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晚9时,青岛市纪委宣布对兰希海实行隔离审查。审讯一直持续到次日下午,兰希海因为“不老实”,被押往青岛。
2月1日,兰希海被刑事拘留后,关进了青岛市看守所。与他同一个监室的,是15个刑事犯。
与此同时,青岛市和莱西市两级检察院的大批工作人员搜查了兰希海的办公室、住宅。这里,检察官们没有见到他们在反贪时常见的一本本存折,但在兰的家里搜到了为数不少的戒指、项链等首饰,令某些人窃喜不已。这是后话。
春节前的2月6日,兰希海被青岛市检察院批准逮捕。当兰希海准备在逮捕证上签字时,他忍不住质问负责此案的一位老牌检察官:“老×,你们这样做,就不怕抓错了人?”检察官说:“你们这些当官的,抓一个准一个,我从来没打过败仗。”兰希海说:“官和官不一样,你不要把当官的都当成一抹黑。”对方说:“我把你祖宗三代都扒遍了,全是农民,就你一个当官的,也没什么后台和靠山,不要抱侥幸心理,也不要指望谁来保你,谁也不敢保你……”
过完春节,这才开始提审兰希海,在无休止的审讯中,他们大约是出于“工作需要”,只许兰希海讲收到钱,至于这钱是怎么来的,用于什么目的,一概不准辩解。
3月初,兰希海被用两副手铐铐在警车上,押到了胶南市看守所。检察官们将兰希海铐住双手,令其坐在小方凳上,一个姿势,从3月4日一直到8日。
检察官们一遍又一遍地追问兰希海:“你为什么要卖企业?别人不同意卖,你要卖,没有好处你能干吗?”“你在家里多次宴请外商,个人没好处你能干吗?”“……”
1997年5月7日,胶南市检察院受命接手兰希海一案后,发现证据不足,事实不清,先后两次将案卷退回青岛市检察院补充侦查,但未补充任何材料,10月14日,胶南市检察院向胶南市法院提起公诉。
兰希海从1991年8月至1994年5月任莱西市水集镇党委书记,检察院指控兰希海在此期间先后4次收受贿赂,折合人民币共12064。7元。
检察院指控的这4次受贿包括:1992年,水集镇村建设综合开发公司所属水泥厂扩建需要资金,兰希海以镇党委书记的身份出面,协助该公司经理赵德欣拆借资金400万元,并到莱西市电力公司协调,解决了电力增容问题。
1992年,兰希海以镇党委书记的身份出面,经协商谈判引进泰国商人在莱西投资房地产开发项目,并将该项目指定给水集镇村镇建设综合开发公司与外商合作。
检察院认定,赵德欣在上述两次经济活动中“获得较大利益”,先后于1993年1、2月份和1994年1、2月份各送给兰希海4000元人民币。
1993年12月,兰希海与赵德欣、水集镇建筑公司经理谭次哲等人赴韩国考察时,“赵德欣为感谢兰希海为其提供的出国机会,送给兰希海美金300元”(折合人民币1742元,当时比价);谭次哲送给兰希海美金400元(折合人民币2322,7元)。
1997年11月24日,胶南市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此案,兰希海的两位辩护人以充分确凿的证据,当庭作了无罪辩护。
庭审结果表明,因水泥厂扩建而拆借的400万元资金,来自北京的一家银行,赵德欣的一位嫡亲便是这家银行的副行长,与兰希海没有任何关系。
而兰希海则对人家充满了感激之情,当赵德欣的这位嫡亲回乡过春节时,兰希海自己买了不少礼品登门拜访。
兰希海通过朋友认识了泰国商人俞先生,便邀请他到水集镇考察,几经考察,俞先生决定在水集镇投资房地产开发项目,而属于水集镇行政事业编制的村镇建设综合开发公司,是该镇惟一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与俞先生的合作亦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为了促成项目,兰希海多次在家宴请俞先生及其相关领导,在莱西市外经委等部门的多方努力下,终于签定了合作协议。
在赵德欣看来,兰希海的上述花费均属公务范围,不应该由他掏腰包,他便拿出4000元给兰希海作为补偿。
赵德欣向记者证实:“这4000元完全是我私人的,与公款没有丝毫关系,你可以去查。”
电力增容问题是在市委书记率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到水集镇视察工作时,根据市政府扶持项目的整体精神,由会议研究决定,并经过用电单位和电力公司共同协商解决的。兰希海没有这么大的能耐,而且于赵德欣毫无个人利益可言。
另一笔4000元则更简单。当时,莱西市领导集体研究,因处理某些公共关系需要置办礼品,市领导将此事交给了兰希海。手中无钱的兰希海只好让赵德欣去办,赵不知买什么合适,就拿出4000元交给兰希海。兰打算亲自去办理。但因开会走不开,便派司机陪同赵德欣,用这4000元在青岛工艺美术商店购买礼品,兰希海将礼品转交给了当时的莱西市一些领导。
这4000元虽是给莱西市政府公关所需,但又是赵德欣自掏腰包。
再说赵德欣、谭次哲分别向兰希海“行贿”的300和400美元。
1993年12月,莱西市主要领导率兰希海、赵德欣、谭次哲及翻译应邀赴韩国进行商务考察。
考虑到在韩国的花费,谭次哲当面给市领导、兰希海每人400美元、翻译300美元作为零花钱。后韩国老板又给团队5人各300美元,这是例行公事。
赵德欣在谭次哲、翻译均在场的情况下,将300美元交给兰希海,让他负责给镇委、镇政府人员带些小礼品,他自己只负责企业有关人员的礼品。
兰希海说:“谭次哲给的400美元当时没花完,我就把剩下的还给他,他说,放在一起买点礼品带回去。”
据多方调查证实,兰希海从韩国回来确实带回不少小礼品,领带、手表等,政府工作人员见面一份。
如此简单的事情,到了检察院的起诉书上就变味了。据当事人证实,检察院办案人员只让讲这笔钱交到兰希海手中这一环节为止。
那么,青岛市检察院为何抓了一个副市长?这要从兰希海与莱西市的关系说起。
正如那位老牌检察官所言,兰希海确实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他是土生土长的莱西农民的后代,在他之前全家最大的“官”就是老父亲,官到农村支部书记。
兰希海作为一个农民的孩子,他从公社水利站做“小工”开始,干过报道员、县委办秘书等诸多有职无权的差事,1983年被破格招为国家职工。
这位“以工代干”的年轻人,如同莱西的一颗新星,1991年8月走上了水集镇党委书记的岗位。
回头再看莱西,它1962年从烟台地区莱阳县划出,1983年划归青岛管辖,1991年撤县设市,其经济状况长期处于青岛所属几个县级市的末尾。
当山东半岛大潮涌动时,不甘落后的莱西人也开始了冲刺。1993年,莱西市制定了第一个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方案,最终都因为阻力太大而搁置。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水集镇那里却是轰轰烈烈地大干起来。镇办冷藏厂只是个加工海鲜和肉类的小作坊式企业,兰希海直摇头,这太小农经济了!
随着他的思维跳动,外商来了,一个以加工出口蔬菜为主的“青岛万福食品有限公司”出现在水集,此后,一批合资的蔬菜、食品类现代化企业神话般地出现在人们面前,水集镇也从粮食种植为主转向了蔬菜种植。
这种观念急转弯赢得了包括当时的山东省委书记姜春云等省市领导的称赞,水集镇也因此戴上了“中国蔬菜出口第一镇”的桂冠。当年的镇办冷藏厂,现已成为民营的“万福企业集团”。
这不过是兰希海与他的搭档们所经营的大手笔中的一个小例子。当政两年多,他为水集镇洽谈成功的外资项目多达18个,仅1993年6月份一个月,就谈成了7个项目。
1993年,全镇总产值达到7。8亿元,一个无名小镇,陡然跻身于山东省百强乡镇行列。
外行的人眼都看直了,而内行者却分明看出了门道,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1994年6月,众望所归的兰希海担起了莱西市副市长的重任。
有人形容:“兰希海好像是拎着一把斧头来上班似的。”这个比喻确实很生动,他几板斧砍下去,一潭死水的莱西经济顿时汹涌澎湃。那些被称为“婆婆”的企业主管部门,行政公司、商业、物资等行政主管局全部撤销,“婆婆”们下课到新组建的集团公司任副职或量才使用,国有资产全部由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管理。
之后,全市有400多家企业进行了改制,或实行外资嫁接改造,或推行股份制,或釜底抽薪拍卖企业,彻底实行民营。
现任莱西市国有资产管理局局长吕显秀说:“他(兰希海)不仅敢干,而且知道怎么干。莱西市从1993年就在搞企业改制,换了几任主管副市长,都没能推动,他上来一下子推开了,就因为他有思路,无私无畏,因此,莱西的经济发展应该给他记一等功。”
在兰希海主抓工业的两年多时间,莱西经济纵身一跃,坐上了青岛市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第二把交椅,当地党报连续用5个头版头条,全方位地介绍和推广莱西的经验。
莱西市另一位知名民营企业家说:“我多次提醒他(兰希海),你这样干要出事,很快要出事,你干的工作太多了。别人都不去触及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