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竟然还是
那么美丽,那么香甜,那么迷人……
麦 子
■ 李彦兵
麦子用金黄的眼睛
逼视我们手中的镰刀
临产的六月
最幸福也最痛苦
我们可以放开双眸
向远处张望
布谷响彻云霄
我们的镰刀
钢口很好
挥舞下去
漫天的金黄流淌
在六月
镰刀不能有片刻的闲置
从村南到村北
从村东到村西
像把尺子把丰收丈量
今夜的风无法抵达我的梦境
■ 壬 子
每一缕月光
都是通向那块草坪的小路
谁的脚步那么轻
水稻怀孕了
如果水再清些
我会看见你转身的泪花
今夜的风
无法抵达我的梦境
星星将稻香
空投下来
一朵石榴花
站在清晨的门坎上
守候最后——声坞鸣
下雨天我路过家乡
下雨天我路过家乡
马车的心咚咚直
跳河边捣衣的妹妹
在雨天晒不干衣裳
妹妹的书橱是象牙
色顶层左起第十七本书中
有我的笔迹
开始爬满了蛛丝
忙碌的妹妹不曾察觉
下雨天我路过家乡
河流拉住我久久不放
蚂蚁把太阳偷回了家
为幺女晾晒她虔诚的嫁妆
我学着母亲穿针引线
缝补我的泪水
两家人:四孔空洞
■ 聂 权
它们拙朴地开凿在这个塞外的村子
的
黄土泥崖底部零星散落的人家的底层
——雕花窗棂。鲜红窗花。蒙尘的玻
璃窗。铁链锁
牢钉在刻着门神
雨雪蚀旧的发黑木门上
天悠悠地高,它们低
而有亘古土块粗糙的沉默
两家人:两位老人和一个
十六七岁的女孩子
中间隔一堵矮矮的泥砌的短垣
和一经春雨便长出的嫩草芽儿
那是两家之间
象征性的界线
喂猪的母亲闪进夜色里
■ 胡长荣
畏猪的母亲闪进夜色里
树叶在风中担心得嗦嗦低语
而南瓜花爬在茅屋顶上静静地开放
喂猪的母亲闪进夜色里
地轻轻走动,熟识的步伐
把院子到猪栏那段路磨得光亮
喂猪的母亲闪进夜色里
猪还没有见到母亲,只是听到脚步声
就在猪栏里幸福得载歌载舞
喂猪的母亲闪进夜色里
六十岁了,她的脚步还是那样稳健如初
现实的背面
■ 金斯堡
在圣约瑟的铁路车场
我在孤零零地流浪在坦克工厂前面
靠近扳道员棚屋的地方我坐在一条长凳上。干草上有一株花
在沥青公路上边——这可怕的干草花
我想——它定有一根发脆易碎的花茎
花冠淡黄满尘埃花穗如耶稣的荆冠
中心则是一丛污浊干枯的絮棉
好像用旧了的破刷躺在垃圾下—由
已有整整一年。
黄黄的,黄黄的花,和
工业之花,坚韧的穗丑陋的花,
花终归是花,你脑中浮现出
——株硕大黄玫瑰的形象这是世界之花。
诗四首
■ 马 卓
风匍匐在大山深处的小小村庄,
风也没有 漏掉 风翻山越岭来到这里,
来不及歇息片刻像疯子一样在村庄四处
乱窜将在雪里打坐的树木推得东摇西晃
风吹熄了日头的火坑
趁着夜色风哗啦啦统治了村庄
漆黑的村庄
彻夜只听见风凄冽地呜咽
黑暗和寒冷是风的两行脚印
而远处山岸上几枝怒放的梅
在猫烈的吹拂里愈燃愈盯
雪
北风将手高高一扬
村庄就铺开了一场大雪
黯淡的村庄瞬间明亮了
是谁摊开的一页稿纸
梅花写下——行火红
鸭子写下一行污黑
孩子们最没章法,把欢乐
胡乱涂抹
还有那些农闲的人们,要在上面
写下今年的小结
以及明春的希冀
雷的锣鼓响起来了
阳光的手拉开雪的帷幕
春天扭着秧歌粉墨登场了
门
孩童时,敞开的门是——张美丽的照片:
一缕袅娜的炊烟,几声悠长的鸡鸣
拥抱蓝天的树木,永远奔涌向前的小河
还有勾起我对未来无限憧憬的远山
漂泊异乡,敞开的门是一张心酸的照
片:
父亲蜷在灶膛前抽烟,咳嗽得让人心
痛
母亲倚在门口翘望,蹲在她旁边的
是一只黄狗
秋风翻出了母亲藏在岁月深处的白发
在黯淡的背景里格外刺眼
出门在外,故乡的趾,山水水遗忘得…
干二净
惟有这张照片在我心的暗室——遍…
遍冲洗
铁
蛰伏在乡村的雨水里
斑斑锈迹爬满我年轻的脸庞
我渴望被扔进生活的大火炉
我渴望被重重地锤打
锻打一柄斧子
闪耀在喧哗的丛林
锻打——把锄头
耕耘在贫穷的土地
锻打一只镰刀
守候在秋天的门楣
快给我冰冷的心迎头一击
让我蒙尘的生命再度光芒四射
金黄的稻束
■ 郑 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
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是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仲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哪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选自 《诗集一九四二——一九四七》,中国文联出版公司,'998年版)'诗人简介'
郑敏,1920年出生于北京,原籍福建。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哲学系。1952年获美国布郎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56年到1961年在中国社科院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工作,1961年调入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任英美文学教授。
郑敏在大学读书时期开始写诗。受浪漫主义文学及歌德、里尔克的影响较深,倾向于写抒情哲理诗。九叶诗派代表人之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郑敏四十年代的作品曾由巴金先生收入文学丛刊第卜辑,名为《诗集1942—1947》。
1947年之后,郑敏的诗歌创作出现三卜余年的沉寂。1979年诗人重新投入创作,1984年出版诗集《寻觅集》。1981年《九叶‘集》收录了作者四十年代诗作:二十首。此外还著有诗集《心象》《早晨,我在雨里摘花》等。《寻觅集》曾获第二届全国诗集奖。另有译诗、诗沦出版。
'解读提示'
这首诗将金黄的稻束比作肩荷伟大的疲倦、低首沉思的母亲的雕像,是否体现出诗人肃穆的诗风?
郑敏的诗往往并不单纯是感性的、审美的,而是具有一种智性的呈现,这首诗是否体现了郑敏的智性?如果有,那么她是怎样在诗中体现出来的?
这首诗不是任思绪或情感恣意流泻,而是)曙金黄的稻束在“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的姿势定格于一瞬间。这是否启示我们诗歌具有着瞬间昭示永恒的品格?
白倩:下面我们淡淡郑敏这首《金黄的稻束》。
郑敏喜欢说“诗的转换”,即让日常生活进入诗的世界,把日常语言化为诗性语言。郑敏完成“诗的转换”过程是完成“诗人和自己的无意识的对话”过程,这个“无意识”,找认为就是诗人潜在的人生哲学意识。郑敏往往是从日常生活中提炼某朴人生哲学,从而上升为诗歌。她的才华就在于,对于日常生活的哲学本质有——朴犀利的洞见,比如体现在这首诗里,她能够准确地发现“金黄稻束”的低垂姿态蕴涵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即具有优良传统美德的母亲的辛劳状态,由这两种形象的联系而生发出的崇敬和赞美也就不足为奇了。
《金黄的稻束》这首诗通筋围绕“稻束”这一意象展开想象,无论是“皱了的美丽的脸”还是“雕像”都并未离开“稻束”本身的形象特征。诗人抓住了“稻束”低垂这一瞬间获得了诗意的永恒。英国文艺批评家罗斯金曾经把诗人分成上中下三种,他认为,一流的诗人“见以真确,虽然他生情感,对于他樱草花永远是它本身那么一件东西,一枝小花,从它的简明的连茎带叶的事实认识出来,不管有多少联想和情绪纷纷围着它”。罗斯金启示我们,一流的诗人不仅要有丰富的情感,还要有对情感的克制力和对事物的深刻体察。对于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的诗人来说,对于了解某种动物、植物属性的能力似乎比了解自己感情的能力要求更高。这一点也是郑敏区别于其他诗人之处。
霍俊明:我想重点谈谈前四句。“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我们知道“金黄的稻束”和“疲倦的母亲”之间有—人意象上的对称,“金黄的稻束”从外形上讲,它有一个疲倦的内涵。这里有三个意象是相通的,“金黄的稻束”、“疲倦的母亲”和“黄昏”,这三者有——种意象上的和谐。黄昏提供了这首诗歌的背景,我们知道黄昏是白天灿烂之后光线即将隐去的沉静,它是一种暗淡的色调。“疲倦的母亲”哺育了不少儿女,她虽然疲惫但又无所求,“金黄的稻束”就是在这一点上与母亲的涵义相吻合。不仅如此,“金黄的稻束”不是从体力不支的意义上暗合疲倦之意,而是从收获后的沉重来象征疲惫。从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