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420-毛佩琦细解明朝十七帝-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解明朝,要知道四个字:治隆唐宋。    
    说到明朝,我问过许多朋友,你到过南京吗?很多人说去过,那里是明朝最初建立的地方。我又问,你到过明孝陵吗?很多人也说到过,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离中山陵不远。看来,大家对明朝的了解真不少。我又问,你看到过明孝陵前面有一座大石碑吗?大家会说,是呀,那座石碑很大。接着我又问,你看那石碑上写着什么字了吗?这时往往是一脸茫然。说来也是,许多名胜古迹所在都会有一些古老的石碑,其字斑驳陆离,其文佶屈聱牙,没有一点耐心,是没法读下去的,读了也不太明白。须知那多是文言啊!久而久之,人们就养成了遇石碑只看外观,对碑文忽略不看的习惯。因此,明孝陵前的石碑写了什么字也就照例不看了。但是我说,这四个字不能不看。要了解朱元璋,进而了解明朝,这石碑上的字是个关键。也许,你会说,这不是难为我们吗?我们也不是学历史的。其实,真的不难。那石碑上只写了四个字,工工整整,又大又清楚。什么字呢?治隆唐宋。大家往往会说,是吗!我们怎么没注意呢?这四个字是谁写的呢?我告诉你吧,那是大名鼎鼎的清代康熙皇帝写的。噢,原来如此!    
    那么,治隆唐宋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呢?这四个字是说,朱元璋对明朝的治理要比唐朝、宋朝还要好,明朝比唐朝、宋朝还要兴隆。这是对朱元璋的称颂,也是对明朝的称颂。有人说,康熙皇帝写这几个字是故意给别人看的。其实如果单纯要给别人看,完全不必写这样称颂的字。英雄惜英雄,惺惺惜惺惺,做为一个有胸襟有胆略的帝王,康熙皇帝的这几个字应该是由衷之言。对于朱元璋的称颂不仅见于这座石碑,还见于一些史籍中,也不仅出于康熙皇帝之口,还出于其他清代皇帝之口。    
    问题在于,朱元璋是否担当得起这四个字?应该说,朱元璋是当之无愧的。这也是我们重新审视明朝,应该得到的认识。长期以来,因为各种原因,朱元璋的形象被大大丑化了,明朝也因而被大大误读了。所以,我们认识明朝,要回到几百年前的原点,还朱元璋以本来面目,给明朝一个接近事实的评价。    
    了解明朝,要明白四个字:远迈汉唐。    
    既然明朝曾经治隆唐宋,那么,明代肯定有一段盛世。盛世的标志有很多,比如,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还有一个不可少的就是疆域广大。可是一般人对明朝是怎样认识的呢?他们认为明朝的疆域很狭小,甚至北边不超过长城!人们又常常为此迷惑不解,为什么一个如此不振的朝代,会出现郑和下西洋这样震动世界的壮举?其实,明代的不振和疆域狭小是受了一些图书的严重误导!    
    有一本发行数量很大的、由美国人伊佩霞(Patricia Buckley Ebrey)所著的《剑桥插图中国史》,书中插图所标示的明帝国的最大疆域,虽然把北边划到了长城以北,但其东北不过辽东,西北不到吐鲁番,西南只到云南。    
    如果说美国人伊佩霞不懂中国历史,似乎不确,她毕竟写了这么一本影响遥远的《剑桥插图中国史》。可是,如果说她懂中国历史,似乎也不确。即以明代最大疆域而言,她不知明朝在遥远的东北地区建立了奴儿干都司吗?她不知道在永乐年间明朝开设了贵州布政使司吗?还有,明朝在西北、北方封的蒙古瓦剌诸王、鞑靼诸王,泰宁、朵颜、扶余三卫都指挥使司,在西藏地区建立的乌斯藏都指挥使司。这些,任何一个对明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位美国人为什么视而不见呢?    
    中国学者在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率领下,积几十年之功力,编制了一部规模宏大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其中对明朝不同时期的版图都有明确的表述。可惜,我们的通俗读物及历史教科书并没有把学术界研究成果及时告诉给大众,致使一些误导大行其道。种种误导,不仅限于疆域方面。    
    那么,明帝国的最大疆域情况是怎么样的呢?我们还要请大家知道四个字——远迈汉唐。    
    其实这也不是我说的,是清朝史官说的。在集中了大批饱学之士,花了几十年编纂而成的《明史》是这样描写明代永乐年间的疆域的:“(明成祖)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入贡者殆三十国。幅员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这段话出自《成祖本纪》的“赞语”,其中关于疆域的关键词就是“远迈汉唐”。在《地理志》中关于明朝的版图是这样说的:    
    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南海的“千里长沙,万里石溏”尽入版图。其声教所讫,岁时纳贡,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羁縻者,不在此数。呜呼盛矣!     
    所以,一些人认为明朝最大疆域的北边界限就在长城一线,是不正确的。    
    那么,所谓不在此数的“声教所讫”,其影响所及的范围又到了哪里呢?我们还借用明史的记载:    
    自成祖以武定天下,欲威制万方,遣使四出招徕。由是西域大小诸国莫不稽颡称臣,献琛恐后。又北穷沙漠,南极溟海,东西抵日出日没之处,凡舟车可至者,无所不届。自是,殊方异域、鸟言侏离之使,辐辏阙廷,岁时颁赐,库藏为虚。而四方奇珍异宝,名禽殊兽,进献上方者,亦日增月益。盖兼汉、唐之盛而有之,百王所莫并也。     
    这样,震惊世界的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发生在这一时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一个修筑了南京城、北京城、紫禁城、天坛、长城,推动了郑和下西洋、编纂了《永乐大典》时代,还不是盛世吗?    
    不论是疆域还是影响,永乐时期都堪称盛世,甚至如《明史》所说,是“兼汉、唐之盛而有之”。有人称之为“洪永盛世”,有人称之为“永宣盛世”。明清时期的史家认为明朝洪熙宣德年间如同成康、文景之治,称之为“仁宣致治”,赞誉有加。这与我们今天的认识多少有些不同。


《毛佩琦细解明朝十七帝》 第一部分重新审视明朝(2)

    观察明朝,要理解一句话:明朝中后期,社会转型的征兆和表现越来越明显,明朝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重要的朝代。明朝处于中国古代君主宗法制社会的巅峰,其制度系统严密、完整,几近于完美。皇帝、内廷、外廷,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权力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皇权似乎是至高无上的,但他却受到了外廷内阁文臣系统的约束,不能为所欲为。因此皇权是有限的。    
    文臣处于决策中枢,但他们的权力却又受到内廷宦官的监视和抵消。    
    宦官常常被指责为擅权,但他们拥有的权力从来就没有合法化,其实他们除了皇帝给的权力以外几乎一无所有,皇帝一言即可将任何权阉置于死地。    
    外廷文臣对于皇帝可以是师,可以是保,可以教育皇帝,可以规谏皇帝,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经常承担为民请命的角色,但他们同时是皇家的奴仆,他们执掌着祖训、礼法,在为皇帝看管着家产。    
    但是,近2000年的君主宗法制度即将迎来成熟后的蜕变。成熟也意味着终结。君主宗法制度正在解体,维系君主宗法制度的思想理论体系正在解体,支撑君主宗法制度的经济基础正在解体。所以明代又是中国古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在明朝中后期,新的经济因素的出现,新的思想观念的出现,君权的削弱和解组,使整个社会出现了向近代转化的前兆。有衰就有兴,有死就有生。衰败伴随着成长,颓废预示着新生。旧事物的衰败和颓废,旧权力、旧权威的解体,给新生事物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和机会。传统社会走向崩溃,新时代风雨来临。所以,中外一些学者因此把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定在明朝。    
    另外,从世界范围看,明朝与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永乐年间威武浩荡的郑和七下西洋是传统政治推动的产物。而隆庆、万历以后开放民间海外贸易,则是被迫为汹涌的洪水打开闸门。商品经济的发展,追逐商业利益的欲望形成了开放海外贸易的强大的社会推动力。    
    这时西方传教士的东来又为晚明风景添加了异样的色彩。中国科技的发展水平,使中国知识界有资格与当时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西方传教士带来的科学技术与科学理念,与高度发达的中国传统科技因此合流。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与中国科学家徐光启联手,把中国科技再次推向辉煌。中国人以开放的心态,包容的思想,迎接着与世界领先国家同步发展的机会。    
    所以,我们说,明朝最终是衰败了,但在衰败中走向了活泼开放,一个全新的时代正在开启。在这个意义上说,明朝衰败了,中国却正在进步。    
    我们关注明朝,还因为明朝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它的遗迹和影响常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映入眼帘的:北京的故宫、天坛、地坛、日坛、月坛,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的长城,南京的明孝陵、明城墙、夫子庙,黄山脚下的明清古民居,苏州城里的明清古街道。许多城市的街巷名称,村庄名称也都是明代留下的。就是舞台上演的戏曲《法门寺》、《游龙戏凤》、《大红袍》、《打严嵩》、《海瑞罢官》、《桃花扇》等等,演绎的也都是明朝的故事。明朝的灭亡才过去三百多年。提起三百六十年前的甲申,也是人人尽知。那是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自杀的日子。六十年前,郭沫若写了一篇《甲申三百年祭》,毛泽东在延安把它列入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