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中瞎子为了帮助至尊宝(周星驰)而被妖怪所杀,至尊宝义愤填膺,准备与妖怪决一死战,而后却发现瞎子起身跑了。至尊宝瞪大眼睛问:“瞎子,你不是死了吗?”瞎子说:“帮主,刚才我是装死的。”至尊宝打了个响指,说:“我Kao,I服了you。”(我服了你)
喜剧最基本的结构是笑话。笑话是一种民间言语,也是无厘头影片喜剧效果的重要来源之一。周星驰影片中的笑话含有广东话的口语特点,无厘头影片常歪曲一些日常用语本来的意思来产生喜剧效果。周星驰在《食神》中将“看招”变作“看蕉”,而影片的打斗场面发放的不是刀剑招式而是名副其实的香蕉。
周星驰在语言中使用了大量的俚语,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儒家风度”。这一特色在古装片中显得更为突出。如《九品芝麻官》中,最后公堂对质的一场戏,周星驰总是滔滔不绝让对手应接不暇,大俗大雅,跌宕起伏。
正是受了这种风格的影响,一批年轻人开始模仿他创造新的流行词语。比如“kao”。“kao”据说是来自日本的“寇”一词,有点“酷”的意思,但又不只是“酷”这么简单,还有“爽、滑稽、圆滑”等多种复合的意思。从某种意义上说,周星驰缔造了一种新的语言时尚模式。
即便是《鹿鼎记》中,像韦小宝这样的文盲青年,在拍马屁的时候,依旧显出一派儒雅之气,令观众的佩服之心有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特别是这大多数理由实属狗屁理由,但经周星驰义正辞严地说出来,便产生了强烈的喜剧效果。
当然,一个来自平民的小人物是不可能脱离他的文化背景的。所以,作为一个平凡而完整的青年,周星驰还是要在影片中骂人,最常见的是“妈了个头”。说这句脏话,通常都是在周星驰百般劝解某人而毫无结果之后才说出的,表达了极度的失望和忍无可忍。在《大话西游》中经典的《Only You》一段中,周星驰在歌声即将再次响起的时候,便报之以“呕,呕,呕你妈了个头,完全不管人家的想法”,并辅以拳脚将唐僧击倒。这段骂用得恰到好处,如果继续让唐僧唱下去,势必会导致情节拖沓,但有什么理由让唐僧结束他的歌声呢?骂体现了至尊宝当时出奇愤怒的感觉,通过人物的情绪变化,保证了剧情的进一步发展。
“X你老木”也是周星驰常用的骂人语汇。这种平时大家都忌讳使用的、带有淫秽色彩的词成了周星驰片中的常用词,不仅如此,包括“鸡鸡、咪咪、爽”等生活中很暧昧的词语,也都在影片中经常出现,这无疑是对世俗观念的挑战,然而这种挑战却又不是直接的,而是利用谐音或故作他言的手法表现出来,既避开了舆论最锋利的一面,又让大家接受了他传达的信息。其结果是使不少像笔者这样“别有用心”的人“呵呵”坏笑。
顺便要和大家交代一句的是,周星驰的影片大多有两个版本:国语版和粤语版,粤语版基本上采用的是周星驰的原音,但国语版则由好几位配音演员在不同的片中扮演。不过大家印象最深的还是在《大话西游》、《九品芝麻官》、《鹿鼎记》系列中给周星驰配音的石班瑜。这位仁兄嗓音尖亮,特别是在处理周氏笑法时,不仅吸取了周星驰的精髓,还在某些指标上超过了“星爷”。在处理大段的对白中,往往是一气呵成中间绝无半点磕绊,所以内地的很多星迷都说,星爷能够得到这么多观众的爱戴,和石班瑜的功劳是分不开的。
(三)周星驰的肢体表演艺术
周星驰对自己肢体的驾驭极其擅长。大到他的姿态、造型,小到手指和眼部动作,都能很适当地打中观众的“笑穴”。
镜头一:在《逃学威龙》开始,周星驰训练自己的飞虎队员一场戏中,安排任务的时候,周星驰以手指模拟人体运动,表现得惟妙惟肖,一套连贯的动作下来,让人觉得十分好笑,但给人更多的感受是演员的机灵劲。
镜头二:在《百变金刚》中,身为富家少爷的周星驰自认是帅哥,趾高气扬高抬着脑袋扛着西服走过广场,周围的人穿梭如潮。但当钢牙四眼妹(梁咏琪)说他根本就不帅的时候,他拖着西服再次走过广场,依旧人潮穿梭。此时的他已经和刚才那个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刚才周星驰的出场是身体后仰超过20度,而现在头和腿几乎贴在了一起。如此夸张的变化,把阿星内心受到沉重打击的感觉表现得十分可信。在这一处理手法上,周星驰明显地借鉴了舞蹈和哑剧的表现手法,只不过用在这样的场景中,变成了笑料。不过我在看这场戏的时候,却没有丝毫笑的意思,而似乎真被剧中的人物打动了。在《审死官》中,宋士杰因不愿出山而在睡梦中被换上女人衣服,涂脂抹粉,家仆叫醒他后,他的所有言语动作都是夸张的女人味,将女人的特征刻画得十分到位。
电影艺术主要是通过画面和情节来吸引观众,特别是高科技发展的今天,像《黑客帝国》这样情节紧凑、画面华丽的电影已经成为商业电影的主流。在香港,如此的商业套路也经常被电影人不假思索地套用着,而像舞蹈、哑剧等舞台表演正在被人们渐渐地淡忘。周星驰又将这些搬上了银幕,除了增加喜剧效果之外,也对正在发生的文化蜕变作出了反思。
(四)情节的特殊处理
以前港片的喜剧表演是一种纯喜剧式的表演,即摆明了要搞笑,因此常常会有许多令人不快的“硬滑稽”,这种现象甚至在喜剧泰斗许冠文先生身上亦有发生,如《抢钱夫妻》。而周星驰的表演则更不像是喜剧表演,他往往会掺杂许多其它类型片如正剧、悲剧的表演风格,将其打乱重组,从而产生新的喜剧效果。周星驰组织的笑料经常给人以很冷的感觉,而不是通过夸张的表情和过分的动作来实现,而是这件事儿本身就很有趣。
镜头一:《破坏之王》中周星驰与吴孟达下战书一段戏:
两人杀气腾腾地到体育中心,企图与林国斌决一死战,进门后达叔看见一个熟识的小姐,便将杀气一收,马上与她搭讪,调笑几句后发现周星驰神色有异,便不作声。周星驰紧锁眉头,苦口婆心、悔恨不已地说:我们是来下决战书的。本来杀气很重,这样一来搞到杀气尽散。这场戏周星驰处理时语调低沉缓慢,似怨似恨,完全是正剧表演,但从场面上看却非常可乐。
第十一章 鹿鼎记第54节 周星驰观止(4)
三、周星驰对“商业后现代艺术”的深刻探讨
有人曾经这样评论周星驰的表演和他的电影:周星驰本是一个丧失了道德的流氓,一个保留了低级趣味的痞子,一个不利于人民的搞笑大师。没有文化、庸俗浅薄、挑拨耍赖、形象差劲、动作夸张、语言无聊……惟一的好处就是好笑!随便一句话一个鬼脸一个怪招,都让人忍不住发笑。笑过了也就忘了,第二次看还是那么好笑。
他们对周星驰创造的票房纪录也是这样总结的: 人生就是一场肥皂剧,商业搞笑大有市场。非得找出周星驰的社会内涵、现实意义、文化背景,那是批评家的事。所以,周星驰正是迎合了观众的这种口味,才取得了胜利。
其实,这位作出结论的哥们儿完全被周星驰愚弄了!周星驰的表演实际上是在完成对“商业后现代艺术”的尝试。“商业后现代艺术”是后现代艺术中比较成功的一支。很多后现代艺术作品虽然实验性很强,但往往因为主题过于尖锐和内容过于刺激而不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成了真正的“小圈子里的实验体验”。而商业后现代艺术则是通过一个大多数人都能够接受的方式,展现自己的作品,并在对观众的观察中实现“自身体验”。
(一)反传统道德的实验性
周星驰的电影是反传统道德的,他会把公众心目中的美丑、对错、文明与不文明彻底地打乱重组。这正是对人们传统理念的重新评价和思考,换句话说,就是:人类这么多年创造的规矩到底对不对,是不是当年的时候煤球的颜色真的叫“黑”?
镜头一:在《武状元苏乞儿》中的一段父子对白。
周星驰:爹,我决定上京考武状元。
吴孟达:阿灿!老爹等你这句话,等了25年了!为了苏察哈尔家,你应该这么做!
周星驰:不要误会,我不是为任何人,我是为了一个女人。
吴孟达:英雄!为女死、为女亡、为女上京考状元郎!何家女子?
周星驰:怡红院金牌清官人,如霜姑娘。
吴孟达:妓女?!
周星驰:有何不妥?
吴孟达:品味与人不同,真是能人所不能,老爹钦佩你,我陪你上京,二三四五六!
二三四五六:来了,老爷,甚么事?
吴孟达:少爷上京,我们全家搬!
妓女在大家的眼里是很下贱的,但周星驰却恰恰在片子中体现“她”的“品味”,简直是有意作乱。
这种对人类既有规则的质疑正是后现代艺术的主旨。不过,在观众的眼中这些都是笑料,很好玩,如果你看懂了其中的意思,那就是接受了我“周星驰式青年”的观点,如果不想做太多的思考,那剧情本身也可以满足你的娱乐要求。
再比如《逃学威龙》整部片子把学校描写成了黑暗、危险、充满压迫的“魔窟”,这跟大家心里学校的模样显然是完全相悖的。虽然这其中的夸张成分过多,但那通天的校规难道不令我们熟悉吗?难道那横飞的黑板擦不让我们觉得亲切吗?别以为把校规牌改成了《XX守则》我们就看不出来。
周星驰正是通过这种反道德手段,来完成对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