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越野车驶进天山山口,层峦叠嶂,景色为一变,一扫干旱荒裸的景象,令人神清气爽。经过一个小村庄,盘山而上。突然,前方出现一条瀑布,从苍翠的高山飘下,像一匹白练。车子盘旋到瀑布跟前,湿润的水气扑面而来,更听到水声如雷。再向上行驶,见到一个小水池,即小龙池。继续上行约5公里,终于到达大龙池。
大龙池面积不大,是一个小型的高山湖泊,风光十分迷人。向阳的山坡上长满了松柏,郁郁葱葱,湖畔连着大片草坡,牛羊游荡其间,更高处耸立着天山雪峰,在蓝天白云间出没。从极度干旱的荒漠之地扑入绿色的怀抱,令人惊喜得不知所措,难怪玄奘当年要专门记录这大小龙池了。
第二部分 二十年前的龟兹故地行第9节 克孜尔千佛洞
从县城出来,再次经过水蚀地貌群。据说这是造山运动以及后期水的浸蚀造成的各种山地褶皱,有的山头如刀削,又如龙翼,龙脊卷曲挠起,奔腾起伏,令人叹为观止,可称地貌奇观。在盐水沟的南岸见到古代小堡,为卵石奇观。在盐水沟的南岸见到古代小堡,为卵石和土坯构筑,约4米高,几米见方,稍500米处又见两个小堡。听说沿盐水沟上行驶,还可见到此类小堡,是否是古代烽燧,有待深入调查。在距库车老城约22公里处,越野车驶上去拜城的公路,沿途的景观为初生的雅丹地貌。公路逐渐抬升,通上确尔达格山顶,一直向西,又是一片戈壁和沙漠。这里北面是天山,南面山下是渭干河的上游——木札特河。
约距库独公路和库拜公路分叉处32公里,越野车折向东南驶上通往克孜尔石窟的便道,路况很差,几乎是黄沙铺路。由此前行3公里,下山,此处已无成形的路,相当危险,车子小心翼翼地驶过,便来到了克孜尔石窟。克孜尔石窟群的具体位置是在拜城县克孜尔乡东南7公里处,开凿在木札特河谷北岸的悬崖上,共有236窟,目前比较完整的有135个窟,是天山南麓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群。大约始建于三四世纪,盛期在六七世纪,到八世纪后衰落。千佛洞的塑像和壁画均塑绘于支提窟内,塑像大多已毁,壁画尚保存有5000平方米,题材主要为佛传、因缘和本生故事。绘画技法以凹凸画法驰名中外,具有犍陀罗艺术风格。与其它石窟相比,克孜尔石窟以窟形特殊,壁画题材和艺术独特而著称。它深刻反映了龟兹佛教的情况,代表了龟兹民族的古代文化艺术水准。克孜尔石窟的窟形以中心柱窟为主,柱前壁有较大形的佛龛,后甬道的后壁有涅的壁画或塑像。其壁画风格,为须弥山组成的菱形,内容大部分为佛本生故事和降魔图。
在中心柱窟前室卷顶有太阳、太阴、金翅鸟的壁画。
另一类窟为方形窟,前有长方形前厅。这类窟有方形覆斗状圈顶,也有长方形卷顶和穹庐顶,有的有窗子,其佛壁画有长条幅形。
还有巴米扬式高大立佛,最高的有18米,只见佛龛,佛像已毁。
克孜尔石窟延伸可达两三公里,由于历年缺乏维修,许多洞窟几乎无路可登,有的洞窟前室已塌毁,自然风化十分严重。
第二部分 二十年前的龟兹故地行第10节 克孜尔尕哈石窟
库车老城和新城中间是库车河,在库车县城的西边是渭干河,其上游是木札特河。木札特河汇入渭干河处有克孜千佛洞,到渭干河中段,为库木吐拉千佛洞。在库木吐拉向南过大桥时,桥东有一古城堡,叫玉其土尔,桥西也有古堡,叫发赫吐尔(据说曾在此发现过佛座,有人认为是佛庙)。在渭干河下游分支处也有一古堡,叫库木吐尔。大量古城在草湖地区。沿确尔达格山脚有烽燧,在库车——轮台一线均有烽燧。有人认为:玉其土尔依山而筑,可能是唐安西都护府所在地。其东面为皮朗古城,皮朗为大象之意,此应为龟兹王城。
越野车从县城出发,驶上库独公路不久,转向北约10多公里,于盐水沟处看到著名的克孜尔尕哈烽火台。这是一座夯筑土台,残高15米~16米,基座呈四方形,为8550平方米,极其壮观。其东面的台壁中间略凹进去,基座建筑可明显看到有夯筑的木棍,西面台地有堆积物,顶上有许多交叉排列的木棍。据说,常书鸿先生曾来此考察,认为该遗址是佛塔。目前,此遗址究竟是烽火台还是佛塔尚无结论。
一路向北,进入一条土沟中,到了克孜尔尕哈石窟。石窟群建于雅丹地形的一座风蚀山梁崖壁上,土质外形是沙粘土,但其内则是很坚硬的岩石,故石窟保存至今。克孜尔尕哈石窟共46个,有异于其他地方石窟之处。石窟群大部分为中心柱窟。有一座中心柱窟,其中心柱为四方形直柱,外为八角形窟室,不见壁画,其它中心柱窟,都是前室、中间中心柱,两边开卷顶的甬道门,中心柱前壁有佛龛,或坐龛,或立佛,佛像均毁,仅留龛室或佛的莲花座,方形座。有的立佛窟高可达6米~8米。甬道后有涅卧佛坑台。
在此看到的壁画都已十分残破,从零星的残画上看,有龙舟、龟兹乐器和舞蹈服饰图。除此,还见到一些方形洞窟。有些石窟中保留了龟兹文的题字。
返回时已是日头偏西,从库车老城通过,正逢巴扎日,十分热闹。在窄小的街道两旁,小平房错落有致,开着绸缎铺,百货铺,也有铁皮制品的小铺,敲敲打打。铁匠铺过去,还有钉马掌摊铺。来来往往的人们,绝大部分是维吾尔族乡亲,其衣着打扮使得整条街五彩缤纷,加上满耳的维吾尔语,身临此境,对于外来的旅游者来说,是最新奇不过了。游人坐上“六根棍”马车,从老城慢悠悠晃到新城,充分领略了维吾尔民间集镇的浓郁风情。老城和新城紧靠在一起,老城显得古香古色,新城青春勃发,老城中那中亚风格的清真大寺的圆尖顶建筑给县城增添了无穷魅力。新城区街道宽阔,绿树成荫。可容20多人的马车是新城与老城往返的主要交通工具,高头大马拉着围坐在车板四周的男男女女,“嗒嗒嗒”跑着很是威风。
库车新城包括了皮朗古城,县政府后面就有古城墙。这段夯土墙基,高高低低地向西蜿蜒,属古城北墙。东墙和南墙也残存,独缺西墙。据勘察,古城呈方形,墙周长八公里,这与玄奘所记:“国大都城周十七八里”相符。一般认为皮朗古城即唐龟兹国首府伊逻卢城,汉时称延城。
第二部分 二十年前的龟兹故地行第11节 赴阿克苏
从库车老城沿渭干河西行,仿佛进入了陕北黄土高原,视野里尽是黄土沟壑,高低起伏。约行20公里,就来到了玉其土尔遗址,此处隔河对岸即是发克土尔遗址。越野车由此折向南,进入新和县境,沿途景观大变。公路边有一条小河沟,沟边树木成行,远观公路旁的田野上炊烟袅袅,农家小屋散落田畴旁。牛、羊、马等牲畜悠闲自在,不时抬起头来叫唤。地里还有没完全摘净的棉花苞,在一处打场地还见到正摊开晒太阳的玉米粒。这儿的风景有点像华北农村。快到新和县城,看到不少老乡们赶着毛驴车进城,看来正碰上新和县城的巴扎日。车过城区,看到有很多农民正拥在棉麻收购站门口,等着交棉花。这是一个丰收的秋天。
新和、沙雅、库车、拜城是一大片绿洲,为古代龟兹国范围。龟兹国境内有冶金业,农业也较发达,当然国力较强,为西域大国。
离开新和绿洲的边缘,越野车驶入大片的戈壁荒滩中,北边是天山山脉,南边是塔里木河,两者相距在200公里以上。沙丘上一毛不长,偶尔看到戈壁滩上有几丛红柳和骆驼刺。这一路段再无人烟,是真正的干旱死亡区。到了羊克古都克,路边见到几间干打垒,据说这里有一口井,水虽咸苦,但聊解商旅之难,因此有了地名。
继续前行,看到北面有一条公路与库阿公路汇合,这是从拜城到阿克苏的公路,从这儿越野车翻过一个高坡,就进入阿克苏绿洲的边缘了。喀拉玉尔衮是个农场小镇,过往车辆均在此停驻、休息。从这向西,基本已是绿洲景象了,沿途有好几条水道,还有喀拉玉尔衮河通过。
玄奘离开龟兹国,“西行六百余里,经小沙碛,至跋禄迦国。”有学者认为跋禄迦国即阿克苏一带,而喀拉玉尔衮为其首府。喀拉玉尔衮有路通天山山脉的木札尔特山口,即凌山。库车与阿克苏之间有128公里的干旱戈壁,在古代是一道十分困难的自然障碍,作为两个绿洲国家的分界线也是不言而喻的。
从喀拉玉尔衮农场到阿克苏市只有56公里,道路平坦,路两旁高大的白杨树断续相连,延绵不绝。阿克苏是个农垦新城,市区范围很大,物产丰富。阿克苏的大米、核桃,都是当地闻名遐迩的农产品。
第二部分 二十年前的龟兹故地行第12节 脱库孜莎莱古城
离开阿克苏市区,在阿克苏至乌什和阿克苏至喀什公路交叉处的路边小店停驻观望。此处距市区约有10公里。这一带是阿克苏河流域内,在公路南边有一块一块的绿色区域断续相接,有的远离公路二三十公里,有的与公路相连,这应该是农一师的垦区。
由此西行,这片绿色垦区延伸可达42公里,接着出现居民点。过了沙井子,又出现一批居民点,然后是一大片戈壁荒滩,生长有稀落的红柳丛和骆驼刺。过了距阿克苏市一百多公里的阿恰,越野车开始进入农三师的垦区,从东向西依次为53团、52团、51团农场。在阿恰找人打听到脱库莎莱古城的路,应由此到“一间房”,折向南行,这是一条到巴楚县城的便道。
“一间房”为一间养路工人住的房子,这里果然有一座南北向的荒山,山高70米~80米,光秃秃的,表面风化严重,便道即由此沿山脚下南行。越野车从这折向南,颠簸着行驶在路况极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