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干净利落,战术灵活多变,技术高超精湛,竞争激烈顽强,展现的是激荡人心的运动竞技之美;很多运动员诚实友善,文明礼貌,活泼开朗,积极进取,以美的人格体现了崇高的奥林匹克精神和宗旨;盛大庄严的奥林匹克仪式,尤其是开幕式,让人们对奥运的仪式美由衷赞叹;以奥运为题材的雕塑、音乐、绘画、诗歌等艺术创作,更是奥运之美的“点睛”之笔。北京2008年奥运会应突出奥运美的内涵,大胆追求和尽情展示奥运之美,弘扬奥运美的精神,使奥林匹克运动更加富有魅力。
《北京奥运之魂》第二部分“人文奥运”与“绿色奥运”、“科技奥运”
前文已就“人文奥运”理念进行了比较充分的论述,北京奥运会的其他两个理念是“绿色奥运”和“科技奥运”。“绿色奥运”和“科技奥运”与“人文奥运”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深刻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更好地贯彻“人文奥运”理念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三大理念的内在关系“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这三个理念紧紧抓住了当今世界关注的主题,提出了当今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遇到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以敏锐的时代眼光和深切的人文关怀关注人类和奥运的命运,以促进人和世界全面、迅速、和谐发展。
“绿色奥运”的主旨在于生态保护,就是要创造一个洁净的、充满绿色生机的自然环境,以保障人们生活在健康的环境中;“科技奥运”的主旨在于用现代科技推动奥运及整个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文奥运”的主旨在于现代人的灵魂,要使人的文化素养、精神境界不断提高,促使人的身体和精神全面、和谐、健康发展。我们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三大理念结合在一起,其意义就是,人类应该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在洁净健康的环境中,实现身心的和谐发展。因此,北京奥运会的三大理念实为一个有机关联的整体。
必须清楚地看到,北京奥运会的三大理念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离这些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我们不懈努力,执著追求,顽强奋斗。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杠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其向现实生产力的不断转化,巨大的物质财富被创造出来,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也随之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现代科技正以其神奇的力量推动社会的巨轮滚滚向前。然而,现代科技在为人类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又使人类陷入深深的困境。工业革命以来,人们借助于科技手段贪婪地对生养人类的大自然进行疯狂掠夺,直到今天,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森林减少,物种消亡,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等,地球生态严重失衡,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被完全打破,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这与可持续发展对“绿色”的渴求,与“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都是格格不入的。另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剧增相伴随,人们的物质欲望也空前膨胀起来,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日益泛滥猖獗,社会道德状况越来越令人忧虑。拜金主义以“钱”为本,金钱至上;利己主义以个人利益为本,为此不惜牺牲其他一切人的利益;享乐主义以追求个人感官享乐为原则。这与追求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以人为本”的原则都是背道而驰的。环境破坏,道德失衡,这是世界性的问题,中国不是在这些问题之外的,中国在走向世界和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也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及其严峻性。这就要求我们在重视发展现代科技的同时,要大力弘扬人文精神,赋予现代科技以可持续发展等正确的价值取向,尽可能减少科技的负面影响,使其更好地发挥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由此我们更容易理解“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与“人文奥运”的内在关联,即“绿色奥运”关注人的身体健康,“人文奥运”关注人的精神健康,“科技奥运”为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和谐发展提供保障支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提高人的生存质量和文明素养,一切为了人的身心的和谐发展,这是北京奥运会三大理念的共同追求和根本含义。这三大理念中,“人文奥运”是最为核心的理念,是北京奥运会的灵魂;“绿色奥运”和“科技奥运”是体现“人文奥运”的两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必须体现“人文奥运”的“以人为本”原则,为实现“人文奥运”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绿色奥运”与“科技奥运”密切相关,相互渗透,“绿色奥运”的实施离不开“科技奥运”的保障和支持,“绿色奥运”为“科技奥运”创造和谐宜人环境。
北京2008年奥运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思想,以奥运筹办为契机,充分利用北京科技发达和人文资源丰富的优势,在“绿色奥运”和“科技奥运”理念的实施过程中体现“人文奥运”这一核心理念,把2008年奥运会办成“以人为本”的、现代科技广泛渗透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奥运。
《北京奥运之魂》第二部分北京的人文资源与人文魅力(1)
我们将“人文奥运”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核心理念,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北京悠久的文明史赋予北京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造就了北京极为丰富且极富魅力的人文资源。保护和开发好这笔丰厚的人文资源,尽情展示与发挥古老都城的人文魅力,努力实现奥林匹克运动与北京文化、中国文化的紧密结合,是我们实践“人文奥运”理念的重要内容。
一、源远流长的北京历史“文化大革命”期间,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侯仁之先生应邀赴美国讲学。一上讲台,侯先生拿出了他从北京带来的两块城砖,平稳地放在了讲台上。人们看到这两块城砖上刻有“嘉靖三十六年”的字样,即1557年造,也就是说,这两块城砖的历史比美国的独立日还要早200多年,北京文化的悠久历史由此可见一斑。
其实,北京的历史比这两块城砖的历史要久远得多,作为人类发祥地之一,早在大约50万年前,举世闻名的周口店北京猿人就在这里生息繁衍,点燃了人类文明的火种,揭开了北京历史的序幕。大约在两万年前,山顶洞人生活在北京猿人住过的地方,他们属于晚期智人,有相当发达的智力,体质特征与现代人已经差别很小。到新石器晚期,北京地区的先民们以血缘为纽带结成原始氏族公社,发展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已经走到文明时代的入口处。
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灭商后,分封召公于北燕,召公遣其长子克赴燕就封,建立起了一个奴隶制国家燕国,始建蓟城作为燕国的都城。蓟城南面为广阔的华北平原,其他三面环山,山后为开阔的游牧地带,这里成了沟通南方与北方的重要枢纽。据考古发掘,蓟城呈长方形,东西长850米,南北长约600米,城墙厚约4米,城垣外有沟池环绕,已颇具规模。到战国时期,燕发展成为“七雄”之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蓟城成了广阳郡的治所,此后一直到唐朝末年,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战时这里是必守必攻的军事重镇,和平时代则成了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中心。
公元938年,辽代于幽州蓟城设陪都,称为燕京;1153年,金朝迁都燕京,对北京进行了一些改造。1267年,元朝大都城动工兴建,历时十年基本建成,这里成了元代的都城。大都城工程主要分为宫殿、城池、运河三部分,外城郭周长28000米,呈长方形,布局整齐。1368年,明军攻入大都,改称北平,1403年又改称北京;1406年明朝开始大规模修建城墙、宫殿、园林等建筑,使北京城呈现出“凸”字形的轮廓,此后于1421年迁都北京。1644年,清军入关,迁都北京,基本维持明代北京城的原状,清代北京城的特色就是在北京近郊修建了圆明园、颐和园等著名的皇家园林。辽、金、元、明、清5个王朝在此建都长达一千多年,使北京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政治、文化中心。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的枢纽。
三、北京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老北京人的生活情调
北京人文荟萃,底蕴深厚,魅力无穷。法国学者保罗·巴迪在介绍老舍小说《北京居民》时说,北京的魅力“来自北京那些最狭窄的胡同,类似本世纪转折时期他出生的那个胡同一样;这魅力也来自古都大马路尽头那些雄伟的城门楼子,这些大马路把城区分割成一个一个方块格”《读书》,1984年第5期。。除了胡同和城门,北京的魅力当然还来自宫殿、园林、寺观、陵墓等,这些在前面都已有所叙述了。
北京独特的人文魅力更来自于北京人,正如赵园所说:“北京的魅力是内在于人生的,内在于居住古城中分有其文化精神的人们的人生的。”赵园:《北京:城与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19页。北京的文化是世世代代的北京人创造的,北京的文化又反过来塑造了北京人的性情,赋予他们雍容优雅的气度、闲散飘逸的情调、热情乐观的性格、达观知足的态度与宁静和谐的心境。
北京人的生活是丰富多样且充满情趣的。这里是梁实秋先生的故乡,晚年的梁先生身在台湾,心里却时刻惦记着生他养他的故土,那深厚浓重的思乡之情,化成了一个个关于童年的梦,也化作了他那篇既充满着温暖,又带有几分惆怅的《丁香季节故乡梦》。梁先生在文中深情地为我们描述了他童年时代的北京:“我生在一个四合院里,喝的是水窝子里打出来的甜水,吃的是抻条面煮饽