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作者:许知远-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0世纪30年代,梅贻琦校长在与北京教育界的闲聊中,自嘲教育界之于政府,好比妓女之于嫖客,因为人家出钱,所以你要符合他们的要求。梅校长实在是不知足,那时的大学的尖锐和自主性令多少今天的学者感慨。1992年,除了在政治上与经济上给中国带来的冲击,中国的高等教育也迎来了一场暴风雨的洗刷,这其中搀杂了巨大的污泥。相比于梅校长的某种屈辱感,今天的中国高等教育则带着明显的快感。 
  牛津大学校长在1998年5月北京举办的“世界大学校长论坛”上说:“大学应该成为打扫这个日益发达的物质世界的重要力量……尽管大学与社会不可能完全分离,但是大学的作用之一就是用良知批判社会。”在这次会上,与中国大学有着相似的背景的台湾大学校长陈维昭的发言则说:“过去几十年台湾的迅速工业化和商业化已经使我们的大学校园带有一种明显的实用主义气息……如果不尽早采取措施,我担心大学所崇尚的人文主义理想和精神会丧失殆尽,大学会降格为一种庸俗的教育场所。”相对于这些大学忧虑,中国的大学校长则表现出极大的乐观。北京大学陈佳洱校长说,大学应该由边缘走向中心,成为社会经济的发动机。中国科技大学校务主任汤洪高说,大学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接轨。北方交通大学校长王金华说,大学要“主动适应,主动服务”……在大学校长论坛的演讲合集上,相比较于西方著名大学校长的发言,中国大学校长的讲话对我们的大学理想有了一个清晰得令人心寒的表白——大学毫无原则地适应社会。 
  人格力量的教育在这个时代变得越来越枯萎,即使在我们大声疾呼“素质教育”,大叫如何进行创造性人才的同时,我们的大学依旧没有关注到学生的个人的发展,所谓素质教育创造性的培育,不过是把这些年轻人看作一样可以更快产出经济效益的工具。我们的教育家在不断呼唤,我们应该培养出比尔·盖茨这样的人物,因为他有创造性,他可以让自己的财富到达一千亿以上。在这些人所看中的不过比尔·盖茨这样的金钱标志符号。真正的大学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的。正如纽曼所说:“大学不应满足于培养伟大的人物,尽管大学里有这样的人才。但是大学训练是达到一种伟大而又平凡的目的的伟大而又平凡的手段,它旨在提高社会的思想格调,提高公众的智力修养,纯洁国民的情趣,为大众的热情提供真正的原则,为大众的志向提供确定的目标,扩展时代的思想……这种教育使人对自己的意见和判断能有一种清醒的状态,推进政治权力的运用以及使个人生活之间的交往文雅化……” 
  就在我们的大学还未意识到大学真正的理想是什么,大学生的培养的方向是什么的时候,“人力资本论”又把学生打人工具行列。在这个时代,知识经济成为教育界最时髦的口号,而科教兴国再次使人们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的教育是为具体事物服务的,而不是为了学生或者教育本身而存在。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茨·马克卢普在1959年,发表了有关理论的第一篇论文《人力投资——一个经济的观点》。在接下来的一系列论文与讲演中,这位后来的诺贝尔经济奖得主强调,传统的经济理论仅仅包含了生产资料和货币,而忽视了重要的生产要素——人的能力。如果忽视人的能力,经济增长无法得出合理的结论。在这个倾向于数字结论的经济学家眼力,人力与物力是平行关系,他在论文中写道:“(教育)主要是一种投资活动,其目的在于获取本领,以便进一步得到满足,或增加个人作为一个生产者的未来收入。因此它的一部分是类似于普通耐用消费晶的消费品,另一部分是生产物资。所以我主张将教育看作一项投资,将其结果看作资本的一种形式。” 
  但是,显然教育对利益的重要作用,在50年代之后被迅速地失去控制地强调,原因是科学技术在经济中越来越大的比重。加里·贝克尔在1964年的著作《人力资本》中估计,大学四年的投资,按一名男性毕业生的平均工龄来看,每年可得到大约13%的利益。这一估计与马克卢普的看法遥相呼应:“大学毕业生同高中毕业生相比有更大的赚钱技能。”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迅速被异化成一个争取未来利益的场所,教育中关于人的要求因素被大大忽略。这也衍生出一个学历社会,专业证书成了被教育者的最重要,的追求,几乎进入一种盲从阶段。MIT经济学家莱斯特·瑟罗在1972年著文认为:“随着受过教育的劳动力的供应增加,人们发现必须提高教育水平以保护他们目前的收入。如果他们不提高,别人会提高,然后他们就会发现自己目前的工作不能再得到什么。教育成为一种好投资……是因为如果别人受到教育,而他们没有的话,他们就不可能保证未来的收入。实际上,教育成为保护人们‘市场分额’的一项必要的保护性开支。”丹尼尔·贝尔等“后工业社会”的鼓吹者一样,他们都把大学视作科技的产生地,经济的原动力。丹尼尔·贝尔认为,大学等研究机构不但不会消失,而且会在社会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大学可以不断产生新的技术发明。而关于人的位置,这些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似乎缺乏关注。大学似乎是在训练一种人力,而不是人格。但是这种教育迅速暴露了他的致命弱点——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漠视,人文学科在大学没有得到足够重视。1984年,31位美国知名学者组成美国高校人文科学学习状况调查小组,经过几个月努力,完成《必须恢复文化遗产应有的地位——关于高等学校人文学科的报告》,报告认为:“人文学科是一套知识体系,一种探索的途径,把严肃的真理,合理的判断和有意义的思想传达出来。它告诉我们国家的及其他世界的人们是如何设法对付生活中永恒不变的基本问题的。那就是,正义是什么,应该爱什么,应该保卫什么,什么是勇气,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卑鄙的,某些文化为什么繁荣,某些文化为什么衰落。”而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门也认为,当前美国高等教育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过分强调教育的经济目的和经济作用,学生只是为了今后的职业的需求而上大学,课程过分专业化,低估了人文科学对于培养人的道德创造力和人际关系的能力的作用。 
  几乎与此同时,日本文部省在对1967年后20年中的教育反思,认识到这20年来的“教育荒废”。为了迅速赶超工业文明,从而忽略了青年学生的精神需求,使日本青年在接受教育之后却变得更加沉沦。而耸人听闻的奥姆真理教的成员中竟然有相当部分是日本各大学的尖子学生,他们接受奥姆真理教的影响,成为野心家与阴谋家,并试图制造大规模杀人。 
  真正的教育的终极目的从来都是对于人的完美性的追求。就像康德所说的:“人不应该被作为手段,不应被作为一部机器上的齿轮。人是有自我目的的,他是自主、自律、自觉、自立的,是由他自己来引导内心,是出于自身的理智并按自身的意义来行动的。”尽管这种理想在现代社会被不断扭曲,大学越来越被看作职业训练场所,但是对于那些真正具有良知,对于人类抱有深切忧患意识的教育家来讲,大学必须保持“对人的培养”这一根本性原则。如费希特所说的:“教育必须培养人的自我决定能力,而不是去培养人们去适应传统的世界。教育不是首先着眼于实用性的,不是首先去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而是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的自我性、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使他们能在目前还无法预料的未来局势中自我作出有意义的选择。教育是全民族的事,要教育的是整个民族。” 
  中国的高等教育在此时被前所未有地进行扩充,它的任务是“科教兴国”与“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扩大内需”。历史告诉我们,当教育过于执着地为别的目的,而非自身服务时,它的效果往往很糟糕。我们错误地估计了教育对于刺激经济的作用,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发挥长远的作用,而非短期内的效益。 
  华中师范大学博士杜时忠在考察教育对经济的影响力时发现有关“人力资本”的学说至少存在三个主要缺陷: 
  一、教育投资论把国民仅仅看作生产的手段,是经济增长的工具,这从根本上是非人性的。 
  二、人力资本理论把教育制度的目标限定在为经济增长服务上,把重点放在职业培训上,这在实际上根本行不通。一方面,在急剧的社会变化和技术革新的条件下,准确地预测未来的人力需要不可能。第二方面,作为经济发展的一部分,要求学校培养大量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却造成其中大量的学非所用,以致造成一个学历社会。 
  三、教育投资论鼓励人们,要想取得高收入,就要求高学历,结果带来没有任何好处的学历膨胀社会。 
  于是我们发现那些所谓的大学生,在没有理想的牵引下,他们似乎有点像爱因斯坦所说的“一只受过训练的狗”,这位伟大的人物说道:“青年人离开学校时,应是作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不只是作为一位专家。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像一条受过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要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则需要培养全面的自我辨别力,这取决于自由而全面的教育。” 
  任何一所优秀的大学都应以培养学生这种不懈地对于生命本质的追求为自己的责任。这种精神的培养关乎到生命的全过程。人不仅仅是动物,生命从一段黑暗到另一段黑暗,这中间他们有幸走过一段光明的称作人的道路,因此,他们应该在这段光明之中,探究人的意义,寻到灵魂。而理想便是灵魂生活的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