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彪在帽儿山上拿着望远镜一边看一边想,锦州这个仗该怎样打。他看着地图琢磨选择主攻方向和突破口的问题。回到牛屯驻地,听取参谋处长苏静汇报义县攻城作战经验。当苏静说到攻城部队为了减少伤亡,采取近迫作业,大挖战壕、交通沟时,林彪立刻重视起来。问道:“要用多少兵力挖?”苏静答:“据二纵5师汪洋参谋长说,除尖刀连外,要用绝大部分的兵力日夜抢挖,多挖几条交通沟,直到冲锋出发阵地前。”林彪马上叫来参谋,口授电报发往攻锦各部队:
一、每个师需以六个营的兵力(三分之二的兵力)全部用于挖交通沟,只留下担任尖刀部队在后面进行充分的突击准备。绝不可只依靠少数部队挖交通沟。
二、挖交通沟时,要有不怕伤亡、不怕疲劳的精神,大胆进至距敌五六十米处,沿途摆开由前向后挖,前后同时挖。
三、每个师要挖五条或三条交通沟。
四、每条沟须高宽各一米五。
五、挖沟时先须以卧倒姿势挖卧沟,然后逐渐挖成站沟。要不怕疲劳,只要我肯挖交通沟,则不管敌火如何激烈,工事如何坚固,都将使其大大丧失作用。
六、以上指示必须坚决执行,不可懒散怕疲劳不执行。今后东北全军的基本任务是攻大城市,故各部须在此次挖沟中,在思想上与作风上,打下坚固基础。这样,今后作战就增加了重大的必胜因素。'1'
电报指示如此之细,口气是如此坚决。东总《阵中日记》10月9日记录:“攻锦部队今晚开始挖交通沟。”解放军的步兵一下变成了工兵,黑夜里连刨带挖,分段包干,战士们一个个干得挥汗如雨。到第二天天亮时,平坦的田野上已经布满了纵横交叉的交通沟。国民党军大吃一惊,眼睁睁看着共军挖到他们阵地前沿,说话声音都听得见,就是打不到人。总攻开始后,这些交通沟就变成了突破国民党军阵地的尖刀。可以说,锦州攻坚战的胜利是挖沟挖出来的。
在锦州外围战斗中,八纵出现失误。10月6日凌晨二时八纵68团打下城东南小紫荆山后,团长下山吃饭去了。不料上午国民党军来个反冲锋,把阵地丢了。八纵想马上夺回来,就没向总部报告。国民党电台广播“紫荆山大捷”的消息,总部才知道此事。紫荆山是城东南的制高点,林彪大发脾气,罗荣桓与刘亚楼在8日夜里赶到八纵指挥部,严厉批评纵队司令员段苏权和政委邱会作。罗荣桓说:“毛主席专门来电批评了这件事,指出‘大军作战,军令应加严’。这不是件小事,你们要作深刻检查。”'1'
《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 第一部分辽沈战役(一)攻克锦州(5)
最深刻的检讨就是马上夺回阵地。邱会作翻身上马赶到紫荆山下的68团,当着全团的面宣布将团长和副团长撤职,那个丢失阵地的连长被当场枪毙。这样严厉的处罚在解放军中是极为罕见的。10日6时,23师向小紫荆山发起猛烈进攻,战士们个个死打硬拼,仅用一小时就夺回了阵地。完成任务之后,邱会作回到指挥部向罗荣桓报告,罗才离去。为了充分吸取教训,保证总攻锦州的顺利,林彪就此事向各部队发了一个通报。
根据东总的部署,攻锦各部队从8日起陆续开始外围战斗。经过两天战斗,七纵和九纵11日打到锦州城下的小凌河边。八纵收复小紫荆山后不停顿地进攻,10日早晨攻占城东南的百官屯和北大营。锦州城南的国民党军也退缩到锦州城内。在这紧急关头,范汉杰居然想不出任何办法来挽救败局。当初他对解放军进攻锦州缺乏思想准备,当解放军出现在锦州城外时,他向蒋介石和卫立煌连连呼救。10月6日他就想弃城突围。8日卫立煌来电严厉制止,如果锦州丢了,东北国民党军就断了退路,这也是蒋介石绝对不允许的。范汉杰只好临时召集军官会议部署防御。长官如此消极,下级就更无信心。当10月10日塔山方向传来隆隆炮声时,范汉杰尚存一线希望,等援军来给他解围。
毛泽东密切关注锦州战局的发展,10月10日他致电林、罗,要他们集中精力打好锦州这一仗。电报说:“这一时期的战局,很有可能如你们曾经说过的那样,发展成为极有利的形势,即不但能歼灭锦州守敌,而且能歼灭葫、锦援敌之一部,而且能歼灭长春逃敌之一部或大部。如果沈阳援敌进至大凌河以北地区,恰当你们业已攻克锦州,使你们有可能转移兵力将该敌加以包围的话,那就也可能歼灭沈阳援敌。这一切的关键是争取在一星期内外攻克锦州。”“你们的中心注意力必须放在锦州作战方面,求得尽可能迅速地攻克该城。即使一切其他目的都未达到,只要攻克了锦州,你们就有了主动权,就是一个伟大的胜利。”'1'
林彪把攻击重点放在城北。三纵负责进攻配水池、大疙瘩这两个国民党军最坚固的阵地,二纵从城西北方向进攻。在这两大主力的后边,林彪又调来一个强大的预备队——号称“攻坚老虎”的六纵17师。
配水池位于城北二里处一个高地上,与东边二里远的大疙瘩形成呼应的两个制高点,作为城北的屏障。配水池是日本人搞得钢筋水泥建筑,守在这里的是暂22师1团的一个加强连。他们自称“守配水池的都是铁打的汉”,要把配水池当作“第二个凡尔登”。为了拿下这个小小的高地,三纵派出了战斗力最强的7师20团,并配备了炮纵的9门野炮、11门山炮,突击营集中了12挺重机枪。
12日8时解放军开始攻击,猛烈的炮火打得配水池小高地一片火海。但是国民党军的火力点修得很隐蔽,炮火未能将其彻底摧毁。当20团1营发起冲锋后,国民党军的暗火力点突然射击起来,解放军战士遇到地雷和铁丝网的障碍,在密集火力下遭到伤亡。第一次突击没有成功。解放军的炮火向配水池再次进行猛烈轰击,20团1营冲上高地,占领了一个独立房子和西部的大地堡,但是核心地堡群没有拿下来。国民党军在团长带领下,乘两辆装甲车冲过来,想把解放军从配水池上挤下去。双方展开了硬碰硬的对攻战。一辆装甲车被炸毁,国民党团长当场丧命。20团1营也遭受重大伤亡,在赵兴元营长“一人一枪,战斗到底”口号激励下,打退国民党军一次又一次冲击,到最后全营只剩下二十多名负伤的战士,终于保住了阵地。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2页。
7师于黄昏时再次发起强大攻击。炮兵集中火力射击国民党军地堡群,四发命中。20团3营如猛虎出山,向地堡冲去。国民党军战斗一天,伤亡严重加上弹药不继,终于丧失了战斗力。3营冲进地堡,俘虏二百余人,坚固的配水池终于拿下来了。韩先楚司令员立即将他的指挥所移到配水池,炮兵也将阵地推进到这里,占据了总攻最有利的阵地。'1'
8师打大疙瘩也极为艰苦。12日一天发起多次进攻,伤亡很大。13日早晨,距离总攻的时间越来越近,这个大疙瘩还拿不下来,韩先楚也着急了,他亲自指挥进攻大疙瘩。三纵集中炮火朝大疙瘩猛轰,24团1营发起进攻,发现地堡群下面有条盖沟,国民党军就是从这条沟里对地堡群进行支援。几个战士冲上去炸塌了盖沟。到下午二时,大疙瘩顶上的地堡群终于被24团攻克,锦州外围最后一个钉子被拔掉了。
几天的外围战斗,国民党军被全部压缩在锦州城内。林彪看到范汉杰的部队战斗力并不像原来估计的那样强,更加胸有成竹。11日夜里他向军委汇报情况,坚定地说:“阻住锦西援敌和打下锦州均有把握。”12日,他下达了总攻锦州的部署:以二纵、三纵、六纵17师为北突击集团,统归韩先楚指挥。以七纵、九纵为南突击集团,统归邓华指挥,由南向北并肩突破。八纵为东突击集团,由东向西进行辅助突击。总攻时间定为10月14日上午十时。
为了总攻的顺利进行,林彪调集了最强大的炮火。炮纵主力加上各纵的重炮(山炮、野炮、榴弹炮、加农炮)共三百多门,再加上各部队的小口径炮多达六百余门。特种兵战车团的15辆坦克,也从后方千里迢迢运到锦州前线。用这样多的重武器攻打一个城市,在解放军的历史上是第一次。
锦州外围的国民党军队退入城内后,陷入一片混乱状态。众多官兵食宿无着,在城内乱抢乱闹。范汉杰构筑的工事主要在外围,城内尚未形成体系,各部队就在驻地附近修建临时工事。炮兵团退入城内后,拥挤在邮电局大楼的第六兵团司令部旁。由于城内楼房的遮蔽,炮兵没有合适的观察所,等于失去作用。炮兵指挥官怕卢浚泉把他们赶往城边,隐瞒不报真相。卢浚泉下令开炮,他们就朝城外漫无目标地乱打。范汉杰、卢浚泉望眼欲穿,侯镜如、廖耀湘的援军就是来不了。锦州城内国民党军士气低落,人无斗志。
14日九时三十分,总攻开始。解放军的炮火齐声怒吼,打得锦州城内烟雾弥漫,火光冲天。范汉杰为了安全,把自己的指挥部迁移到中央银行地下室,与卢浚泉的兵团指挥部相隔几十米远。此刻,他感到共军的炮弹都倾泻到自己头顶上,虽然这是心理作用,可见解放军的炮火之猛烈。30分钟炮火准备后,各路攻城大军同时发起突击。九纵因炮火支援少,未等炮火延伸射击,突击部队两个连就从交通沟里冲出,涉过齐腰深的小凌河,冲到城墙下,打开突破口。76团5连战士朱万林第一个登上城墙,刚刚竖起红旗,就中弹牺牲。班长赵洪泉负伤,忍痛爬上突破口,第二次竖起红旗,一个手榴弹在身边爆炸,旗杆炸断,赵洪泉再次负伤倒地。排长刘金第三次举起红旗,召唤战友们前进。当他又负伤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