与丑恶,光明与黑暗,正确与谬
误,理想与现实,合理与不合理的共存。
真的记者,敢于直面纷纭的社会,能够把握笔下的众生。
铺开纸墨,我们追求客观和冷静。我们努力揭示社会现实和社会中的人
与政策、法律、秩序、道德、观念的历史性冲突。我们承认社会多元评价的
客观性,并努力反映各个利益集团和不同阶层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评价,努力
揭示一种现象,一个事物,一种特定人生对社会不同方面的不同影响,尽可
能做到全面的展示、剖析和评价。在一些篇目里,虽然没有直接的议论,但
这一剖析和评价,却蕴含在作者导向鲜明的记述和描写中。
社会责任是神圣的,尤其是对于以“纪实”为己任的记者。
我们决不单纯“暴露黑暗”。我们所批判的,正是我们党和政府努力加
以制止和清除的。我们在鞭挞假恶丑的同时,示人以真善美。也许,我们的
高层领导能够从这套丛书中,了解到从报告、汇报、文件、纯新闻中难以了
解到的社会的脉搏,而我们希冀广大受众通过我们的作品,能更广阔更全面
更深刻地理解身处的时代,理解改革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理解党和政府为大
众渴望的富裕美好的中国所做的努力,树立起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信心。
因为首先,我们就有这样的信心。
四
社会纪实自20 世纪80 年代中期诞生以来,已经走过了近10 年的历程。
它从一二家青年报刊发端,到风行了全国大小报纸、杂志以至图书出版界,
现在,到了该进行总结和提高的时候了。
且把这套丛书,当作这一新兴文体的一个阶段的成果的一个展示吧。
如同世界上其他事物一样,这套丛书也非尽善尽美,各本的水平也不尽
相同,而且,它也不能囊括社会纪实的所有类型所有领域。但是,从这套丛
书中,人们至少可以看到社会纪实的题材和体裁的某些特点,以及某些带规
律性的东西。
我们感谢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对这套丛书的执著和付出的辛勤劳动。从我
们策划出售文稿起,他们就关注着这件事情。而在出售开始时,出于价格承
受力等方面的考虑,我们并没有想卖给国内的出版社,最后的结果却是以版
税形式卖给了中国最“正统”的出版机构。也许,这是一个标志,昭示了中
国文化市场已经走过了它的充满骚动、奇诡,以超常行为来博取社会轰动效
应的启动期,开始进入常规发展的轨道。
杨菊芳
1994、8、16
笑泪生涯中的女明星
晴子
母亲眼中的女儿
“许晴处在动与静的两极,安稳时,她可以一整天不动,斯斯文文地坐
在那儿看书;疯起来,则又笑又蹦,把家里搞得天翻地覆。她的性格是活泼
的,多样的,在我的眼里,她又是多彩的。”母亲说起女儿来,全部的情爱
都漾在了她那张生动的脸上,抑扬顿挫的声调里,带着一种欣赏,一份温馨。
从她娓娓的倾诉中,我窥见了一个青春女孩的人生轨迹和艺术辙痕。。
小“猴尾巴”顽皮活跃,两岁就会“恶作剧”,
曾因淘气摔成骨折,卧床3 个月。
许晴生于1969 年的农历除夕。她总说,要是再晚生一天,她就是报晓的
金鸡了,可偏偏当了个“猴尾巴”。我用自己名字“明清”中的“日”和“青”,
给她取名“晴”,意为“太阳之光”。孩子都是妈妈心中的太阳。这颗“小
太阳”很讨全家人的喜欢,我们都亲昵地叫她“晴子”。
当时,我是总政歌舞团舞蹈队队长、党支部书记、团党委委员,还要负
责共青团工作,连演员的鞋子、袜子都要管,却无暇照管我的晴子。我欠了
她太多太多的感情债。在我的记忆里,晴子只是“梦中的微笑”。早上,我
要带队员们去出操,走的时候,晴子还在床上睡觉;晚上回来,她依旧是头
枕着梦,两只笑靥里盛满了生命的欢欣。我痴痴地看着晴子,总也看不够,
又俯下身去,亲着她粉润润的小脸蛋儿,那深深的吻,是我对她的爱的补偿。
在晴子的意识中,“妈妈”就是墙上的画片——穿着黄军衣、梳着两只
小辫儿、有着一张圆圆的苹果脸的文工团员。有一回,我从外地演出归来,
进了门,直奔晴子的卧室,她姥姥见了,惊奇地招呼道:“晴子,妈妈回来
了,快叫妈妈!”晴子躲在姥姥身后只管哧哧地笑,小手指着墙,那双扑闪
的大眼睛好像在说:“我的妈妈在墙上,你怎么会是妈妈呢?”好一会儿,
她才跟我亲热起来,可还是把我当做阿姨。
我尽可能地抽出一些时间来陪晴子,加深我们母女间的感情。渐渐的,
她开始亲近我了——一个活泼的会跳舞会唱歌会讲故事的妈妈。晴子平常住
在姥姥家,星期天我把她接回来,动物园总是要去的。晴子顶喜欢长脖鹿,
昂着头,像个绅士,它身上的花纹,奔跑的姿态,吃食的动作,都让晴子好
一阵痴迷。在她儿时的照片里,和长脖鹿照得最多。当然,照片上也总少不
了我这个妈妈。
我随团赴朝演出时,接到了母亲的一封信,老人家在信上向我描述了晴
子的一次“恶作剧”——她问姥姥:“我妈妈什么时候回来呀?”姥姥指着
台历告诉了她,还在上面画了记号。姥姥去厨房烧水,等做上壶再进屋一看,
可不得了了,只见晴子把画了记号前面的日历都扯了下来,撕得粉碎,像雪
片一样撒了一地,拍着小手兴奋地又嚷又叫,“噢,妈妈今天要回来喽!妈
妈今天要回来喽!”姥姥又生气又疼爱,被她弄得哭笑不得。那一年,晴子
两岁。
晴子喜欢画画,虽不免幼稚,但她的艺术感觉很好,画得生动、传神。
1985 年,我去新疆演出,时间很长,中间接到了晴子寄来的一幅画,画面上
画着个穿蓝点点裙子的小姑娘,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滴滴从胸前流到地
上,流成了一条河,下面写着:“我想妈妈”。我的心一酸,眼泪也扑簌簌
地滚落下来。
晴子的性格中,有些男孩子的特点,淘气,马虎,蹿高上树的事没少干,
丢头巾丢手绢的事也常有发生。很小的时候,我给她买了辆三轮童车,美得
她什么似的,耀武扬威地骑在上面,在家里横冲直撞,不是碰掉了桌上的茶
杯,就是撞坏了椅子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